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群
職業道德教育歷來被教育者所重視,然而職業道德教育的效果卻往往不盡如人意,成為長期困擾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的頑疾,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國經濟的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積極探索職業道德教育的科學規律和有效途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發展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而綜合職業能力發展與職業道德的養成有著緊密的聯系。職業道德是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工作和勞動過程中應遵循的特定的職業行為規范。職業道德教育有獨特的規律,遵循這些規律需要熟知一些相關概念,如工作道德、職業認同感(identitv)、職業忠誠度(engagement)和職業承諾(commitment)等。如一個會計按照領導的要求加班加點做假賬,其工作道德好,卻缺乏職業道德。
職業認同感是個體對所從事職業的目標、社會價值及其他因素的看法。如教師的職業認同感是教師對其職業的積極看法和情感,以及決定其積極的職業行為傾向的心理狀態。職業認同感是職業素養的重要組成成分,職業認同感的形成與職業能力的發展緊密聯系并相互作用。教育家布蘭凱茨(Blankertz)指出:“職業能力的發展要求學生能夠進行思維方式的轉換:學生必須接受一個特定的職業角色,并且認同這個角色。否則就不可能獲得職業能力”,這一已被大置實證研究證明的觀點說明,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建立和發展職業認同感。
職業承諾是指由于個體對職業的認同和情感依賴、對職業的投入和對社會規范的內化而導致的不愿變更職業的程度,它是與組織承諾有關的、但高于組織承諾的情感和態度。職業承諾高的員工認為組織為其提供的職業發展路徑比簡單的加薪更有意義,職業忠誠度也高于對具體企業的忠誠。
職業道德教育需要有效的載體,讓學習者在做和反思中逐漸建立和發展職業認同感,從而建立職業忠誠度和職業承諾。職業學習的過程是職業能力和職業認同感的共同發展過程。職業能力發展遵循職業成長的邏輯規律。有效的職業教育,只能按照“從初學者到實踐專家”邏輯規律,通過完成系統化的典型工作任務實現。學生在完成這些任務的過程中,不斷熟悉和適應職業的“實踐共同體”(COlTllna—nities of practice),逐漸形成職業認同感,并發展職業能力。有效的職業道德教育只能通過做事和反思實現,需要也必須通過完成系統化的典型工作任務,即在完整的工作過程中,學習者把職業工作的質量標準逐漸內化為職業行動與職業決策的指導原則,并在“實踐共同體”的標準下發揮主體作用。
心理學家赫威斯(Havighurst)的“發展性任務”(developmental task)理論指出,應當按照從初學者到實踐專家的邏輯,尋找難度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務并組織教學,在促進職業能力發展的同時,將低層次的職業認識發展成高層次的職業認同感,這四個難度不同的典型工作任務不但反映了職業的特征,而且表明了職業能力形成與職業認同感發展的關系,成為幫助學習者建構職業認同感的“階梯”,
第一階段:職業定向性任務,如常規服務和安裝裝配工作。在職業教育初始階段,學習者了解本職業的基本工作內容,接觸并完成能夠促進對職業角色進行整體化認識的定向性任務,為建立職業認同感奠定基礎。
第二階段:程序性任務。如設備調整和按照專門程序提供的綜合性服務。通過程序性任務,學習者開始思考技術與勞動組織之間的關系并獲得初步的工作經驗,將第一階段形成的職業整體認識逐步發展成為反思性的職業認同感,把生產流程、工作過程與工作世界作為學習潛力來開發。
第三階段:蘊含問題的特殊任務,如故障診斷與修理復雜(特殊)產品的生產。由此,學習者的職業認同感發展成為職業責任感和質量意識,職業責任感是職業承諾(內在動機)的先決條件,而質量意識則是在復雜工作情境中完成完整工作行動的必要條件。
第四階段:無法預測結果的任務,如優化技術系統或建立服務體系。通過完成這些任務,學習者不僅關注狹義的職業特點,而且不斷增強對職業的自我理解,并將其逐漸發展成跨職業的關鍵能力,開始規劃自己未來的職業生涯。
現代工業社會學研究表明,步入后工業化時代,人的職業角色發展的重點正從“承擔傳統社會角色的社會化”逐步過渡到“實現個性發展的個體化”。這意味著,在職業教育中,“工作規范的內化”不再唯一重要,而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主觀化要求越來越高。有效的職業道德教育,必須幫助學習者對職業生涯進行積極主動的建構,建立和發展職業認同感,從而使職業承諾成為可能。
責任編輯殷新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