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飛
摘要在新課改形式下,許多老師,特別是邊遠山區的老師對于政治學科的教學正逐步走向一個個的誤區,這是由于他們對新課改的理念、方法等方面理解不夠而導致的。但是作為一線的人民教師,我們不能片面的去理解新課改,應該將新課改的理念、方法與我們的教育教學實際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好的去貫徹落實新課改。
關鍵詞新課程:政治教學:誤區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高潮正在全國掀起,新課程改革是改革開放在教育部門的重要表現形式,作為一名工作在一線的中學教師,是新課程改革的探索者和實踐者。新課程改革要求轉變師生角色,把課堂交給學生,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徹底改變以前“一言堂”的教學模式。在中學教育的眾多學科中,都掀起了這場歷史性的革命,政治學科也不例外。
許多老師都認為,上政治課很簡單,老師把書本念一遍,學生把該勾的勾出來,該背的背下來就行了,因此一些教師對新課程改革的理解就產生了誤區:
誤區一:把課堂還給學生,老師盡量少講或純粹不講
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要讓學生自己去自主學習,自主探究,這該怎么辦呢?鑒于政治學科的特殊性,有些不負責任的老師就干脆把新課程改革的這一要求理解為讓學生自學,老師純粹不講,以為這就是把課堂還給了學生。我就聽一位上政治的老師這樣說過:我們這個政治課很簡單,就是“三遍”(備課時抄一遍、上課時念一遍、學生讀一遍)就行了,其實,這種做法完全違背了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新課程改革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并不是教師就什么都不管,什么都不做。教師應該是課堂的合作者、參與者、組織者和引導者,如果你什么都不管,只讓學生去讀書就行的話,那還要你這個老師干什么?因此,在把課堂還給學生的同時,老師還是要適時的參與進來,在講的過程中,把精力放在講什么和如何講上,有選擇地講,結合課本恰當地講授,不能該講的不講,不該講的反而講,更不能什么都不講。
誤區二:提問的次數越多越好
有些老師認為,新課程改革就是要讓課堂氣氛活躍,師生互動要多,因此,他們在上課時,從一開始便提問,從上一節的知識點問起,一直問到下課,把好好的一節課變成了提問課,他認為這樣師生就互動了,課堂就活躍了,學生也參與進來了,這該是一節優秀的課了吧。其實,過于頻繁的提問只能過多地占用上課時間,影響教學效果,一節課的提問益精不益多,只有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效果。
誤區三:課堂越熱鬧越好
新課程改革要求課堂要活,部分教師就認為“活”就是“熱鬧”,把一堂課搞的亂糟糟的,他在備課時就想方設法地去設計,讓整節課都在一個接一個的搞活動,比如:學生示范表演、辯論會、資料展示會、故事會等等。學生雖整節課都在參與,但真正學到的知識并不多。新課程標準下的活動應該要明確活動的目的、意義、活動的過程和實效,要避免亂、避免華眾取寵,還要特別注意時間的安排,只有這樣,學生在參與了活動之后,才能獲得收獲,而不是鬧一趟就算了。
誤區四:一味的表揚
新課改要求教師要能發現學生的優點,以鼓勵表揚的方式去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有些老師就一味的去尋找學生的優點,以優點掩蓋缺點,這樣就把學生弄得有點飄飄然了,無論他有多少缺點、干多少壞事,只要有一個優點、干一件好事,他就很可能成為一個好學生了,這是不是新課改的要求昵?實際上,新課改的理念是我們要表揚學生,但在表揚時要實事求是,自然恰當,不能只表揚,不批評,不糾正學生的缺點,否則就會助長學生的虛榮心,這就不是我們要達到的目的了。有一位老師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特意自己掏錢買了一些小本子,上課時,凡是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都獎一本。整個課堂,學生都很積極,他自己認為很成功,但是課后,一部分學生就在討論:“這節謀你得了多少本子?…我得了兩本”“我得了3本”。這時,我們就應該反思:學生是為了什么在回答問題?有獎品的時候積極主動,沒有獎品的時候呢?著是不是在助長學生的功利心、虛榮心呢?這符合我們“育人”的原則嗎?因此,我們要正確理解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
綜合以上幾點,可以看出,新課程改革的實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要求老師要深入學習理解新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方法,不能不懂裝懂。同時還必須做到將新課程改革的理論知識同具體的實際相結合,只有這樣,才能貫徹新課程改革,并且推動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