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一種開放性的國際關系范式,國際制度引起了國際社會的普遍關注,它是國際行為體之間為協調行動、實現共同利益而形成的系統安排,其完善是一個過程。
關鍵詞:國際制度;有效性;局限性
國際制度的產生是國際關系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盡管有人認為體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國際法的源頭,即格勞秀斯的思想。但該現象真正得到理論概括并引起廣泛關注和討論卻是在20世紀70年代。學者們對“制度”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本文主張將制度作廣義的理解,即不但國際合作的初級形式是制度的表現,國際合作的高級形式也是制度的表現。具體說來,國際制度有三種形式:(1)有著明確規定的規則和章程的政府間國際組織和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和國際紅十字會;(2)國際機制,即政府之間協商同意和達成的、涉及某一問題領域的明確規則,如國際貿易體系、國際貨幣體系等;(3)國際慣例,指非明確規定的諒解,可以幫助國際行為體協調各自行為、達到期望值趨同的非正式制度,例如未以明文規定下來之前的外交豁免,非世界貿易組織國家之間相互給予的最惠國待遇等國際互給行為等。
一、國際制度的有效性
由于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和國家的理性特征,國際制度的建立是相對困難的,但是國際制度一旦建立起來,就能在國際關系中獨立的發揮作用。縱觀人類歷史,特別是現代國際關系發展過程,國際關系在促進國際合作,建立國際秩序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公共產品所包含的國際組織、行為原則與法律制度和協議等,使行為者的行為通過一系列可操作的模式得到了自身運轉的方式與途徑,尤其是具有暴力傾向的行為在“程序”的規約下得以化解。公共產品提供了行為者互動的“公共空間”,即是國際關系的“緩沖區”。新的公共產品的不斷形成,代表著一系列新的規范和秩序的重塑,有利于國際關系的變革與改良及國際體系的轉變。
其次,國際制度使國際協議更易于達成,改善信息的質量與數量,減少國際交易成本,使國際關系行為體在國際領域以較少的支出得到較多的收益。
第三,國際制度中的大量多邊機制使國際政治成為“規模政治”,即外交多邊主義的發展,減少單邊行動所要付出的代價提高各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與影響,解決各種問題或糾紛。塑造結果預期并使國際關系保持穩定與連續性。各個行為者都遵循一定的國際制度,使行為者在互動過程中有“心照不宣”的信任感,有利于改善雙邊關系和整個國際關系,保障國際關系以一定的軌跡發展,并形成國際社會的共享文化,造就了穩定社會秩序的自均衡趨勢。
最后,國際制度具有制約國家行為和懲戒違規行為的功能。正如基歐漢所指出的,國際制度對國際社會的影響不是改變國際社會的權力結構和各國政府面臨的客觀環境,而是改變它們計算其利益的思考方式,也就是說,改變行為體的思想結果。國際機制還能對國家的違規行為進行懲戒。參與國際制度雖是國家的自愿行為,但國際制度對所有參與國的行為會產生約束和懲戒功能。對于一個理性的政府而言,一旦破壞制度的成本高于收益時,就會自覺克服自己對短視利益的追求,國際制度對違規國家的懲罰在一定程度上則是對遵從國家的激勵,會使遵從國家進一步強化對制度規則的遵從。
在國際政治領域,當代世界各國在制度下進行合作的一個基本實例就是接受《聯合國憲章》作為國際行為規范。參與這一合作的國家都清楚認識到,只有接受《聯合國憲章》的約束,主權國家才能共存。在國際經濟領域,世界各國在制度下進行合作的突出事例就是建立關稅與貿易總協定和世界貿易組織。在參與這樣的合作中,雖然國家的貿易行為會受到各種限制,但接受這些限制所帶來的利遠大于弊。
觀察現實的國際關系,國際制度對行為體的制約和對違規國家的懲戒隨處可見。例如,《聯合國憲章》所確立的主權原則對世界各國就有普遍的制約作用,干涉主權的行為在當今仍然備受譴責。再比如《不擴散核武器條約》自生效以來,盡管有幾個國家對它提出公然的挑戰,但該條約畢竟還是起作用的,世界上的絕大多數國家并沒有走核武器國家的道路。在今天,任何國家想要實行核武裝,都不得不考慮由此所要付出的代價。這種代價包括可能發生的經濟制裁,而更重要的則是會改變與許多國家關系的性質。2003年朝鮮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所引發的國際危機就是這方面的一個現實例子。
二、國際制度的局限性
當然國際制度在國際社會中發揮作用的空間越來越大的同時,其局限性也明顯地暴露出來。
(1)國際制度只是表明各參與主體在某一具體問題領域達成了共識,而并不必然地代表著國際正義。有些國際制度本身,缺乏必要的正當性和正義性。北約組織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北約作為冷戰的遺產,一直以來就扮演著為以美國為首的霸權主義國家充當干預機器的角色。1999 年,美國和北約對主權國家南聯盟實施空中打擊,并炸毀了中國駐南使館,這是對國際法的公然踐踏,同時也暴露了國際制度與國際正義之間的現實差距。
(2)由于國際社會的無政府狀態,致使國際制度的運作常常出現軟弱、失靈的現象。盡管國際制度建立的前提是活躍在特定問題領域的國家擁有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實現的共同利益,但國家之間擁有共同利益卻并不一定合作。當前仍然是民族國家時代,各國對相對收益的追求仍然超過對絕對收益的考慮 。 這種情形妨礙了國際制度作用的發揮。自核武器出現以來,防止核擴散一直是國際社會努力的目標。然而,在從現實狀況中,各有核國家都從本國利益是否受到威脅,而不是從核不擴散機制本身來考慮問題,表明該國際制度的軟弱性。
(3)民主性的缺失。國際制度的建立大多是權力分配的結果,而當前國際體系中不平等的權力結構勢必制約著國際制度作用的發揮。現行的國際制度大多由霸權國主導建立或者由主要大國協調建立,它們主要反映大國的意志和利益,受大國的操控。一些西方大國不僅安排著國際制度在當前的價值取向,而且國際制度的實踐者也主要是西方國家。西方國家憑借其經濟實力的絕對優勢,不僅在國際經濟制度中擁有更多的發言權,而且可以利用經濟優勢施加政治影響,進而主導國際社會。如在中東熱點地區的沖突調解和秩序重構中,美國等西方國家也起著主要作用。可以說,現行的國際制度都或多或少地依賴大國或支配國的合作與支持,從而賦予它們更大的主導權和更大的利益份額。在可預見的將來,大國協調主導國際制度的狀況仍無法根本改變。
綜上所述,由于國際社會無政府狀態的本質特征,國際制度無法保證自身的必然有效性,也無法避免強權政治對它的滲透和參與塑造。要使國際制度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使國際關系的轉型沿著和平與發展的軌道順利進行,人類尚需進一步努力。
三、結語
如前所述,雖然由于強權政治的滲透和國際制度本身存在的缺陷,其作用無法得到充分發揮,但是,國際制度適應了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為加速經濟全球化發展提供了渠道,為形成有序的國際社會提供了基礎和依據,有助于改善當今國際社會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適應當前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和國際關系轉型的特征,國際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也必將是一個動態和長期的過程。在根本原則不改變的前提下,國際制度的具體規則及其實踐應隨著國際局勢、國際行為體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雖然國際正義的實現需要經過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國際制度的完善必將充滿曲折甚至倒退,但是就其本質和長遠目標而言,國際制度是對霸權制度的否定,是人類追求永久和平和共同繁榮的有益探索。只要人類追求和平和發展的決心不移,國際制度必將愈益顯示出其生命力,國際社會由此走上秩序化的發展前景是樂觀的。
參考文獻:
[1] 秦亞青. 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美國在國際武裝沖突中的支持行為(1945~1988)[M]上海人民出版社.
[2] 門洪華. 國際機制理論的批判與前瞻[J].
[3] 蘇長和. 全球公共問題與國際合作:一種制度的分析[M].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徐向陽,男,安徽六安人,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國際關系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