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軍
面對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不少網民沉浸在一片“憶苦思甜”的幸福回憶中,這種密集而強烈的個人表達,不禁讓我想到,何不梳理一下近30年中國個人表達的歷史變遷,從中一窺它的價值與意義呢!
如果要給個人表達下一個定義,大概可以表述為,個人表達是基于個人的思想、審美、情感、利益諸方面內容向社會發出的語言或行為表達。
1978年以前有個人表達嗎?在各種政治運動不斷的社會中,人們惟恐自己的思想不正確而受到打擊,哪里敢透露自己真實的思想。即使在最適合個人表達的文藝作品中,藝術家也不能表達個人的思想和情感,而必須為無產階級的意識形態服務。像那個年代最著名的小說《金光大道》、《艷陽天》、《李自成》,莫不如是。就連民眾日常生活中,也難得有街談巷議的自由表達。因為那是一個思想高度統一的年代,個人意識完全被集體意識取代,生活的一切都被高度意識形態化了,被洗腦了,哪里有什么個人表達呢!
1978年后,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展開,意識形態的樊籠被打破,整個社會處于一種普遍的樂觀情緒之中,個人意識開始慢慢浮出水面,成為個人表達的最迫切的內容。最典型的事件,就是1980年由《中國青年》雜志引發的人生大討論。今天看來,它的意義決不亞于1917年《新青年》雜志的創刊。《新青年》引發的五四新文化運動,開啟了現代中國的思想啟蒙運動,帶來了個人意識的覺醒。而1980年的人生大討論,無疑是個人意識的第二次覺醒,學界稱之為“啟蒙”。這種“新啟蒙”被隨后蓬勃興起的文藝創作迅速放大,一直延伸到80年代的中西文化大討論中。在這場“新啟蒙”運動中,個人價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個人不再是集體主義機器上的一棵螺絲釘,而是有血有肉的“這一個”。借助于雨后春筍般出現的文學期刊、畫展、戲劇、電影等藝術形式,個性解放的意識獲得了充分的宣泄。
不僅如此,整個80年代,個人意識的內涵不斷擴大,人們不僅要做一個有獨立思想的人,還要做有感情、有個性、追求豐富物質生活的人。于是,我們看到,對精神生活與物質生活的追求幾乎是同步進行的。灰、黑、藍、綠的衣服,被多彩的“奇裝異服”取代,女子燙發,男子留長發、穿喇叭褲、戴“蛤蟆鏡”,成為流行時尚,也是那個年代最強烈的個人表達。
雖然專制主義的意識形態在80 年代被沖破,但那個時期的個人意識中,單純的理想主義仍然是主流。
但從90年代開始,價值多元漸漸成為社會的主流,理想主義走向式微,最終令個人利益的訴求走到前臺,成為個人表達的主要方面。
90年代是一個思想貶值、欲望泛濫的年代。“在沒有英雄的年代,我只想做一個人”,詩人心目中的這個“人”,到了90年代已經沒有了英雄的光環,也不是什么“大寫的人”,因為“英雄都已回到了古代”,人人都想成為有錢的平凡人,或者沒有錢的快樂的人。王朔的“痞子文學”和趙本山的小品戲,表達的正是這樣一個世俗社會的生活圖景,徹底消解了“新啟蒙”文化的嚴肅性。追求感官刺激的流行文化,表達的是個人主義的沉醉與狂歡。如果說80年代是文學的年代,90年代就是經濟學的年代。下海經商,全民炒股、到國外讀MBA都是從90年代開始的,“開寶馬、坐奔馳”成為國人的財富夢想。新興的大眾媒體為人們的財富夢提供了新的表達空間,購物雜志指導人們吃喝玩樂,時尚雜志描繪著有錢人的天堂。
90年代后期開始形成氣候的網絡新媒體,給個人表達提供了革命性的工具,不僅突破了傳統的社會控制,還徹底顛覆了由文化精英壟斷的話語權,讓自由表達的權利回到人民手里。人們再也不必借助那個越玩越糟糕的藝術外殼,再也不必受制于傳統大眾傳媒的種種限制,就可以在互聯網這個平臺上直接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訴求,并形成了網上輿論這一從未有過的民主生態。華南虎事件、重慶最牛釘子戶、踩貓事件等等,如果沒有網絡輿論的沸騰,真不知會有怎樣的結果。
互聯網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也迫使傳統的大眾傳媒變得更加開放,不得不開辦“評論”版和談話節目,為個人表達提供更多的空間。而傳統的藝術也不得不舍棄表達的功能,只提供休閑和娛樂。
從集體意識到個人意識,從思想訴求到利益訴求,30年來,個人意識的發展有了越來越多的內涵,同時,私欲的泛濫也為個人價值的出軌提供了溫床,這是我們今日必須要警惕的。
而回想30年來個人表達方式的變遷,從文學期刊,到大眾報紙、電視娛樂節目,再到互聯網、手機短信,變化之快,簡直令人目瞪口呆。
80年代,人人都想當作家、詩人,因為那是當時唯一的個人表達工具。90年代開始,隨著大眾報紙、電視娛樂節目的泛濫,人人都想上報紙,上電視,做明星。而到了互聯網時代,論壇、博客、聊天室、人肉搜索泛濫成災,甚至形成了表達工具過剩,表達內容貧乏的狀態,寫作不再是神圣的事情,而是為表達而表達。還有近幾年興盛的手機短信,沒完沒了的問候,沒頭沒腦的祝福,已經讓人不勝其煩。
30年來個人表達的歷史變遷,固然體現了個人自由的進步,但改進的余地還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