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春江
[摘要]分析我國目前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調整改革的思路和措施,以構建我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并具體闡述先進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構成要件、應具備的功能及特性和構建的基本思路。
[關鍵詞]環境監測 預警功能 在線自動監測
中圖分類號:X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510044-01
一、前言
環境監測是環境保護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技術保障手段,多年來受到各級政府和環境保護部門的高度重視,環境監測隊伍不斷完善,技術設備不斷加強,環境監測技術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但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制約和束縛,目前在環境監測體系建設方面仍然存有不適應環境保護現實要求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比較注重監測硬件建設,對監測軟件建設重視不夠。近幾年政府及有關部門對于監測機構、人員擴充、儀器設備、辦公條件改善等硬件建設方面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增強了投資力度,使環境監測硬件條件和監測能力得到了較大改善,但是在環境監測軟件建設方面卻重視不夠。比如對監測體系本身構成的研究,對監測資源的合理配置、對監測人員技術能力的培訓提高、對監測質量的保證、對監測體系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對監測體系發揮作用和正常運行的外部保障條件等問題沒有給予高度重視。因此,即使監測硬件條件改善了,但由于沒有相應完善的軟件條件的支撐,環境監測仍然不能全面適應當前環境保護的需要。
2.比較注重環境監測對污染現狀的監測功能,對環境監測發揮污染事故的預警功能注重不足。強調環境監測為環境管理監督執法服務,特別是為排污收費服務,因而只對排污企業的排污現狀進行監測,但監測頻次不高,對企業排污進行動態監測較少,特別是對企業生產過程中不正常情況可能引發重要環境污染事故的預警性監測不足,一般都是在污染事故發生后才加強事后監測,沒有在監測工作中體現出以預防為主的環保工作方針。
3.比較注重運用傳統的監測手段,對現代先進的在線自動監測手段運用不夠。傳統的監測手段由于運用時間比較長,人們比較熟悉,加之經濟成本相對較低、技術也相對成熟,因此在監測工作中比較習慣使用傳統的實驗室監測手段。而在線自動監測手段由于技術上相對不成熟、成本較高,一般企業又對使用在線監測系統不太積極,故在實踐中對在線自動監測手段運用不夠,即使在一些有條件使用在線自動監測手段的行業也沒有推行起來,使環境監測技術水平的發展受到影響,不能對企業排污情況進行及時有效的動態監督。
二、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基本構成要件
1.有能滿足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技術人員隊伍。環境監測需要有一批高素質、高技術水平、高度責任心的專業技術隊伍,才能充分發揮先進技術硬件的優勢。否則,只有先進的環境監測技術設備,沒有高素質的技術人員隊伍,仍然實現不了建立先進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目的。
2.有能滿足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環境監測技術設備。先進的環境監測技術設備是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必要條件。目前,環境監測實驗室監測技術力量比較強,但是在線自動監測方面的能力比較弱,不能對污染源進行即時的動態的監測,因此,環境監測預警能力比較差,只能進行事后狀態監測。今后應在監測技術手段上同時考慮快速監測、實驗室監測、在線自動監測三方面的監測能力的提高和加強,實現環境監測的預警功能。
3.有滿足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環境監測運行機制。包括環境監測體系內部橫向、縱向組織機構間的運行方式、管理制度、制約機制,信息傳遞、響應和反饋機制,以及相應的工作規范、技術規程、監測方法標準、
判別方法等。不同監測目的的監測機構應建立不同的運行方式。
三、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應具備的功能及特性
1.對監測對象具有即時的動態的監測功能。改變目前環境監測頻次低,只能反應定時的排污狀況,不能反應污染源即時的動態變化狀況的缺陷,使污染源的排放狀況隨時處于環境監測系統的掌控之中。
2.對環境污染發展趨勢及環境污染事故風險具有事先的預警監測功能。環境監測不僅要反映排污現狀,同時要能根據現狀反應污染發展趨勢和對污染事故風險進行預警,以便于采取防范措施,防止環境污染繼續加重或污染事故的發生。
3.采用先進的監測技術,實現系統的網絡化、自動化和智能化。這是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必要技術條件,也是環境監測今后發展的總體方向。目前,我國的環境監測現狀與此要求還有較大差距,需要在人力、技術、資金等方面加大投入,才能實現環境監測體系建設的現代化。
四、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基本思路
建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要從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個方面入手,并達到兩個目標:一是形成機構健全、布局合理、層次清晰、結構科學、功能齊全、運轉靈活、反應迅速的環境監測機構組織體系;二是這個體系能有效地發揮前面所述的五大功能。為實現這兩大目標,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基本思路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進行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總體方案設計,設計方案應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監測體系建設硬件方面的設計,主要是根據不同用途和目的的環境監測的特性和要求,在進行系統的調研分析的基礎上,對環境監測進行分類,在分類的基礎上設計出滿足不同目的、不同用途的環境監測組織機構的構成、布局、結構及其在法律上的定位;不同的環境監測組織機構的人員配置、監測技術設備配置的原則和應具備的條件,在不同層級監測組織機構間、被監測對象與監測組織機構間的環境監測技術設備配置、連接、運行、管理的技術方案等。二是監測體系建設軟件方面的設計,主要包括環境監測方面的法律法規、技術規范、方法標準等的設計;不同層級監測組織機構間、與被監測對象間相互的關系與運行機制的設計,監測體系運行的保障條件設計等。
2.在完成上述總體方案設計的基礎上,把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總體設計方案的有關內容法制化,形成環境監測條例或其他形式的法律規范,為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提供可靠的法律保障。通過這些監測方面的法律規范,明確環境監測組織機構的組成,環境監測在不同監測目的、不同用途情況下的法律地位、權限、責任和義務、工作程序和規范、工作保障條件等內容。
3.按照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總體方案和環境監測方面的法律法規的要求,編制體系建設總體方案的實施方案和環境監測法律法規實施方案,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方面的具體內容、應達到的目標、應具有的功能、實施的程序和步驟、分步實施的階段性目標、政策、經費及管理方面的支撐條件、配套的技術規范、方法、標準等。
4.按照實施方案的要求,組織部分省市和地區或行業進行方案實施的試點,通過方案實施試點既可對方案的可行性、合理性進行驗證,也可為今后方案的實施積累經驗、開拓道路。試點結束時按照監測預警體系建設的總體實施方案以及環境監測條例和相關法律的要求,對試點單位進行驗收,在硬件建設、軟件建設、運行功能等方面達到預設目標的,視為合格,其經驗可在全國范圍推廣,全面促進全國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的建設。先進的環境監測預警體系建設是一項艱巨復雜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系統考慮、統籌實施、探索前進,在實施工作的過程中不斷改進、不斷完善,才能扎實推進,逐步達到所期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