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世仲
【摘 要】文化是具有深刻的思想內涵的一種事物,人的社會就是由文化來維系的。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深切的內在關聯,思想政治教育有自身獨特的文化屬性。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容樂觀,因此利用文化的特殊作用來提高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成為首先。本文以軍墾文化為視角,為你展示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提高的創新性路徑。
【關鍵詞】軍墾文化 兵團 高校 思想政治
一、軍墾文化的實質和內涵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為減少國家財政開支,加速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幾十萬名進疆部隊官兵奉命集體轉業,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新疆屯墾建設生產中。面對著當地條件艱苦的自然環境,軍墾戰士睡地窩、煮麥粒、吃窩頭、手搖紡車、人拉耙犁,自力更生、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在這個過程中,幾代兵團職工群眾前赴后繼,不僅開創了新中國屯墾戍邊事業的偉大歷史,而且也培植了獨具優勢的神形兼備的軍墾文化,軍墾精神也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種特有的文化形式形成于特殊的時期,具有鮮明的文化特色和內涵。它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體現著自力更生、奮發圖強,不畏艱難、甘愿吃苦的昂揚精神,以戰勝千難萬險的英雄氣概,守望兵團精神家園。軍墾文化的基本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守護共同的人生理想。大力弘揚兵團精神,打牢屯墾戍邊理想信念的共同思想基礎,積極做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的理論武裝、輿論引導和實踐應用工作。二是豐富社會主義精神文化生活。有效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培養文明風尚,扎實推進兵團特色的文化惠民工程。
文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西方的“文化”一詞其意原為栽培、培養,后來又轉而指教育、訓練人類本身使之脫離自然本能而成為有修養的人。因此,文化最大的功能就是教化。軍墾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式,有著其獨特的優勢功能:強大的凝聚力。在充分挖掘生活源泉,激發人體潛能的基礎上,兵團人親手創立的軍墾文化既有深層次的價值觀念,又能反映精彩紛呈的文化現象,在職工中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產生出了極強的共鳴和凝聚力,團結激勵著兵團人履行屯墾戍邊的歷史使命。旺盛的生命力。源源不斷的新人新事,生動鮮活的典型素材,為軍墾文化提供了難得的發展良機,雖時過境遷,但其神似的精要依然熠熠生輝,照耀著后來者代代相傳、繼承者生生不息。不竭的創造力。兵團的發展進程和共和國的發展同步,兵團成立后的軍墾文化為兵團經濟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堅強的戰斗力。兵團人為了祖國的安寧、邊防的鞏固,兵團兒女放下戰斗的武器,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奮戰在天山南北,譜寫了屯田偉業的新篇章。
二、軍墾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聯系
一是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來看,文化具有自身獨特的歸屬性。事實上,教育也是一種文化,它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往,同時又深刻的影響著人的社會觀與價值觀。馬克思主義指出教育可以“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人們“擺脫現在這種分工為每個人造成的片面性”。因此,綜合以上的分析,我們得出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從軍墾文化中尋找教育因素是一條可行之舉。
二是從二者的聯系來看,思想政治教育來源于現實文化,又超越并重構著現實文化。一方面,文化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的載體,人們是通過文化的交流進行思想政治的宣傳和教育的”,“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源”,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脫離文化的載體而進行空泛的議論和說教。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又凝練、形成著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運用先進文化去教育人和影響人,在思想觀念上逐步消除分歧和隔閡,接受并遵循正確的價值觀和理想信念,進而形成一定的文化認同。
三是從文化學意義上考察,文化本身蘊涵著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一個多義性的概念,由于人們認識文化的角度及對文化的感受不同,對文化的定義也就眾說紛紜,但都不約而同地指向人的精神層面,其核心是“人的價值觀念體系”。總而宮之,文化與人相互界定、互為前提。人總是文化的人,在人的存在領域中文化無所不在。因此,文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有了依托和根基,文化本身蘊涵著思想政治教育。
三、基于軍墾文化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途徑
大學生教育作為教育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該以“育人”為根本目的,建構在人的基礎之上以解決人的思想和精神為本質的一種社會實踐。把文化具有的歷史和現實價值以及其中蘊涵的精神納人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尋求理論對現實的有效影響,從而獲得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的文化基礎,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深切的文化關懷。
1.深化軍墾文化的底蘊
根據以上的理論研究,我們知道,要想讓文化去教育影響人類,那么前提就是該文化必須要有深刻的文化底蘊,是幾代人辛勤勞動的積累成果。軍墾文化形成于特殊的歷史時期,兵團人具有雙重的身份(兵民合一),這些特征注定兵團人不僅具有普通勞動者所擁有的良好品格,而且還具有軍人的特有氣質。在艱苦的環境中,自覺地在奮斗磨煉自己,經受住訓練上高標準、嚴要求的磨煉之苦的考驗、自然條件惡劣之苦的考驗、物質生活清貧之苦的考驗、親人離別之苦的考驗。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繼承的態度,吸收和發揚軍墾文化的成果,對幾代兵團人傳播下的社會價值觀念進行研究分析,從而實現發揚光大的目的。
2.優化軍墾文化環境
近幾年來,著力建設以兵團精神為核心的屯墾戍邊核心價值體系,已經成為發展軍墾文化的根本和精髓。在兵團城市建設中,凸顯屯墾戍邊特色已經成為一種潮流。比如農八師、石河子市建立了周恩來總理紀念碑、軍墾博物館、22兵團舊址、艾青詩歌館、王震將軍雕像和軍墾第一犁雕像等。與此同時,充分利用各種宣傳陣地,提升軍墾精神宣傳質量和水平。兵團在繁榮和宣傳軍墾文化上有著豐富的經驗,比如農二師、農十師通過組建新聞中心和興建文化廣場,集中優勢力量,努力創建一流的報紙、一流的電視臺、一流的文化廣場、一流的人文環境。教育家墨子說:“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所人者變,其色亦變。”來比喻人的品性是在教育和環境的習慣中形成的。所以,我們要努力優化軍墾文化的大環境,促使和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進而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
3.努力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
列寧認為,只有用人類創造的全部知識財富來豐富自己的頭腦,才可能成為共產主義者。離開文化素質的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就失去根基,成為空中樓閣。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過程中只有充分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創造出巨大的生產力,就必須堅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關心學生、教育學生。我們要從著眼于提高思想素質的角度加強文化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從更深的層面來挖掘其內涵,最根本的是,加強以理想信念、價值觀為核心的觀念文化和不懈追求、挑戰自我的行為文化素養的培養。為此,要深人挖掘軍墾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并賦予其時代意義,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人到文化學習的各個環節,使大學生形成堅實的文化積累、開闊的文化視野、深厚的文化素養,從依賴本能生活的普通人,提升為富有人文精神的“文化人”。
(作者單位:石河子大學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