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剛
摘要:本文分析了2009年江蘇高考物理試卷的考察重點,指出需按照新課改理念,轉變角色,優化課程設置,改進教學方式,才能更好的適應高考變革。
關鍵詞;新課改理念,物理高考試卷;能力本位;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6148(2009)12(S)-0003-2
1引言
滲透新課改理念的高考改革會對新課程教學產生直接而深遠的影響。為此,我們需要分析新課改要求與高考關系,研判高考試卷考查對新課改理念的落實情況,從而找到今后教學努力的方向。
2新課改的價值溯求與高考的關系
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為《標準》)于2001年7月正式出版,這是我國全面實施新一輪基礎課程改革后,在物理教學方面的綱領性文件。高中新課程更強調它的社會價值,把科學·技術·社會(STS)教育納入課程目標中,改變了過去在高中教學中片面強調“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的價值取向,把“社會本位”與“學生本位”有機結合,既關注學生的自我成長,又兼容了科學與人文、實踐與交流、人和自然關系等內容。
現階段,普通高中的新課改,特別是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大多都圍繞高考展開,有的改了課堂授課時間,卻是為了增加高考科目的課時,有的進行了校本課程改革,開設的選修課卻是地地道道的應試訓練;有的改了教師評價辦法,卻將考試評價指標提的很高。評價方式是教育的行為導向,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改變這種急功近利、背離學生能力發展的現象,應繼續加大新課改理念在高考中的滲透。高考變革應強化能力本位,使新課改理念的實施力度與高考升學率形成正相關的促進作用,讓新課改下在科學素養方面有長足進步的學生的素質能在高考中以分數的形式體現出來,這樣,嚴格執行新課改的教師和學生才能成為高考的最大受益者。當然,這對高考命題決策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009江蘇物理高考試卷是對新課改理念的充分落實
我們展閱了2009年江蘇高考物理卷,感覺試題很好的體現了新課改理念,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目標要求,
(1)重視理論聯系實際。如單選題的第5題,通過對照相機閃光燈電路的分析,考察了電路知識;多選題第7題,以生活中常見的汽車過紅綠燈現象作為情景設置,考察運動學知識,充分體現了“了解這些知識與技能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目標要求;再如第12題選修3—4中的第3小題和計算題第13題,分別以水底照相機拍攝的照片和航模小組的遙控飛行器為例考察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成物理模型的能力,體現了“能用物理知識和科學探究方法解決一些問題”這一目標要求。
(2)關注物理學的發展。《標準》中明確提出“關注并思考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這一點在試卷中有很好的體現,如:第3題以2008年世界八項科學之最之一黑洞的發現為背景考察萬有引力知識;第12題選修3~5中以萊尼斯和柯文的證實中微子存在的實驗為素材,分別考察了核反應方程、質能方程、動量守恒定律、物質波知識等內容,充分體現了“了解科學與技術、經濟和社會的互動作用”課程目標。
(3)重視實驗探究,發展創新能力,如第10題實驗題,通常教材和常規模擬考題中均測定圓柱狀均勻導體棒的電阻,而本題測量的對象卻改為圓臺狀均質導體棒電阻,體現了“具有勇于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這一目標要求。若本題要求學生通過所給的數據探究出圓臺狀均質導體棒電阻表達式,則更能體現出該實驗的探究味道。當然,這樣一來試題的難度也會大大增加,一定程度上會沖淡該題的區分度。
(4)重視對能力的考察。
首先,試題強調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的考察,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偏、難、繁、舊,試題在知識的覆蓋上盡可能做到了最大化,涵蓋了各個模塊和各個章節的相關知識。試題重過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思路與方法,對于一度被認為高考大熱門的傳統力學計算題,如傳送帶問題、摩擦拖動問題、機械能守恒等過程過于繁復的問題并沒有在計算題中出現。所以對這類知識的考察停留在最基本的能力層面上是比較合適且符合新課程理念的。
其次,試卷在強調學科知識的同時,更強調對學生具體處理物理問題方法與能力的考察,盡管試題對知識點考察的覆蓋面很廣,但是絲毫沒有削弱其對物理思想、方法和能力的考察。如本次試卷在保證對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設計和完成實驗的能力、獲取知識的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等基本能力考察的同時,還特別加強了對應用數學處理物理問題能力這一方面的考察。如:第8題考察了φ-x圖線含義;第9題考察了利用u-t圖線處理物理問題,壓軸題的第二問考察了微元思想等。
42009江蘇物理高考試卷對課堂教學的啟示
新課改注重學生能力本位的發展,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提出了物理的課程目標。2009年江蘇高考在習題呈現時,也充分體現了對三維目標的考察。比如通過探究性習題的考察,增強了學生對實驗過程的研究,注重了學生對科學方法的掌握;通過能源、環境等內容的引入,樹立了學生科學的發展觀和關心社會、關心生產的責任心,通過對實際問題的解決,滲透了學生科學的評價觀,提高了他們學習的正確理解等。
在高考的評價功能充分體現新課改理念的情況下,我們一線教育工作者應注重對新課改理念的學習,只有樹立科學的教學目標觀念,明確課堂教學中學習主體、教學方式、學習途徑、學習動力、學習目的等方面的內容,及時調整教學思路,快速轉變角色,才能勝任課程的生產者和設計者的角色。
欄目編輯趙保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