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問是教師在課堂上使用最多的教學手段之一,合理有效的運用提問能夠促進師生之間的溝通,提高授課的質量和效率。探索電子專業教學中提問的科學性和藝術性。
[關鍵詞]課堂教學 提問 電子專業
中圖分類號:G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510139-01
提問是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手段。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人的思想是從疑問開始的”,而只有恰到好處的提問才能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產生疑問,引發解決問題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效果,這也正是我們教師教學的藝術性所在。在電子的專業課程教學中,如何利用好“課堂提問”這一常規的方法,使師生和諧互動,優化課堂教學,體現專業特點,在多年的教學積累中,我略有體會,詳做總結,以饗讀者。
一、合理安排課堂環節,精心設計教學提問
課堂教學中的問題分為三種類型:識記型問題、思考型問題和探究性問題。識記型問題屬于知識掌握層次的基礎,是對知識點的簡單的記憶內容的提問,難度較小,沒有懸念。思考型問題多是針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而提出的,有一定的難度,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一問一答中可以有很多精彩處。探究性問題是對知識的引申,對學生的要求較高,也正是因為如此,它可以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望和表現欲望,是課堂提問的最高層次。
提問是為教學服務的,選擇哪一種問題應該緊緊圍繞課堂教學目的來精心設計。有效的提問要做到目的明確,有的放矢。在備課時就要確定好提問的明確目標,是為引起學生興趣、導入新課,還是考察知識前后聯系,或者是為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對于這一點教師必須做到胸有成竹。針對教學要求和學生實際,各種問題都有其使用的場合和方式,且不可厚此薄彼要合理設計。識記型問題多用在考查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可以放在復習提問環節,提問的對象多選擇知識水平中等或之下的學生,也包含了督促其好好學習的意味。思考型問題多用于新舊知識的銜接和新知識的推論演化過程,要選擇合適的知識點和適當的視角作為提問的切入點。通常應選知識重點、難點做為問題的切入點。探究性問題的使用要針對學生的臨時表現和對知識的理解層次,以引導為主,讓學生體會科學的探索過程。不可牽強,提問不當反而增加了學生的疑惑,甚至會造成他對知識理解的混亂。
在電子線路的教學中,前一節講述了PN結的相關內容,下一節講解晶體二極管的特性、測試和應用。在備課時,可以設計幾個這樣的課堂教學提問:首先在復習上節內容時,直接提問PN結有什么特性,這就是新舊知識的銜接點,也是我們要用到的上節的唯一的內容。學生很容易就可以回答,PN結具有單向導電性。然后引入晶體二極管就是由PN結制成的,它也具有單向導電性。如何來驗證二極管的這個特性?在前面知識的基礎之上,這個問題就把學生的認識提高了。可以通過實驗,連接電路,采用直流電源給二極管加正向電壓,串聯一個小燈泡,閉合電路燈亮了,表明二極管導通,給二極管加反向電壓,閉合電路燈不亮,表明二極管截止。這是一個標準答案,學生不一定很直接的就可以回答,教師可以在現場,根據學生回答的實際內容做好引導工作。在學生通過實驗充分認識了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后,提問在這個電路中,如果我們把直流電源更換為交流電源,會出現什么結果?仍然是實驗所用電路,采用交流電源供電,通過燈泡的電流如何?如果用一根導線代替二極管,通過燈泡的電流又如何?這一系列思考型的問題提出來,學生要綜合二極管的單向導電性、直流電和交流電的特點才能做出回答,對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要求較高,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和必要的啟發。在學生思考分析出每一個小問題的答案時,他也就對交流電和脈動直流電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
課堂提問要面向全體學生設置問題的梯度,一般要設計成一系列由淺入深、由舊導新、從易到難的問題串。使不同水平的學生都有機會回答問題,以吸引所有的學生都積極參加思維活動,促使每一個學生用心回答問題。使所有學生都能從解答問題中受到獲取新知的樂趣和自信,真正做到“為了一切學生的發展”。
二、創造輕松的課堂氛圍,靈活有效地利用教學提問
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開展的,是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主要渠道,課堂提問是把知識引向深入的重要形式。教師會不會問,問什么,怎樣問,什么時候問都不能隨意,要配合課堂教學的目的、進度,營造一個良好的情感氛圍,激發學生愉快的情緒,使思維活躍,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增強。
課堂提問要循循善誘,具有啟發性。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 富有啟發性的提問不僅能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使學生帶著急于探究知識的熱情去積極思考,達到促進知識理解、提升思維能力的目標。教師要善于把教學內容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間的矛盾作為設計問題的突破口,以期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去探索、去發現,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教學中可適當選取開放性問題,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以啟迪、發展思維。學生答問中有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如答非所問、答不上來等。教師要及時搭橋引導,以點撥來激活思維,充分讓學生享受成功的喜悅。
課堂提問時應把握分寸,注意難易適當,對學生的引導上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維特點,然后根據教學目的、要求與問題的難易程度,有目的地選擇提問的對象,使所提問題要與提問對象相匹配,問題應處于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即問題要高于或略高于學生的實際水平,其難易應處在學生潛在發展區之內,需要學生在經過充分思考的基礎上再“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我們經常看到有的學生答對問題受到表揚時,他會激動不已,整堂課都沉浸在喜悅和自信之中,他會以更積極的態度參與到后續學習活動中來。
教師要敢于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善于構建寬松的學習氛圍,善于創造讓學生質疑問難的特定情境,善于引導學生通過談話、討論來發現、提出和解決問題,而不局限于師生間的單向交流。學生向教師“提問”是課堂教學的更高境界,對知識不認識、不理解的學生是沒有問題的,學生的問,恰恰反映了他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和求知欲望,是課堂教學中學生給教師最可貴的反饋信息,面對學生的提問,首先教師要給予感情上的肯定與鼓勵,然后針對具體學生和具體問題的特點,引導學生正確認知。
課堂提問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沒有固定的套路和模式。只有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課堂提問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羅喬敏,課堂提問方法談,基礎教育研究,1994.04.
[2]李永東,課堂提問的三個選擇性問題,職業技術教育,1994.03.
[3]朱序來,課堂提問藝術與教學效果,教育理論與實踐,1994.03.
作者簡介:
盧戰秋,男,漢族,工學學士,中教一級,主要從事電子專業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