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 寶
距麗江古城十幾公里的一處山坡上,有一棟納西族民居風格的四合院,這就是全國創業之星李文麗的麗明生態養殖基地。
陽春三月,院內花草飄香,賓客如云;山坡上,油菜花黃,黑麥草青;廄舍內,嬌小可愛的香乳豬拖著圓滾滾的肚子還在覓食,體大毛長的野豬一副兇悍霸氣……
誰能想到,眼前這個生機盎然的生態養殖場。李文麗為之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
一次購物經歷的觸動
2002年以前,李文麗還是麗江市工商銀行的一名職工,曾經,當地出租車的起步價還是3塊錢的時候,她家就開上了麗江第一輛出租車,成為古城里最早從事旅游業的人家;麗江發生地震前,她家又買了翻斗車搞建筑,后來又經營著兩臺旅游大巴,專跑昆明一大理一麗江一線,每天接待的游客就有二三百人之多。此時的李文麗一家雖說不上富甲一方,但比起普通職工家庭,已是高高在上了。
就在服務別人的過程中,細心的李文麗發覺旅客投訴最多的是餐飲。如何讓旅客在欣賞麗江美妙風光的同時,還能一飽口福,成為李文麗的一塊心病。
有一次上街購物,她發現一種生態食品成了人見人愛的搶手貨,回家的路上,她不停地想:要是我去做會怎么樣呢?
2002年,李文麗放棄了工商銀行穩定的工作,自愿買斷工齡。2003年“非典”時期,哪兒也不能去,她在家里閑了兩個月,再也閑不住了,她覺得自己再閑下去只會墮落,她要從頭再來!
丈夫老陳勸她:“你根本不需要去苦了,家里兩臺旅游車養著,你就在家里做個賢妻良母,樣樣不缺,你還想圖個哪樣?”
好些人都想不通,但李文麗義無反顧,她的決定令人吃驚。
荒坡上的創業
李文麗來到城外十幾公里的七河鄉,發現了大麗公路旁邊的一處荒坡,交通方便,距附近的村子不太遠,但又有一定的隔離范圍,是從事養殖的理想場所。
荒坡上黃土遍地,雜草叢生。坡頂上兩間簡陋的瓦房里,住著一位老爺爺,種了梅子樹,養了幾頭豬,可畢竟年老體弱,做了十幾年也沒什么收成。聽說李文麗要來養豬,老人家甚感欣慰,總算后繼有人了。
李文麗和丈夫一起來到七河鄉,和當地的88戶村民一戶不漏地簽訂了合同,租下了180畝荒山。
水是生命之源。要做養殖或種植,沒有水是不行的。李文麗和丈夫先推平了一個山包,建了一個蓄水池,再聯系電。有一天晚上,兩人剛把水管接上來,突然停電了,黑燈瞎火之中,兩人深一腳淺一腳摸回從前老爺爺的簡陋瓦房——他們的臨時居所,孤苦無助頓時像黑夜一樣彌漫開來。
李文麗有一個表哥在農業局,對農業項目熟悉一些,平時可以指點一二。但盡管如此,對于從未涉足土地和畜業的李文麗來說,她開始體驗到養豬的難度,第一次和畜牧局的技術人員去購進種豬,她連公母都分不清,鬧了笑話。
最初養的是大約克豬,但這種豬麗江到處都有,夠不上特色,效益也不太明顯。開弓沒有回頭箭,李文麗原本不想有天大的雄心,只想小打小鬧,可眼睜睜看著以前的積蓄像水滲入沙土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她感覺到了巨大的擔憂。
辦理各種手續時,李文麗同樣遇到了不小的麻煩,只差在別人面前哭了。她想不通自己為什么要來受這份苦,抱著錢去投資,抱回氣來受。
有一天晚上,李文麗傷心地痛哭了一場,老陳還算沉得住氣:“你不要急,即便我們兩人傾家蕩產了出去討飯,我討著一口先給你吃,我牽著你出去也沒關系,哪怕不成功,我們也是干過一番事業的,努力過了。”
兩口子相互鼓勵著,又繼續往前走,也只有硬著頭皮往前走。“絕對不能倒退,倒退是一點退路也沒有。”
麗江是一個旅游消費城市,豬肉需求逐年增長,但當地的養殖品種滿足不了市場對豬肉高品質的要求。
李文麗決定外出考察,引進特色產品。“為什么別人能養,我們麗江養不出來呢?”
她從廣西引進了優良的香豬種和高山野豬種,進行了香豬地方化、野豬與香豬雜交等試驗,所選育的麗明香豬屬綠色保健食品,香味濃郁,肉質鮮嫩,營養全面,瘦肉率高達85%,脂肪含量低,而且這種香豬體型小巧,好養,養殖成本低,抗病力強,兩個月即可出欄上市。
最初引進廣西香豬的時候,考慮到麗江相對較冷的生長環境,李文麗把豬舍蓋的更保暖,更通風,還請了技術人員專門進行疫情防治,幾個月以后,生態園的外來“小客人”開始慢慢喜歡麗江的這個新家了。
那時候,李文麗最高興的事就是看見母豬生下的豬仔,端的是看在眼里。喜在心頭。只要能看見活蹦亂跳的豬仔,她就覺得自己的生態園有希望了。
共同致富
2007年“三八”婦女節,麗明生態養殖基地迎來了一大幫“客人”,她們身著五彩繽紛的納西族、白族節日盛裝,有的懷里還抱著吃奶的嬰兒。
沒有歌舞歡騰的熱鬧場面,這些七河鄉東關村的農村婦女是李文麗專門請來學習香豬飼養技術的。在豬舍現場,李文麗和技術員不停地為她們講解養豬的技術細節,這些婦女操著各自擅長的民族語言嘰嘰喳喳問長問短。
這是李文麗生態養殖事業中的一個環節。她的目標并不是只圖自己過上好日子,她想立足麗江的資源優勢,以市場為向導,采用“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以合同契約為載體,帶動農民共同致富。
工業飼料養出來的豬,肉不好吃,最關鍵的是,飼料價格太貴,農民買不起。別以為香豬金貴,其實最適合農戶飼養,也最劃算。雜交出來的香豬抗瘸能力強,農戶只需把原先的豬舍改造一下就可以了;而且,香豬對自己的“飯菜”并不挑剔,隨便拔點草丟給它也無不可。如果沒有本錢,那些種豬仔豬可以由李文麗無償發放給養殖戶,事先都注射過了疫苗,農戶不用擔心小豬生病,等豬養大了,也不用擔心賣不掉,因為有合同在先,李文麗是負責收購的,農戶只需背回豬來過稱,就可以領錢了。
現在,基地附近的480余戶農民與李文麗簽有委托養殖協議,多的養豬上百頭,解決了周邊農村富余勞動力和殘疾人的就業,4年來已給農民帶來了600萬元的經濟收益,平均每個養殖戶年增收4800元。
我們前去采訪的那天,就有農戶剛賣掉香豬,數數錢心滿意足地回家了。
不僅可以養豬,農戶還可以利用自家的山地養雞,當然必須是放養的土雞,李文麗一樣的收購。
如今,坡頂和坡底的原始植被郁郁蔥蔥,其他地形上既有春花綻放的果樹,又有長勢喜人的蔬菜,養殖場產生的糞便進入沼氣池發酵,沼液有澆灌果樹和蔬菜,昔日的荒坡一步步變成豬滿圈、樹滿山、草滿坡、菜滿園,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發展、良性循環的生態農業示范基地。
或許是作為一位母親的原因,李文麗說她最感欣慰的事是兒子的變化。
一直以來,因為家庭條件較好,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她的兒子根本不用去體驗勞動的艱辛。自從李文麗辦起生態養殖基地,兒子讀書放假回來,看到父母戴著草帽,拿起鋤頭,在陽光下揮汗如雨,從前時尚的母親如今在行動上更像一個農婦,而且比任何一個農婦更勤勞。乘著拖拉機耕地的時間,這位學生也去耕了一把。一次難得的勞動體驗,讓他感受到了“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滋昧。
據說孩子回到學校的當天,哭了一場。班主任也覺得奇怪:這孩子怎么突然懂事了?2009年春節放假回來,孩子開始對養殖基地的建設出謀劃策了。
目前,盡管規模還不是很大,但養殖基地仍然吸納了68名技術人員和農民工就業,其中包括3名殘疾人。2008年8月,李文麗注冊的麗明生態農產品開發有限公司被認定為麗江市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龍頭企業,她自己也被評為巾幗建功標兵、全國創業之星。
回想4年之前,那只不過是一個遍地黃土、雜草叢生的荒坡,如今,在滿園的春色之中,李文麗再一次憧憬未來時,她的夢想正在照進現實。
小評:職工自主創業,是走出經濟危機、促進就業和發展的新路子。兩個年輕女工的故事,展示了中國老百姓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奮斗精神。就像星星點燈一樣,她們的奮發行為,一定會喚醒滿園的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