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常庵
犖頤竅骯叨圓豢傻鶻袒蛑С值娜耍都用蔑視的口氣說:“扶不起的阿斗”;對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的人,責其“樂不思蜀”。這都是借蜀漢劉禪的故事罵人。前者是說劉禪擁有良相良將,卻也亡了國,是扶不起的君主,后者是說:“(蜀亡)后主舉家東遷,既至洛陽”裴松之注引晉習鑿齒《漢晉春秋》:“司馬文王與禪(劉禪)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愴,而禪喜笑自若……他日,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引自《三國志?蜀志?后主傳》)劉禪究竟是扶不起的嗎?細讀《三國志》,詳細較,發覺劉禪并不是扶不起,而是一位大氣的政治家。
牐牨揮為“和諧和美妙”的劉備與諸葛亮之間的君臣關系,被視為古代社會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關系的典范。作為第二代領導核心劉禪能從乃父那里,完整地承續到這種“和諧和美妙”的君臣關系,并且把這種關系發展成了“黃金搭檔”,都充分說明了劉禪的“大氣”。
牐牰劉禪為人,志乘不乏記載。在劉備生前,諸葛亮曾徑感嘆劉禪非常聰明,超過人們的期望。劉備也謙虛地說“審能如此,吾復何憂!”諸葛亮在《與杜微書》中評價劉禪說:“朝廷年方十八,天資仁敏,愛德下士。”《晉書?李密傳》中記述:李密認為劉禪作為國君,可以與春秋首霸齊桓公相比,齊桓公得管仲而成霸業,劉禪得諸葛亮而與強魏抗衡。至于劉禪的不戰而降的評價,王隱在《蜀記》中說:劉禪之所以寧背罵名而不作辯解,是“全國為上之策”。像劉禪這樣注重人民現實利益的政治家,與哪些“打腫臉沖胖子”的面子政治家所不能同日而語。
牐犃醣噶僦漲疤匾舛V雋蹯說:“汝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而事實上,對于事無巨細,獨攬軍政大權的諸葛亮,劉禪基本上做到了凡事謙讓,“以父事之”。按照正常規律,諸葛亮本應該還政與劉禪。北伐之前夕,諸葛亮依舊把22歲的劉禪當作小孩子,特派心腹“監管”,“后主益嚴憚之”。不僅如此,還在《前出師表》中,諸葛亮透露出對劉禪的種種不滿,像對待孩子一樣耳授面提劉禪“親閑臣,遠小人”,而青年領導核心劉禪一如繼往,從大局出發,委曲求全。
牐犞罡鵒廖ケ誠戎鞲ㄕ的囑托,進而代政,并長期大軍在外,犯了君臣大忌。盡管劉禪與諸葛亮君臣之間存在著些許不諧,而劉禪也是為大局著想,克制自己。諸葛亮街亭用人失誤后,心里很內疚,后主安慰說:“勝負兵家常事。”在諸葛亮自貶三級后不久,為了不影響諸葛亮的領導權威,等諸葛亮打了勝仗后,劉禪及時恢復諸葛亮的職務,為諸葛亮樹立威信。諸葛亮死的消息傳來,劉禪連日傷感,不能上朝,竟哭倒于龍床之上。當靈柩運回時,劉禪率文武百官出城二十里相迎。諸葛亮的專權對后主很有刺激。在諸葛亮死后,劉禪原本反對為其立廟。但在眾人的一再要求下,劉禪也沒有固執己見。
牐牼」莧绱耍劉禪始終還是沒有丟掉諸葛亮這面旗幟。從而既得人心,也順民意,保證了政治局勢的長期穩定。在劉禪心中,他深知“君臣不和,必有內變”的道理,只要是自己一時不清醒,野蠻的路線斗爭也就不可避免。青年的領導核心劉禪對此能從長遠著眼,得體地處理權臣問題,也可謂亙古未有。如此賢德的領導核心,在專制制度的歷史長河中,也是奇跡。故南朝史學家裴松之評價“后主之賢,于是乎不可及”。
牐牶籩髁蹯不僅有氣量,而且很有頭腦。諸葛亮急功而勤于北伐,青年領導核心劉禪頭腦非常清楚,曾規勸說:“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諸葛亮卻置劉禪的規勸與不顧。面對專權的諸葛亮,在北伐決議一旦形成,劉禪還是全力支持諸葛亮的北伐。諸葛亮死后,劉禪立即停止了空耗國力、勞民傷財的北伐。司馬懿率大軍征伐遼東公孫淵。劉禪唯恐蔣琬犯諸葛亮老毛病,專門下詔告誡蔣琬不要輕舉妄行,“須吳舉動,東西掎角,以乘其釁。”魏延造反,卻表奏楊儀造反。后主聽完魏延表奏,馬上提出疑問,曰:“魏延乃勇將,足可拒楊儀等眾,何故燒絕棧道?”
牐犖了防止權臣倚重問題,劉禪以費祎為尚書令和大將軍,主管政務,以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又各有側重,相互制衡。蔣琬死后,劉禪“乃自攝國事”,大權獨攬,徹底解決了蜀國多年“事無巨細,咸決于丞相”的政治體制。
牐犃蹯不僅在分析問題上有頭腦,而且處理問題也很果斷,有人情味。劉琰的妻子胡氏入賀太后,太后留胡氏住了一月,引起劉炎的猜疑,導致了惡性事件。劉禪接受教訓,馬上廢除了大臣妻子母親宮廷朝賀的禮節。對于姜維等人把蜀國衰落責任推給宦官黃皓時,后主并沒有委過與人,只是說:“區區一個太監,不過是一個聽喝的”。夏侯霸的父親為黃忠所殺,劉禪安撫前來投降的夏侯霸時,說:“你父親的遇害,非我先人所為。”一語帶過之后,套近乎說:“我的兒子還是你外甥哩!”魏延叛亂被殺,后主也沒有對魏延一概否定,而是降旨曰:“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賜棺槨葬之。”后人認為:“后主能作此語,亦非非常。”在待人接物等方面,劉禪的胸襟比他父親劉備要大氣的多,不失于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風范和氣質。
牐犃蹯亡國之后,作為亡國之君,不僅自家生命,而且包括對蜀地百姓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響晉國對蜀地百姓政策的寬松。所以,劉禪必須裝憨賣傻,處處隱藏自己才能,才能瞞天過海,養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潛藏著過人的狡詐和機智。周壽昌的《三國志集解》評價阿斗說:“恐傳聞失實,不則養晦以自全耳。”所以說,后主劉禪不失為“通明智達”的一代君主。莎士比亞曾經說過:“裝傻裝得好也是要靠才情的;他必須窺伺被他所取笑的人們的心情,了解他們的身份,還得看準了時機;然后像窺伺著眼前每一只鳥雀的野鷹一樣,每個機會都不放松。這是一種和聰明人的藝術一樣艱難的工作。”
牐犠魑三國中最弱的一方,劉禪能領導蜀國41年,既避免了班子內部互相傾軋,也沒有隔幾年發動一次大的政治運動,而政權穩固。在國家人民去留之際,后主看重的是人民的現實利益,擯棄了面子政治,減少了生命財產的無謂犧牲。當斷則斷,使國家人民得以保全。如此決策,與“為了自己一己私利,而不斷地鼓動老百姓為自己賣命”的劉備來比,不知進化了多少代。跟同時代領導人吳王孫皓和晉朝開國皇帝武帝相比,劉禪也不乏仁德名主。如此大氣國家領導人在中國歷史上并不多見。
牐犈佑廊銜:“殘暴之君在位,臣民頌他為救星;仁德之君在位,百姓視他為贅疣。”孟德斯鳩說:“那種歷史記錄讀來乏味的國家是幸福的。”王學泰說:“統治者的招撫政策能使更多老百姓活下來,無論在當時老百姓來看,還是從當代歷史學的角度來看,都應該是一件好事。因為被招安的老百姓不必再用生命的代價去換得一日之果腹;從歷史的發展角度來看,少破壞一些社會財富也有利于社會的進步。為什么有的歷史學家認為招安比鎮壓還壞呢他們的邏輯是:鎮壓使得階級矛盾更為尖銳、階級斗爭更為激烈,階級斗爭越激烈越能促進社會的發展。從歷史事實看這顯然是荒謬的。幾十年的戰亂造成的‘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社會財富、人口幾乎是一掃而空,‘激烈到這種程度還能‘促進社會的發展,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牐犝嬲大氣的政治家是自己顯得窩囊,而人們得到更多的實惠,相反,自認為偉大的政治家是人民痛苦自己偉大。正如英國人布萊爾說得那樣,“自由的國度里,怨言多,痛苦少;在專制的統治下,怨言少,痛苦多。”就像今天的越不會奴役人民的領導越不是好領導一樣,對人民的仁慈的領導人可能就不是好領導。當整個統治階級都愛好犧牲人民的利益創造自己的偉大時,那些不愿過多地役使人民的人往往會在我們眼里一錢不值。
牐牽墑牽“敗軍之將,不可以語勇;亡國之臣,不可以言謀。”在“成者王侯、敗者賊”的主導文化氛圍里,人們不愿意接受失敗的英雄,似乎只有干得轟轟烈烈的人才是英雄,否則就是狗熊。魯迅先生說得好:“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吊客;見勝兆紛紛則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抬舉強人、為勝利的英雄唱戰歌;蹂躪弱者、對失敗者踏上一腳;似乎成了我們民族的性格。魯迅還說一個民族的最大悲劇是亂捧與亂罵,比如把英雄說成娼婦,把娼婦說成英雄。
牐犎嗣侵所以蔑視劉禪,除了在位時間太長外,其實就是文化的因素。因為劉禪的治國方略是從長計議,不考慮一時一事的得失,同計較一時一事的面子政治思維背道而馳,必然觸犯了以儒家的思想為主流的上層觀念。如果中國的政治家中多幾個善于激流勇退的政治家,怕中國的專制也不會延續這么長的時間。希臘人普魯塔克說:“從歷史中追尋和找出真實是一樁非常困難的事。”這年頭,不知怎的,歷史也好,現實也罷,你越是正著看,越看越是霧里看花,糊里糊涂;假若你顛倒過來,倒也能看出個一二三來。歷史是任人打扮的丫鬟,即可以美化,也可以踐踏。
牐犖邇年中國才出了一個大氣的阿斗,卻被罵扶不起罵了近二千年,到底是誰扶不起?!是劉禪?還是罵者,抑或我們的文化?以成敗論英雄,以統治需要論是非,是我們歷史和現實最大的劣根性。如果沒有對過去的正確歷史認識,就談不到現在與未來。這一史學問題,值得我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