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軍
在當前的繪畫教學中,教師講授內容多是側重造型訓練、畫面形式、畫面構成以及表現技法的培養,忽視對繪畫作品最基本構成元素的研究——材料。材料是繪畫作品最基本的物質構成,是繪畫作品得以形成和存在的物質基礎;材料承載了畫家所有的意圖和審美,成為繪畫全部意義的唯一載體。畫家通過對材料審美屬性和表現屬性的把握,將材料轉化成所需要的畫面語言,實現意圖和審美表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失去了對繪畫材料審美屬性和表現屬性的了解和把握,將會被畫面形體和所學知識束縛,不能通過對材料表現潛能的開發創造個性繪畫語言和獨特表現手法。這樣教學必將因為自身的不完整,阻礙學生創造力培養和發展。
一、 材料研究是掌握繪畫語言的基礎
在繪畫作品最終完成后,材料審美和屬性就被畫面整體語境和精神屬性掩蓋,材料作為繪畫表現媒介在繪畫語言形成過程中的作用也被隱藏起來。繪畫作品雖然承載了很多思想和內涵,但它最終是物質的,是通過物質的形式展現出來,畫家表現的思想、內容、審美取向也是通過組成畫面的材料媒介來實現。雖然材料審美屬性和表現屬性被繪畫精神屬性掩蓋為教學中材料研究制造了困難,但材料作為繪畫語言形成的根本,在教學中對材料進行講授和研究是使學生成功走向繪畫實踐的重要開始。
材料以媒介形式存在是繪畫得以形成的基礎。這里,材料作為繪畫作品的媒介,它承載了各種繪畫語言,通過材料的不同存在形式,展現了材料作為媒介對畫家意圖的描述。正是由于畫家的意圖和目的,材料才成為畫家利用的手段,將思想和目的強加于材料,成為通過畫面傳遞某種意義的媒介。然而,材料要在畫面上體現畫家的意圖和目的就必須將材料轉化成畫面需要的繪畫語言元素——造型元素。這些造型元素包括:色彩、結構、肌理、線條、形狀等等,都是材料的各種存在形式和表現形式,它們承載了畫家的表現目的和意圖。
“在繪畫中實現的造型元素的種類源于材料使用的方式,因為材料具有開放的潛在可能性,每一種材料都可以以一種無限不同的方式得以實現,通過它們,產生的造型元素的種類同樣也是開放的。”([英] 尼吉爾·溫特沃斯 著,董宏宇 王春辰 譯《繪畫現象學》P55, 江蘇美術出版社2006年版)繪畫材料是畫家創造造型元素的工具和物質,而每一種造型元素表現形式的創造必然是繪畫材料潛能的體現,是材料價值的審美彰顯。材料的開放性為造型元素提供了表現機會,為畫家拓展了自由、充分運用材料進行表現的空間,繪畫語言也因材料的開放性和審美表現而變得豐富。每種材料作為媒介在造型語言上都存在未曾開發和未曾探知的潛在的表現可能性,這些都是通過畫家在創作需求的情況下將材料潛在審美表現開發出來。在繪畫實踐中,學生只有選擇并組織了適合其繪畫語言的材料,通過材料的媒介屬性表現對自然、人生、生活的理解與認識。
二、 繪畫技法使材料性能得以顯現
學生能夠正確表達繪畫語言和審美意圖,需要對材料進行正確把握,必須了解和掌握材料的審美屬性和表現屬性。材料審美屬性包括材質美和經過繪畫技法表現后形成的形態美。材質美是指材料的質地美感,材料具有不同質地,表現出不同美感。材質美是材料具有表現力的根本,是被選擇和應用的前提,如果材料失去其材質美感將不再是這種材料。繪畫中材料還具有形態美,畫家將材料按照意圖表現出來,形成各種形狀、肌理、顏色,表現出不同效果。材料各種表現形態構成了繪畫造型元素,畫家通過這些造型元素表達自己意圖,將材料潛在表現能力開發出來形成畫面或畫家需要的形式,形成畫面視覺語言。材料審美特性的深入開發和運用成為繪畫表現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種表現形式都是材料形態美在繪畫語言中的具體體現,又是畫面造型元素的具體存在形式,材料如果失去了表現形態,在繪畫中它將失去存在的意義。總之,“物質手段是通過顯示自己而不是使自己消失,即通過展開自己的全部豐富感性,實現自己的審美化的(杜夫梅納著寒樹站譯《審美經驗現象學》P341,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2年版)”。繪畫材料既要表達視覺形象又要體現材料自身審美特性,并要將二者構成一個有機統一的繪畫語言。學生在繪畫實踐中要體現思想和表現內容,在材料選擇和運用中就應當注重并掌握材料的材質美和表現力,通過對技法進行錘煉,使形態美和材質美得到最恰當的體現。
黃賓虹在《畫法要旨》一文中指出,“不明筆法、墨法,而章法之間,力期清新,形似雖極精能,氣韻難求蒼潤(黃賓虹著《黃賓虹自述》P45,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說明繪畫實踐中,合乎畫面語境需要的方法對于材料性能展現和畫面語言表現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是繪畫語言成功表現的重要環節。繪畫技法是材料審美得以體現的手段,也是繪畫語言得以成功表現的需要,是對繪畫材料的使用方法,是材料成功轉化為造型元素和繪畫語言的手段。“畫家通過對材料的使用,一個世界展現在他面前,這是一個他開始生活于其中的繪畫世界。他的存在的一種新方式發展了出來,并開始實現自身”(《審美經濟現象學》P51)。繪畫技法在表現世界和審美思想過程中,將材料潛在表現力開發出來,使繪畫表現和材料審美同時得到實現。技法是繪畫材料形成畫面整體性表現的需要,成功的繪畫作品不是繪畫材料簡單的羅列,而是材料審美屬性和表現屬性的整體表現,是符合畫面整體性表現語言要求的。在繪畫實踐中,學生不但要掌握材料的審美屬性和表現能力,而且要將材料表現與繪畫語言聯系起來,通過技法實現材料與畫面表現的完美結合。
三、 畫面整體性與材料表現整體性的要求
在繪畫教學中,對畫面整體性把握是培養學生繪畫表現能力的重要內容。畫面整體性表現在繪畫語言中材料表現對繪畫元素的整體性組合,表現在材料開放性與繪畫元素需要之間的和諧關系。造型元素和材料同樣具有開放性,繪畫元素的開放性表現在繪畫語言形成整體語境的需要,繪畫意圖和審美性差異又要求繪畫元素具有多樣性;繪畫材料的開放性則表現在其表現形態具有多樣性。材料各種審美表現共同形成統一的畫面語言,是材料質美及表現形態的綜合性整體表現。畫面中每一種材料和其表現形式都必須與其它材料和形式相協調,形成一個整體,否則材料審美性和繪畫整體性將都不能得到體現。
造型元素在繪畫作品中具有開放性,它們體現了畫家創作的意圖需要。“在每一幅繪畫中,色彩、結構、肌理、色調以及線條都通力合作,以形成一個單一的統一整體。……每一幅畫都被創作為一個總體,于是每一個造型元素都被重新創作,這樣它才適合總體中的其它元素。在每一個情形中,每次的結果都是一個完全一致的總體”(《繪畫現象學》P13)。也就是說,在繪畫實踐中,需要運用適合畫面整體語言要求的造型元素完成創作。繪畫作品中每一種造型元素的存在、形成,都是以材料作為媒介進行創作,它以其開放性表現,創造出畫面需要的造型元素,形成作品整體表現語境。
材料必須符合繪畫語境表達的要求,材料整體性是影響繪畫語言形成和表現的重要因素。一件成功的繪畫作品是各種材料之間和諧、統一的整體表現。材料的整體性表現在材料表現的雙重性上,一方面它是繪畫語言的中介和載體,另一方面又展現著自身材料特性的審美性。材料在繪畫作品中如果失去了自身審美表現就不能實現造型元素審美要求,也將失去其存在的價值;如果過分展示自身審美不符合繪畫語言要求,必將破壞畫面整體,兩者只有協調一致才能創造出具有整體性的繪畫作品。繪畫實踐只有選擇適合其語境的材料表達,才能形成統一的繪畫形式和語言。從中國傳統繪畫發展歷程看,可以明顯看到材料整體性在整個繪畫語言的形成和發展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形成中國傳統繪畫寫意性特征的審美過程中,畫家運用水墨材料的可滲化性、不可覆蓋等材料特性形成中國繪畫的整體表現語言,成為文人“暢吐胸中逸氣”的手段,形成中國畫整體繪畫語言和特有的繪畫語境。
從畫面整體性說,造型元素的整體性就是材料審美的整體性每一件成功的繪畫作品都是繪畫材料的整體性體現,在繪畫教學中,對材料各種屬性的研究是學生成功把握繪畫整體性的基礎。
現實世界是一個多元發展、追求個性、實現自我的時代,在繪畫教學中,“必須給學生普通的基礎而不是無數個特異性”([美] 布朗·科贊尼克著,馬壯寰譯《藝術創造與藝術教育》P35,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材料審美價值和審美表現是繪畫語言表現的重要基礎之一,學生只有對材料屬性進行研究,掌握普通的基礎,才能在繪畫實踐過程中實現個性化和自我的彰顯。對學生進行單一材料表現技法的傳授而缺少普遍性,必將束縛學生對繪畫表現語言的創造,也必將影響學生在繪畫作品中的個性表達,形成千人一面的失敗局面。繪畫藝術個性化追求的目的和要求將不能在教育中得到很好的發展。
(作者單位:山東省濱州學院美術系)
責任編輯:楊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