張志紅
蘇教版音樂教材各個單元非常注重知識的整體性、連續性、整合性和延伸性。內容多、信息量大,并有豐富的拓展內容和供教師自由補充的想象空間,這就需要教師鉆進教材之中,將教材吃透后靈活變通。在備課時既要將教材內容重新歸納組合,又要擯棄教材中與學生的口味不相符或滯后于學生發展的內容,及時注入時代發展的新鮮血液,吸收生活中鮮活的素材,把它整理、融合到自己的教學中。
如蘇教版第九冊第一單元,教材以“愛”為主線,安排了五首新歌教學、四首欣賞歌曲和一首器樂曲教學。我抓住教師節、國慶節的有利契機,將教材重新整合,按照“母愛、父愛、師愛、博愛”的順序,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感受人間真愛。第一課時一上課,我便在黑板上寫了一個大大的“愛”字,并間學生,看到這個字后,第一個想到的是什么人?95%的學生回答是媽媽。還有極少一部分學生喊著爸爸、老師等等。我在黑板上寫上“母愛、父愛、師愛”,又問:還有什么愛?學生說還有同學之間的友愛、對弱勢群體的關愛等等。我又在黑板上寫上博愛。在幫助學生對愛有個大概分類后,開始引入新歌教學。由學習活潑、動聽的歌曲《天下的媽媽都是一樣的》開始,用四課時時間,循序漸進地導入父愛歌曲《長成一座山》、師愛歌曲《甜甜的秘密》、博愛歌曲《螢火蟲》。這其中減少了一首新歌教學和器樂教學,增加了更多的歌曲聽賞環節和學生自由展示環節。除了教材要求聽賞的《愛的羅曼斯》、《愛之夢》等樂曲,我還為學生準備了《好爸爸、壞爸爸》、《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等經典歌曲,并選擇一些以愛為主題的世界名畫,如《西斯廷圣母》、《父親》、《乳汁》等,從而在聽覺、視覺上充分調動學生對美的感受。
在最后一課時,我又在黑板上寫“母愛、父愛、師愛”,請學生將它們倒過來讀,變成“愛母、愛父、愛師”,并問學生還應該愛什么?經過幾個課時的學習,學生已經脫口而出“愛國、愛他人……”從接受別人的愛到意識到應該付出自己的愛,從索取到贈與,一切都在音樂教學中潛移默化的進行。在備課時我力求做到整個單元的完整性、連貫性和延續性,讓學生在音樂中認識愛、感受愛,從而引導他們去發現愛、感知愛、理解愛、付出愛,使音樂課堂變成溫馨的愛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