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春 崔小春
“這些日子,我的心情很郁悶。上課的幾個班級,課堂紀律太差了,根本沒辦法組織教學,說話的、看書的、做語數外作業的,五花八門,怎么說都不聽,根本不把我這個美術老師的話當一回事。唉,現在只要一站到教室門外,心就發虛,腿就發軟。上這樣的課真是折磨人啊!誰讓咱是‘副科老師呢?最讓人難堪的是昨天中午送路隊,一個熟悉的學生家長竟然當著我的面向他的朋友介紹,說我是這個學校的‘副科老師,當時就覺得那人的眼神里寫滿了‘原來如此,聽到那四個字,真讓人無地自容,做個‘副科老師身份就這么低嗎?”
這是摘自任教美術的李老師的教學日記中的一段話。很多任教音樂、美術、體育、科學、思品等學科的老師都有李老師這樣的感觸:教“副科”真難,做“副科老師”尷尬。
“副科”“副科老師”在官方教育語言體系里是不存在的,一般都稱為“技常科”、“技常科教師”。但在民間教育語系里,家長、學生一般把音、體、美、自然、思品、社會等學科稱為“副科”,這些學科的專職老師便被稱為“副科老師”。這一名稱的“冠名權”屬于應試教育,畢業考試、升學考試要考的科目被稱為“主科”,不列入考試范圍的科目就被冠以“副科”,在應試教育背景下,考量“主科”與“副科”,其地位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語了。不同的學科地位,導致“副科老師”成了學校里的一個特殊群體,“說起來重要,做起來不要”,由于沒有來自學校、社會、家庭的升學壓力,“副科老師”成了中小學校園里的“悠閑一族”,但又由于總是坐在“冷板凳”上,逐漸缺少了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副科老師”又成了比較難管理的一個群體。
針對這樣的現狀,我校試行了“導師制”,充分挖掘“副科老師”的作用。
所謂“導師制”,就是把任教音、體、美、自然、思品等技常科的老師,根據任教年級,分別安排為學生的德育、學習、生活的導師。導師崗位分兩種:一是班級導師,負責整個班級的工作,相當于班主任;二是專職導師,兼任幾個班級的專職導師,如德育導師、生活導師、學習導師等,協助班主任工作。“導師”是技常科老師的另一個舞臺。通過一年多的實踐,我們發現,“導師制”改善了學校管理現狀。
一、有利于工作量的合理搭配
過去,班主任一般由語文老師兼任,因為語文老師一般任教一個班,但碰到個別語文老師有特殊情況的,也就由數學或英語老師兼任。數學教師一般要任教兩個班,工作量較大,基本上不兼任班主任。班主任的工作量并不比任教一門主要學科輕,千頭萬緒,很繁雜,而且,還擔負著全班學生的安全責任,心理壓力也很大。因此,很多老師寧愿多教一個班,也不愿兼任班主任,每學期開學,班主任分工都會遇到阻力。
試行“導師制”后,把班主任崗位改為班級導師崗位,鼓勵技常科老師申報班級導師崗位,通過競聘上崗的聘為班級導師,沒有競選上的,由學校牽線搭橋,本著雙方自愿的原則,聘為專職導師,協助由語文或數學老師擔任班主任的班級做管理工作。
過去,技常科老師一般一、二兩節課都沒事做,上班可以晚會兒,來了可以玩會兒,任教語、數、外的老師看了內心很不平衡:都拿一樣的工資,憑什么他們那么悠閑,我們這么勞累?技常科老師說:你們任教“主科”的老師,校長大會小會表揚,當“寶”一樣供著,而我們卻像“草”一樣被晾著,家長、學生看到你們滿臉堆笑,看到我們視若無物,憑什么你們那么“吃香”,我們就這么“賤”?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很不協調。現在不一樣了,技常科老師都成了“導師”,比“主科”老師都忙,早上要和學生一起到校,組織打掃衛生,檢查早讀,維持班級紀律,保證學生安全,德育導師、生活導師、學習導師要找學生談心,交流思想,一個個忙得不亦樂乎,語、數、外老師看著人家導師這么忙,工作也不敢有絲毫懈怠,這樣一來,原來是兩個互相羨慕、互相妒忌的群體,成了一個互相競爭、協調合作的團體。
二、有利于“副科老師”從“后臺”走上“前臺”
原先,學生、家長基本上不把“副科老師”當一回事,這些老師也是課一下就走人,與學生也沒有多少交流,“副科老師”成為一個沒有話語權的群體。“導師制”讓“副科老師”從“后臺”走上“前臺”,與學生、家長交流的機會多了。時間長了,由于得到了家長、學生的認可,自身價值得到了實現,“導師”們工作非常認真,有的班級導師能創造性地開展班級工作,建立了班級學生發展檔案袋,從各個任課教師那里了解每個學生的狀況,然后匯總,及時與家長交流,研究制定教育方案,再反饋給各科老師,如此循環往復,對學生的教育效果非常好。很多導師通過家訪、書信、電話交流,走進了學生的心靈,贏得了家長的敬重,成了學生、家長的朋友。在實踐過程中,有一個曾經讓許多老師頭疼的學生,放暑假后竟然要求到德育導師的家里過假期生活,一時傳為佳話,感動了很多人。
“導師制”讓原先牢騷滿腹的“副科老師”都成了“忙并快樂著的人”。
三、有利于學校工作的開展
“導師制”成了學校管理改革創新的突破口,促進了學校的發展。
首先,放大了教師的效用。把語、數、外老師從班主任工作中解放出來,騰出更多的精力和時間,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科活動,提高學生的學科知識素養,激活了學校教育氛圍。把技常科老師從學校教育的游離狀態中喚醒,融入教育溪流中來,成為教育的骨干力量。試行“導師制”最大的收獲就是讓技常科老師發揮一技之長,打造了一個又一個獨具特色的班級,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班級文化——體育教師帶的班,明顯具有運動特色,音樂老師帶的班,藝術味道特別濃……遇到重大活動,各個班呈現的節目,組織的形式,讓人耳目一新,以前那種“百班一面”的狀況徹底被打破了。
其次,改變了管理的狀況。以前大會小會經常強調老師上班紀律,主要就是針對技常科老師的遲到早退問題:上午一二節課沒有課,遲到是老大難問題;下午第三節課沒有課,早退是屢禁不止。試行“導師制”后,導師們主動與學生同進退,想讓哪個導師遲到早退都難,開會再也不要談這個話題了。以前經常要組織教導處查家訪記錄,反對動不動“校訪”;現在,很多導師成了家長教育子女的參謀、師傅。教師的精神狀態改變了,管理狀態改變了,辦學效益也提高了。
第三,促進了學生的發展。傳統的語、數、外學科老師兼任班主任的做法,使班主任工作大多數保持在“維持會長”的狀態。大多數班主任會把主要精力放在自己任教的一門主要學科上,至于班級管理,只要不出亂子,做好學校布置的各項工作就行了。其實,班主任工作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關系到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個性心理的培養,關系著學生的一生。由技常科老師兼任“班級導師”,他們會把主要精力放在班級管理中,學生教育上,學生的個性心理、行為習慣是導師們關注的重點,一旦發生偏差,他們會及時與學生溝通,與家長交流,幫助學生尋找問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像大朋友一樣拉孩子們一把,這對學生的成長非常有利。推行“導師制”以來,學生的精神面貌,行為習慣確實有了很大的改變。
“導師制”是我們在學校管理中的粗淺嘗試,今后,我們還將向“專職班主任”領域進軍,希望我們的嘗試能給同行一些有益的啟示。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