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靜
摘 要:隨著電子政務在我國的全面展開,既“懂電子”又“通政務”的全面復合型人才的缺乏成了制約和影響其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本文結合電子政務帶來的新環境,首先從該環境對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的要求入手,對現有的人力資源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提出了在電子政務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措施。
關鍵詞:電子政務;人力資源;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C931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30-0089-01
一、引言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全球信息化勢頭日趨迅猛,信息化已經深入到各個領域,信息化的程度也越來越深。當企業進行虛擬化的經營、銀行實行電子金融服務、個人也強烈要求信息消費的時代,政府的工作全面信息化已成為必然趨勢。政府工作全面信息化指的即是電子政務。電子政務實質上是指政府機構在其管理和服務職能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實現政府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重組優化,從而建成一個精簡、高效、公平、廉潔的政府運作模式。電子政務通過先進的生產力來解放管理能力,是一種高效率、低成本的管理方式,是現代政府管治社會的有效手段。自1993年美國首倡電子政務以來,許多國家也相繼掀起了電子政務建設熱潮。
電子政務的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實現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艱巨,需要付出大量的財力、人力、物力。通過對我國電子政務行政環境四大要素,即經濟要素、溝通網、創新基礎、人力資源的數據分析,在四個指標中,現階段我國電子政務建設面臨的最大困難是人力資源匱乏,人力資源管理水平較低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電子政務發展的“瓶頸”,因此增強人力資源的基本投人成為我國現階段電子政務建設和發展的重點所在。
二、電子政務對人力資源的要求
電子政務是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利用信息和網絡通信技術,加強政府管理,實現政務公開、提高效率、利學決策、改進和完善服務職能的重要手段,是一項較復雜的系統工程,其應用和發展需要人量高素質的人力資源來支撐,對人力資源有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一)知識水平由儲備型向學習型轉化
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化社會瞬息萬變,要順應電子政務對知識的寬度、深度、新度的要求,僅有工作前的知識儲備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首先要求公務員在工作中應不斷學習,改變現有知識僵化和老化的弊病,拓展自己的知識存量,提高綜合素質。
(二)能力結構由片面型向復合型轉化
如果公務員只具備管理知識而沒有專業技術知識,而對復雜問題必然手足無措;如果只具備專業知識,缺少管理藝術和方法,也不可能把工作做好。因此,電子政務對公務員的要求是既要“懂電子”,又要“通政務”,具備組織協調、綜合分析、操作運用等綜合能力。
(三) 管理方式由治理型向服務型轉化
電子政務改變了傳統政務模式下的高度集權式管理,避免了暗箱操作和錢權交易,倡導的是利用網絡優勢加速信息的流動,使公眾更好地享受政府提供的各項服務。因此,要求公務員應該徹底放下“門難進、臉難看”的社會管制者姿態,通過更為透明、便民的方式,切實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自覺接受公眾的監督。
(四)人員配備由單一型向多樣型轉化
長期以來,公務員配備基本上是在符合“行政職業能力”和文書寫作能力前提下的法律、管理等人員,而電子政務要有完善的人力資源體系,既包括領導人員、IT應用人員,又包括項目管理人員、能夠對政府職能轉換提供咨詢的人員等,人員需求上更顯多樣性和時代性。
三、我國電子政務實施中的人才問題
總體上講,目前我國政府部門人才短缺普遍的情況是:頂層管理人才嚴重匱乏,中層人才正在大量流失,基層操作人員整體信息水平距信息時代的要求仍相去甚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明確的和強有力的領導
電子政務主要是一個國家行業和政府行為,而且是一個綜合性的國家和政府行為,因為它涉及政治與政黨、立法、行政、司法、中央和地方以及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的諸多方面。對這樣一個涉及到公務領域、公眾部門、跨地域的事業,需要統一的、明確的和強有力的領導。而在我國,目前恰恰缺乏統一的領導和協調,因而導致各自為政、相互割裂、各行其是,甚至將其變成了企業性行為。這些都極不利于政府信息化事業統一、協調、健康、穩定的發展。
(二)缺乏復合型人才。
電子政務的建設不僅需要有高明的領導和精通信息技術的專業技術人員,還必須擁有既通曉信息技術又善于管理的復合型人才,由他們牽頭可以事半功倍。這類人應是決策層的成員之一,這樣他們不僅可以深入了解信息化建設的短、中、長期發展計劃,同時,他們由于通曉信息技術而洞悉全球信息技術的發展,提出具有超前性的實施方案和避免資源浪費的對策。在我國政府管理信息化中;同時掌握高新信息技米和懂得行政管理知識的人才很少,這嚴重影響了政府管理信息化建設的進程。
(三)政府部門的高級技術人才缺失。
技術專業人才要是指對電子政務進行程序開發、網站建設和系統維護等技術性工作的人才,是電子政務在公共部門得以實施的基本前提和保證。據調查顯示,高級技術人才的普及工作遠遠落后于我國信息化發展的需要。但是這些人才往往大量流失,而且流失的更多的是尖子,而這部分尖子流走后通常得不到及時的補充,因而政府信息人才隊伍實際上處于一個不斷弱化的過程,隊伍的整體素質呈不斷下降之勢。
四、電子政務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措施
電子政務是一種以服務、責任、民主、合作和智能為基本特征的行政管理模式,任何行政管理活動的開展都離不開人,對公務員素質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開發在電子政務背景下的人力資源管理措施非常必要,具體而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一)招聘嚴格把關,綜合考慮人員的素質與能力
招聘是公務員隊伍的進口,因此在招聘過程中對公務員的數量、質量必須嚴格把關。公務員在進行信息化和管理創新的同時,要適應電子政府和信息化社會的公共事務,應在現有人員有效開發的前提下,通過優勝劣汰,招聘那些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多元復合型人才,保證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人員招聘的具體要求有:①綜合行政能力,即具備靈話的環境適應性,較強的效率觀念和獨立決策能力等;②信息技術基礎,即充分掌握辦公自動化和網絡技術、應用特網交互平臺技術,熱悉電子政務信息安全和保密;③信息管理能力,即熱悉計算機和網絡應用,適應信息化社會的全面信息共享,通過相關計算機網絡技術廣泛搜集和獲取信息,并準確篩選和利用有效信息;④新型服務意識,即打破傳統的部門分割和“官木位”思想,樹立新時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
(二)做好人才的儲備工作,實現人才資源向人才資本的轉變
電子政務的建設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對人才的需求貫穿了電子政務建設的全過程。儲備一定數量的人才,并有效地將人才資源轉變為人才資本是建設、發展并完善電子政務的必要保障。我市現階段電子政務人才尤是系統工程人才少、人才分布零散、人才外流、外部人才不愿進人我市的現象很嚴重,對電子政務的發展極為不利。如何有效地將現有的電子政務人才集中儲備?如何吸引外部的人才?這是值得深究的問題。借鑒大多數電子政務建設成功的國家和城市的經驗,建立專門的電子政務人才儲備庫、設立專項資金獎勵制度不失為一種良策。值得注意的是,在人才儲備過程中容易造成知識和創新的封鎖,我市在對人才進行儲備時應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更深入地將人才資源轉變為人才資本。
(三)進行針對性的培訓,取得學以致用的效果
目前,國內公務員的政務培訓機制和內容相對落后,僅僅停留在需要什么補什么的階段,沒有結合電子政務對公務員的新要求進行培訓,自然不能適應電子政務工作。因此,電子政務要從長遠上進行合理而科學的規劃,保證統一組織和領導,統籌規劃,完善資金配套和相關支持體系,使公務員的知識水平和結構在良好的外部環境下不斷更新。具體培訓內容要根據不同的工作性質和要求進行區別對待,兼顧個體與全局,先進與落后。培訓方式上也要通過自學、培訓班、研修班、遠程教學、實戰演練等靈活多樣的方式,輔以嚴格的考核,在保證公務員有時間、有興趣的前提下,在用中學,在學中用,并取得學以致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