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麗穎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知識面寬,實踐性強。為了更好地突出技工類院校的教學特點,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機械設計基礎》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實踐等方面都進行改革和積極的探索。
一、創新教改思路,優化教學內容
在技工類課程學時壓縮的情況下,必須對教學內容進行改革,注重學生職業技能培養,要針對生產一線的需求來優化教學內容,達到“夠用、實用”的目標。《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要在講授基礎知識、基本原理的基礎上,加大實例分析,注重知識在實際中的應用,同時,把機械設計的新概念、新理論、新方法引入教學之中,以拓寬知識面,增加信息量。
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應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整合。刪除常用零件有關設計計算的內容,如螺栓強度計算、齒輪強度計算等,有些公式的推導和一些結論也不做詳細的理論分析,公式會用、結論記住就行。例如,在平面連桿機構這一部分內容中,重點講授平面連桿機構的概念、類型、特點及類型的判斷,同時,列舉實例,如以電風扇、推土機、挖掘機等為例,分析這些類型機構的運用,但對用圖解法、解析法設計機構不做重點講授;在軸承內容中,把軸承裝置設計內容作為重點,要求學生重點掌握軸承的安裝、配合、緊固、調節、潤滑和密封等實踐性很強的技術問題,結合用車床主軸支承為實例進行分析,使學生掌握了軸承的組合結構、軸承的調整及軸承的精度對機床主軸傳動的影響。教學內容要有增有減,有詳有略。
二、改革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
圍繞技工類教育的目標,針對學生的特點,《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必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這是目前《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必須改革過去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實現教與學的有機互動,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帶著問題學,教師帶著問題教。探索“精講多練、加強自學、分析討論”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模式。精講主要是對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精講,要求語言表達準確、通俗易懂,力求使知識容易理解、掌握和記憶。自學是指在課堂上留給學生一定的自學時間,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教師再給予指導。課堂中討論內容是多樣化的,是引導學生從概念、性質、結構、原理與實踐等多方面剖析問題。課后還要多練,在每章節安排相應的實踐練習內容,如在講授鏈傳動之后,讓學生以自行車、摩托車為例,測量中心距、計數鏈輪齒數和鏈節數,觀察運動的平穩性,了解鏈條及鏈輪的結構與材料、接頭方式、潤滑方法及張緊方法等。讓學生調研其他機械設備中鏈傳動的應用實例,加強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為他們日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技能。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一定要組織安排好每一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三、增強直觀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計算機多媒體教學具有直觀、形象、信息量大及方便快捷的特點。我們在講解平面連桿機構時,采用了CAI課件教學,使學生能形象地、感性地認識各類型機構,并掌握其工作原理和特點,同時,還要演示一些制造企業中各種機械的常用機構,這樣,使學生仿佛走進了生產實踐中,拉近了課堂與生產實踐的距離,增強了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讓學生認識到所學的知識并不是抽象的。同時,學校要組織學生到學校實訓基地進行現場教學,使學生不僅可以看到實物,而且還可以動手親自操作。針對許多學生想象不出軸轂連接的結構形式,看不清楚聯軸器、離合器的結構圖,難以理解其工作原理的現象,我們組織學生到學校實訓基地進行現場觀察,親手拆裝,有了問題就地解決,通過這種手段,將枯燥乏味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
四、注重實踐教學,強化職業技能
《機械設計基礎》課實踐教學是技工類學生職業技能培訓的重要環節,實踐的內容應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中,有的在課內,有的在課外。在課程結束后要組織安排一次大型的拆裝實踐活動。一般是以拆裝CA6140車床為例,讓學生從機器的設計、運動路線的傳遞、部件的結構及功能的實現、零件的選材及加工、連接、裝配、調整、潤滑和電器線路布置等方面進行了解與觀察,幫助學生在機器設計總體思路方面建立比較完整的體系,從而全面、系統地掌握和鞏固所學知識,提高綜合運用知識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加大工廠實習的力度是提高學生動手能力、縮短社會適應期的有效途徑。實踐證明:實習前要有明確的主題,實習的內容也要比較具體,并且便于考核量化;要有嚴格的實習紀律,按照工廠的紀律來嚴格要求學生;加大教師對實習的監督力度,做好學生實習期的檔案記錄;充分調動工廠師傅的積極性,促使他們真正為學生傳授實踐經驗與技能。
五、加強教學研究,提升教師素質
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談不上培養高素質的學生。教學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高超的教學能力首先體現在教師的身上。教師參與教學研究,是教師自身專業素質提高的過程,也是促進教師專業素質提高的有效手段和途徑。
要不斷地進行“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研討,組織觀摩教學和相互聽課等教學活動,總結交流教學情況和經驗,取長補短,集思廣益,形成自身的教學特色。通過設置讓學生看、聽、想、問、講、動、觸等多種感官參與的形式,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之中。此外,還選派骨干教師外出進修學習,開拓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學術水平,提升教師隊伍素質,發揮教師在教學改革中的關鍵作用。
教學改革是貫穿于教學過程的永恒主題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更多應用型人才的活動,也是一項長期而富有挑戰的工作。優化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加強教學實踐是《機械設計基礎》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深化教學研究,提升教師素質,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改革中的作用是教學改革取得成功的關鍵。□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