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婷
摘要:素質教育作為我國教育轉型期的一種主導的教育理念,它立足于教育的目的性價值標準,兼顧教育的工具性價值標準,具有穩固的社會合理性。我們要突破傳統知識論的研究方法,摒棄形而上學的思辨研究,在具體的教育活動和行為中領悟素質教育的本真意義,合理地把握教育者價值引導與受教育者自主構建的內在動力,使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建立在堅實的基點之上。
關鍵詞:素質教育;應試教育;教育工作者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就成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培養高素質人才也成了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對的新的課題。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關于素質教育的內涵,早在1995年就有十多種說法,到今天就更多了。這些說法各有側重,各有特色,但可以概括為:素質教育是一種理想的、完善的、無缺陷的教育的代名詞,它既包納了傳統教育之精華,又吸收了現代教育之長處,而把一切缺陷都留給了非素質教育或應試教育。
原國家教委出臺的《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也對素質教育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
筆者認為,所謂素質教育,是指利用遺傳、環境和教育的積極影響,在對學生的已有發展水平和可能發展潛力作出準確判斷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所有學生都在其已有發展水平上有所發展,都在其可能發展的范圍內充分發展,從而促進社會意識向學生個體心理品質的內化。也就是說,素質教育的目的是使每一個學生的每一方面都能得到生動、活潑、主動的發展。
素質教育是一個過程,它本身就是一種不斷完善的教育,而不是已經十分完善的教育。應該承認,素質教育在滿足我們的部分期望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遺憾,但這些遺憾卻鋪墊了更燦爛的教育前景。
近幾年出現了一個探索素質教育的熱潮。據不完全統計,河北、江蘇、山西、安徽、天津、浙江、廣西、北京、湖南、黑龍江等省市已建立了一些有本地特色的素質教育試驗區。盡管如此,素質教育目前仍然處于起步階段,今后的路程還很長,困難還很多,阻力依然不小。因此,我們要對實施素質教育的復雜性、艱巨性、長期性有充分的估計,同時還要深入探究素質教育究竟在哪些方面顯示出了獨特的生命力,它究竟有哪些優越于其他非素質教育的因素,以及應從哪些方面來進一步改造、完善它。
作為教育工作者,不能僅僅滿足于現狀,津津樂道于已經取得的成績,不能認為素質教育發展到目前這個程度就是盡善盡美了,而要認識到,我們的教育還存在很多問題,只有解決了目前存在的這些問題,素質教育的明天才會更好,也才會讓社會更加滿意。
二、素質教育在實施過程中的誤區
1.實施素質教育是對過去教育工作的否定
這是一種誤解。實際上,我國的教育工作尤其是基礎教育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成績,這是客觀存在的。現在講的應試教育,指的是在教育實踐中實際存在的偏離受教育者群體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單純為應付考試、爭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一種傾向,它客觀地反映了現行教育存在的弊端。現在提出要向素質教育轉變,不是否定了現行的教育,而是要對現行的教育進行改造、完善,因為素質教育應當而且只能在繼承現行教育的優良傳統、糾正現行教育的某些弊端的基礎上才能建立起來。
2.素質教育就是要開設選修課、開展課外活動,就是讓學生發展特長
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開設選修課、開展課外活動、讓學生發展特長無疑很重要,也常常是學校實施素質教育的突破口,但這并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真正的素質教育是在教育方針的指導下,從學生身心發展的不同特點出發,因材施教,著眼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與各個環節,運用多種方式著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全面發展。
3.素質教育強調面向全體學生,因而會忽視學生的差異和個性發展
這是一種誤解。素質教育中的面向全體,正是面向有差異的每一個個體,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就學生個體而言,指的是“一般發展”與“特殊發展”的統一;就群體而言,指的是“共同發展”與“差別發展”的統一。在教學中,要把群體培養目標與每個受教育者的具體發展目標統一起來。所以說,要真正實施素質教育,就一定會重視因材施教,重視學生個性發展。
4.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取消考試
這種看法是不正確的。我們應當把作為具體方法的考試和作為指導思想的應試教育區別開來。
素質教育反對把考試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更反對把學生考試分數或升學率作為衡量教師、校長業績好壞的唯一指標。素質教育不是不要考試,而是僅僅把考試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手段之一。實施素質教育,就要改革和完善考試的內容和方法,改進和完善教育評價的制度。
考試作為學校管理的一個環節,是改進教學的依據和手段,它可以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檢查教師的教學效果。而那種頻繁進行統考、出一些刁鉆古怪的考題、把學生的考試分數公開并排隊的做法,是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的。我們反對的是這種考試,而不是一般意義的考試。
5.實施素質教育會影響教育教學質量
這種顧慮是不必要的。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下,學校的教學工作向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傾斜,挫傷了大多數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即使少數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在這種環境下,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得不到充分發揮,這些都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素質教育的教育教學質量觀的立足點是充分考慮如何更好地滿足未來社會發展和學生全面發展、長遠發展的需要。
實踐表明,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的學校,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明顯增強,思想意識更健康,思路更寬廣,知識基礎更扎實,創造精神、動手能力也顯著增強,教育教學質量明顯提高,而這些,正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
三、如何推進素質教育
1.轉變觀念是前提
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能夠推動教育事業健康發展,不正確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則會給我們的教育事業帶來損失,給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損害。
從理論角度來說,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教育觀念;從實踐角度來說,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活動、一種教育模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素質教育的思想,但還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此不認可。比如上面所列舉的對素質教育認識的幾種誤區,持這些看法的人就是對素質教育的本質缺乏正確的理解和認識。要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轉變觀念,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前提。
2.建立新的評價制度是關鍵
要更好地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改變單純的分數評價的模式,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唯分”。如果評價“唯分”,就很難把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區別開來。
應試教育從預習到講課、練習、作業、考試,無一不是以分數為衡量標準,考試成績好教育就成功,考試成績不好教育就失敗。而素質教育則需要一種新的評價制度:一是要對德、智、體、美、勞在評價過程里的權重進行有效調控,以彌補全面貫徹教育方針過程中這些方面的結構性缺失,促進受教育者全面發展;二是新的評價制度一定要簡便易行,如果太煩瑣,勢必會搞很多指標,在實踐中也很難操作。
歸根結底,素質不是考出來的,素質的提高是靠用科學的教育思想、方法去培養、去熏陶、去誘導、去推動學生主動發展的結果,不能什么問題都用考試去解決,思想情操、感情、意志、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艱苦創業的精神都不是用考試就能培養出來的。所以,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去提高學生素質是不行的,一定要建立適應素質教育的新的評價制度。
3.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根本
實施素質教育最根本的一條是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教師是素質教育的直接實施者,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教師要有高素質,沒有高素質的教師就培養不出高素質的學生。因此,教師的教育思想、自身素質、教學水平等,對素質教育的實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此外,教師還要勇于奉獻。教師的人格力量往往是很大的,“以人格培養人格是最簡單、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校好比一種精致的樂器,它奏出一種和諧旋律,使之影響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但要奏出這種旋律,就必須把樂器的音調準,而這種樂器是靠教師、教育者的人格來調音的。
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把社會道德規范人格化,因此,教師的人格非常重要,甚至對青少年的一生發展都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大家用很多優美的詞語來贊美教師——人梯、蠟燭、綠葉、老黃牛等,說明教師這個職業的本質就是奉獻,如果丟掉了奉獻,那就不能稱其為教師。所以,在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時,除了要求教師的素質要高、對他們的待遇要相應提高外,還需要他們具有高度的奉獻精神。
4.優化教育教學過程是核心
實施素質教育不僅僅是在某些方面搞一點小修小補,還要注意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教育,因為這些都是薄弱環節。從根本意義上來講,實施素質教育是要優化教育教學過程。在智育的培養過程中,不能單純地向學生傳授知識,還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開發學生的智力,改變以往那種以卷面分數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做法,形成以綜合素質衡量學生優秀與否的習慣。此外,還要改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為啟發式教學方法。
實施素質教育還要求學校有正確的辦學思想和科學的管理理念,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不斷提高人(管理者及教育者)的素質,提高物(硬件)的建設水平,提高精神(校風等軟件)層次,使學校充分具備實施素質教育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是一種多途徑的整體教育,是一種以人為中心、以社會為基礎的主體教育,是一種培養多種人才的復合教育,是一種人人參與的全員教育。素質教育需要實施價值引導,培養個體精神,進而促進個體的自我完善與發展,使學生學會認知、學會做人、學會交往、學會生存,最終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素質教育作為我國教育轉型期的一種主導的教育理念,它立足于教育的目的性價值標準,兼顧教育的工具性價值標準,具有穩固的社會合理性。我們要不斷突破傳統知識論的研究方法,摒棄形而上學的思辨研究,在具體的教育活動和行為中領悟素質教育的本真意義,合理地把握教育者價值引導與受教育者自主構建的內在動力,使素質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建立在堅實的基點之上。
參考文獻:
[1]李文長.基礎教育改革的回顧與前瞻[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8.
[2]孫立春.素質教育新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責編: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