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艷
【摘 要】激勵是激發人的動機,使人產生一般內在動力,朝既定目標前進的心理活動過程。文章分析了如何運用激勵理論來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激勵理論 教學質量
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有效運用激勵手段,對于調動學生的潛在積極性,強化學生奮發向上的內在動力,矯正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使其按激勵者所期望的軌道和方向前進,從而最終達到提升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激勵的原則
激勵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制定的每一項激勵過程都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總是圍繞實現某個總目標和幾個目標而進行。通常情況下是為實現近期某一具體目標而激勵學生,毫無目的的激勵是無意義的。
激勵還具有較強的針對性。教師的激勵對象是明確的,由于學生是具有不同特性的個體,不同的學生其認知和理解能力各不相同,因此激勵的方法也要因人而異。比如有的激勵是為提高某一學科的學習成績;有的激勵是為培養學生的某種能力;有的激勵是針對思想道德方面著手的;有的激勵則是為矯正學生某些不良的行為。針對性強的激勵在現實教學工作中往往比較容易見效。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不斷了解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而采取針對性強的激勵方式。
所謂時效性原則,指的是外部激勵在特定的時間范圍內才能發揮效能作用,若超過了一定的時間,就可能起不到“增力”的效果,甚至失去激勵的作用。例如:學生課堂表現積極,或作了某件好人好事,應隨時進行表揚。特別是針對一些平時表現差、學習成績差的學生,教師應細心發現其點滴進步,及時給予表揚鼓勵,有時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成效。但如果遲遲不兌現,那么以后的激勵可能就不靈了。
有效性原則。實施激勵者應注意收集反饋的信息,實施某種激勵后,一定要關心實際效果如何。要關注、重視激勵的有效性。不該表揚的表揚了,不該批評的批評了,都會適得其反,挫傷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負激勵,一定要慎用。
激勵的整體性原則。教育學生是一個繁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教師的教育激勵活動也是一個很復雜的整體。制定激勵機制要從大局出發,遵循整體性原則,不能治標不治本。想要達到預期目標,并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整個激勵活動就要協調統一,措施得力,方法得當,尤其注意激勵的效果不能相互矛盾。否則將導致學生無所適從,而使我們的整個激勵活動失去其作
用。
二、有效的激勵模式
激勵的模式是靈活多樣的,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根據其激勵對象的不同、想要取得的結果不同而采取靈活的方式,制定行之有效的激勵計劃。
1.目標激勵
目標表示人的一種期望,是人在各項活動中追求的,預期行為結果在主現上的反映。心理學研究表明,目標作為一種激勵,可以激發人的需要,也是需要轉化為動機的基本條件。人的追求的需要層次越高,目標越明確,動機越激烈,其行為的內在動力也就越大。目標激勵的作用非常重要,就像大海中航行的船,有了目標,船就會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迅速的到達彼岸。教師應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他們樹立一個個小目標。以此來激發和喚醒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超越自我。當然選取的目標要恰當,既不能故意拔高,不切實際,又不能要求過低,不經刻苦努力就可輕而易舉地實現。確立的目標要使學生感到“三分生,七分熟,跳一跳,摘得到。”把實現目標的激情轉化成行動的動力,激勵學生不斷追求新的成就。
2.榜樣激勵
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榜樣是無聲的語言,往往無聲的語言比有聲的語言更有說服力。學生模仿性強,有了具體生動的形象作為榜樣,更容易激勵學生。幾千年燦爛的中華文明史,造就了一大批名人;一部輝煌的中國革命史,又留下許多偉人的足跡。這些名人、偉人對青少年學生來說,有著巨大的引導、影響作用。教師應取其精華,充分利用這些教育內容,旁征博引,激發學生積極向上的內心活力,讓學生從“小勝”開始,逐步獲得心理上的成就感,進而自己為自己喝彩,鼓掌加油。教師平時還要多注意收集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典型事跡,樹立學習榜樣,那些能引起學生共鳴,讓學生有真實感和親切感的榜樣,更容易使學生受到激勵。作為教師的我們,還要在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中以身作則,為人師表,以我們的言傳身教來感召學生、激勵學生。
3.語言激勵
我們在教學中,不要輕易否定學生的成果,這樣會給學生的心理帶來不安全感和怕受批評、緊張的情緒,容易抑制學習的積極性。表揚和鼓勵是推動學生進步的動力,是學生不斷提高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應該是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的知心朋友的關系。對他們取得的一點進步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讓他們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期望。任何時侯,教師都應及時鼓勵學生:“你真了不起!”“你真不簡單!”即使學生做得不夠好,你也可以說:“你做到這一步確實不容易,老師看得出你已經努力了。”自信心是創造力的要素之一,教師這種激勵性的語言無疑會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4.信任激勵
信任激勵就是激勵主體教師或家長通過用自己的信任、鼓勵、尊重、支持、關懷的情感,對學生產生極大的鼓舞和鞭策,有時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師可以把某些工作委托學生負責或辦理,培養他們的工作能力,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如班級干部輪流制,既能使更多的學生在鍛煉中得到全面發展,又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充分信任,從而調動每個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師還要積極培養與學生之間的友誼信任,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加倍努力,激勵才能真正見效。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激勵的方法和作用是多方面的,由激勵產生的效應也是明顯的。如何在教學中充分發揮激勵的功效,真正做到激其趣、勵其志,引導學生自覺學習知識、技能,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是每一名教師都應當認真研究和探討的,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性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