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賢
1、 美聲唱法的淵源
美聲唱法實際上是從西歐專業古典聲樂的傳統唱法發展起來的,從文藝復興以后逐步形成美聲唱法,當時的西方音樂更多是建立在多聲部教堂音樂、復調音樂基礎上,唱法本身脫離不了宗教音樂的影響。男女唱法一樣,只是聲部不一樣,高低不一樣。最初的歌劇以閹人代替女生來唱,由女中音代替男青年來唱。隨著歌劇劇情的發展,一些情感激烈的戲劇性唱段,閹人的歌唱滿足不了表達劇情激烈發展的需要,于是歌唱家們努力探索、鉆研,改進自己的唱法,以適應劇情的需要,這樣就產生了今天表現力豐富多彩的美聲唱法。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文藝復興時的唱法,也不是16、17世紀的唱法。我們今天的唱法,包括歐洲的歌劇、音樂會、清唱劇等舞臺上常用的唱法,我們統稱之為美聲唱法。美聲來自意大利文Bel canto,意思是美好的歌唱。Bel canto在西方音樂界的定義和我們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對Belcanto的理解指的是羅西尼、多尼采蒂、貝利尼等人那個時期的作品和歌唱藝術,它包括了那個時期歌唱的風格、技巧、內容、形式以及歌唱方法。美聲唱法實際上不是只講聲音,在它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有過各種不同的現象:有一個時期只講聲音,既不注重歌詞也沒有“味兒”;有一個時期以炫耀技巧為主,脫離內容;有一個時期也曾改變過要以內容為主。我們接受美聲的傳統是主張聲情并茂地歌唱,不主張為聲音而聲音的歌唱,只要求“情”而沒有適應歌劇音樂會所需要的聲音,觀眾也是不喜歡的。
美聲唱法傳入我國,是在五四運動以后,并逐步在我國古老的大地上生根,發芽。美聲唱法對我國聲樂藝術無疑是起了巨大推動作用。近年來我國青年選手紛紛在國際聲樂比賽中獲獎,更進一步說明運用美聲唱法來解釋和表達外國聲樂作品的藝術水準已達到相當水平。但如何使中國聲樂走向世界?如何把美聲唱法的優點不斷地與我國聲樂藝術、語言特點相結合而形成中國聲樂學派,這還有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需要廣大的專業和業余的聲樂愛好者去不懈地努力。
2、美聲唱法的特點
美聲區別于其它唱法的最主要的特點,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唱法。正如前面說過的,美聲唱法從聲音來說,是真聲假聲都用,是真假聲按音高比例的需要混合著用的。從共鳴來說,是把歌唱所能用的共鳴腔體都調動起來。這種唱法本身有它自己特有的“味道”,特有的音響特色。學習和掌握美聲唱法的過程,等于用我們的歌唱訓練來制造我們的嗓音樂器。美聲唱法所需要的歌唱樂器唱出來的歌聲是有它特有的“味道”的。至于美聲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界限是什么?怎樣訓練?我想可以從唱法訓練和共鳴的不同這兩方面來區分。
第一,唱法的訓練:是指唱法本身嗓子的力量及其真假聲的比例是什么狀態,要混合到什么程度,是以真聲為主還是以假聲為主。
第二,共鳴的不同:美聲唱法是全共鳴,有些唱法只用部分共鳴,有的不需要唱到那么高,有的不需要唱到那么低,共鳴腔體的運用,用上部,用下部,用中間,這是區別唱法的幾種方法。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混合共鳴,聲音真假混合,共鳴同時出現。有的唱法共鳴用得比較暗。美聲唱法唱歌劇時后面咽腔和鼻咽腔用得多,唱音樂會的后面用得少,到高音也不掩蓋。這些唱法雖然都叫美聲,但是唱不了歌劇,雖然都是專業的,唱法上的區別也很大。
另外,世界上各種唱法就更多了,但不外乎嗓音的使用方法和共鳴的組合法的不同,這兩方面各種組合的可能性都有,好的歌唱者都是根據所唱的作品選擇唱法。從另一個角度考慮歌唱中語言的位置,元音的位置不同所產生的共鳴也不同。有些唱法希望保持元音的位置不變,從低到高保持元音不改變,保持共鳴的統一,甚至唱華彩部分,咬住原有元音不改變,絕不允許到高音用A來代替原有的元音。總之,美聲唱法是混合聲區,這種唱法在真聲的基礎上隨著高音的上升,假聲的成分逐漸增多而變得以假聲為主。要利用更全的共鳴,男女、高低的唱法是統一的,這是美聲唱法的最大特點。我國戲曲聲部的劃分不是按男高、女高、中音、低音,而是按行當,各個行當有各個行當的唱法,不同的人物,不同的行當唱法是一樣的。在戲曲中,某一類人物是指正面人物、反面人物、丑角等,他們的唱法是不一樣的。美聲唱法表現各種人物,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在唱法上是一樣的,但是唱出的人物性格是不一樣的。美聲唱法是高低聲部不同,戲曲唱法是行當不同,高低差不多,例如:老生與黑頭唱法不一樣,但音域差不多,黑頭稍低也低不了多少。老生張嘴就是A2,一個彎上去就是B2。行當不一樣,唱法就不一樣。在我國傳統的戲曲里沒有真正的重唱,因為我們沒有和聲的基礎,后來樣板戲寫了和聲那是嘗試,傳統戲曲不是這樣。關于唱法,可從各個角度來說,嗓子的用法可以有各式各樣的,共鳴狀態的選擇可以有所不同,從語言的形狀,加上帶共鳴的語言是什么形態,就可以區別是什么唱法。民歌也好,戲曲也好,都有唱法的區別。
3、美聲唱法及其演唱技巧
老一輩歌唱家向外國人學習美聲唱法,學習了美聲的發音、共鳴和外國語言唱法,他們學的多是外文歌曲,因為外國人教聲樂不會中國語言,更不懂中國語言的講究。因此,有些老一輩學美聲的歌唱家唱中文歌曲往往咬字不夠好,吐字不清楚。解放后聲樂界探討土、洋唱法的過程中,有人提出美聲唱法吐字不清的問題,美聲唱法開始研究中國語言唱法。在這方面特別需要向民族傳統吐字學習,尤其需要向單弦、京韻大鼓這些說唱學習。說唱藝術的吐字完全可以用于美聲唱法的語言中。北京的單弦不離開說話的基礎,怎么唱,不論多高多低還在說話的范圍,這是牌子曲的審美。同樣是說唱音樂,京韻大鼓相對地比牌子曲共鳴多些,聲音在某種意義上脫離了說話。單弦牌子曲幾乎跟說話一樣,比說話夸張些,京劇就更夸張了。咱們習慣了這些唱法,但其實你仔細聽各劇種的語言跟說話已不一樣了。京劇已經有一套共鳴的辦法,老生更接近語言,“a”更白些,“i”用腦后音,聲音那么靠前那么亮。“i”到高音就要用腦后共鳴了。咱們在發“i”音時喉器位置高,發“u”音時喉器位置低。大夫看嗓子時要求發“i”音,因為發“i”音時喉器上來了,容易看到聲帶。京戲的“a”,一點多余的音也沒有,一點沒有音包字,唱 “i”元音時,跟說話不一樣,聲音從后邊出來。語言夸張到什么程度,擴展到什么程度,也決定于方法的不同。在美聲唱法中,男聲不存在像老牛那樣的唱法,老生用真聲的比較多。女聲更接近青衣,指的是真聲假聲混合的程度,主要區別在共鳴腔體的運用上。盡量解放你可能用得上的共鳴,當然這里有個審美的問題,用太多的共鳴就不自然了,既要用好共鳴,又要用得自然,這得有適當的尺度分寸,可是藝術很難用幾尺幾寸來衡量。各種類別、各個時代不一樣,各種風格、各種形式也不一樣。歌劇、藝術歌曲、清唱劇在美聲唱法中有各種不同的用法,這需要用歌唱的感覺和靈敏的聽覺去辨別。
4、美聲唱法的學派與風格
大家經常談起的是怎樣區分美聲唱法的學派,我倒想講講風格問題。唱不同風格的作品,選擇曲目不一樣,風格不一樣,嗓子的用法當然不一樣。但從技術本身來看,俄羅斯學派有好有壞,意大利學派也有好有壞。真可惜呀!雖然美聲唱法出自意大利,但有些老師完全不懂傳統的意大利學派,去意大利學習的人想找個教美聲唱法的優秀的老師很難很難,歌唱的好與不好有唱法問題也有風格問題,譬如:俄羅斯有些唱法口腔用的比較多,尤其是男中音。這是他們語言的特點,也不絕對是方法好壞,不完全因為用他們的作品、他們的語言、訓練出來的就是這個味兒,其中有方法問題,如果方法不改,唱其它國家的作品也是這個味兒。現在科學這么發達,又這么方便,人與人的關系就更近了。維也納放一個新年音樂會,全世界都聽得見看得見了。同時,誰也不比誰先知道。學派的距離越來越近了。如果說有區別是語言和風格上的區別,因為風格不同,要求的技術方法也有區別。
5、原則基礎上的靈活運用
關于歌唱唱法使用問題,好的真好,但也有各式各樣的好,好的并不絕對一樣,這是一般規律。總的原則是唱什么就該是什么味兒,唱自己的民歌,你可在語言和共鳴上選擇哪個多點,哪個少點,老百姓更喜歡語言比較親切感情更健康的演唱。歌唱唱法使用有多種方法,但原則上是不能付出太多代價,盡量做到非常省力,既知道該怎么用方法,又不費勁,這種方法就是好的。大的原則清楚了,小的問題可以調整,語言問題更是這樣。每個人各有各的喜愛,民族的審美也不一樣。所以,允許我們把美聲學到手,按我們的方法唱,讓它符合我們感情的需要,但一定要合理,你說我要創新,如果違背了科學的方法,那你自找麻煩,在合理的范圍內你可以創新嘛!包括掩蓋,那是為唱意大利歌劇用的,為唱好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可以改嘛!為什么不可以?既要掌握原則,也可以靈活運用。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