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芳
摘要:音樂教育具有素質教育功能、審美教育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健康教育功能等,它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素質教育功能;審美教育功能;道德教化功能;健康教育功能
音樂是情感藝術,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它的認識也在不斷地深化。作為一門學科,音樂教育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史中更是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一、音樂的素質教育功能
人的素質是指有助協調發展的所有因素(能力)。它不僅包括思想道德、科學、文化、身體等方面的水平,還包括高尚的情操趣味,正確的審美觀念,良好的行為習慣,優良的民族精神和氣質,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個性,高水平的智商(記憶、想象表達、創造力)、情商等。而音樂教育對人的上述方面的發展(德、智、體、美)能起到獨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音樂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通過音樂教育滲透德育,達到一定的目的,這是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任何思想品德教育如果沒有情感作基礎,都只能成為空洞的說教,而音樂教育則可以為德育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礎。音樂在實現它的思想教育的作用時,并不靠強制的方式,而是依靠優美動聽的音樂本身,潛移默化地產生作用。音樂藝術能夠給人以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力量,培養人們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這種熏陶和感染,不是生吞活剝式地灌輸,而是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之中使人受到教育,這正是在音樂教育中進行德育教育的顯著特點。
其次,音樂教育對智力發展特別是青少年的智力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從生物學角度看,音樂刺激有助于腦細胞生長發育,從而促進人們感覺、記憶、想象、創造等思維能力的發展。音樂以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有機地奇妙結合,產生協調與對抗、追逐與遇合、跳躍與停頓、飛躍與消逝等無窮的變化,組合構成奇特的音樂世界,刺激著人們思維能力的發展。在音樂教育中,歌唱、演奏以及音樂欣賞,都會引起記憶、想象、思維等一系列的心理反應,音樂結構的對稱性、旋律的流暢性、節奏的規律性、內容的情感性都可以有效地鍛煉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維想象力。同時,音樂有無窮的想象空間,可以引起學生的想象,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國內外許多著名的科學家或政治家,如愛因斯坦、希思、李四光、梁思成、華羅庚、錢學森等在音樂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這些都是音樂促進智力發展的有力證據。
最后,音樂教育能夠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在這一點上,音樂教育與體育教育是一樣的,但兩者又有所區別:音樂教育側重于學生心靈的陶冶,而體育教育則側重于學生肌體的鍛煉。但兩者也并非互不相關,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現在人們常說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說的也是情緒與健康的關系。音樂教育通過陶冶學生的心靈,保持心靈的和諧與健康,從而作用于學生的身體,使他們健康地成長。
二、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
以情動人是審美教育的基本方式。音樂通過旋律、節奏、音色、歌詞等構建成富有內在動力性結構的審美形式,通過“訴諸心靈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聲音所顯示出這種內容精華的表現”,經過聽覺、視覺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共鳴、愉悅、激動、聯想,使人接受道德情操、精神品質、意識觀念的熏陶滲透,乃至靈魂的陶醉,從而使人的思想境界、審美水平不斷提高。如戰士將要出征時,對親人的戀戀不舍和對祖國的強烈責任感發生了強烈沖突,精神上背負著一定的痛苦。此時此刻,如果聽到“再見吧,媽媽”或“軍功章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時,不僅會緩解和宣泄這種痛苦,而且會使戰士內心被高尚的情感充實起來。審美教育所要調動和培養的正是這種審美情感。所以,審美教育以情動人,是以審美情感啟動人們的心靈,凈化、塑造人們日常的生活情感,把它變成滲透著理性的情感、高尚的情操。
音樂審美教育不是自我封閉的教育體系,而是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的群體活動。就音樂本身來講,它是現實生活的一種特殊反映,是人類思想情感的藝術再現。古今中外許多優秀的音樂名作,不論是大型的交響樂還是一般的流行歌曲,無一不是情真意切的心靈閃光。將這些審美對象引入教學范疇,將會產生積極的效果。由于人類社會真善美與假惡丑的客觀存在,致使音樂不可避免地具有其多樣性。因此,音樂審美活動中的鑒賞也是極為重要的。比如,有一些通俗歌曲的內容,有的宣揚愛情至上,有的歌唱醉生夢死,有的則充斥著淫穢色情的內容。這些音樂格調低下,缺乏鮮明的藝術個性,它們所宣泄的不健康的思想情緒,嚴重地毒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對于這種復雜的社會文化現象的存在,我們不僅要認識到,而且要大力加強對廣大青少年的音樂審美教育。
三、音樂的道德教化功能
音樂教育不僅能夠培養和提高受教育者的音樂審美能力,它的另一個很重要的作用是對人的性情的凈化和陶冶。音樂藝術在培養人的高尚情操及審美情趣方面有著其他藝術所不可替代的作用。當我們面對一部音樂作品時,我們正感受著作曲家的靈魂,也許我們不知道引發作曲家這種感情的緣由,但我們卻能感受到他的情感。德國作曲家瓦格納說:“音樂不是表現某個個人在某種狀態下的激情,而是表現激情本身。”高尚的音樂會使人在困難面前增添勇氣,在痛苦當中變得堅強。如人在逆境中,唱一曲《從頭再來》,就能鼓起生活的勇氣;遠在異國的游子,一曲《游子吟》就可以寄托自己的思鄉之情,這種情感的藝術形式的宣泄,恢復和保持了人的心理健康,使人的情感和心靈得到凈化,從而把人的動物性和社會性、感性和理性統一起來,實現對人性的塑造。
在音樂教育活動中,學生通過對音樂藝術作品的情感體驗,會產生心理的愉悅,獲得審美享受,進而使他們對人生和未來產生永恒的感悟,并能直接深入到人的潛意識深層領域,使人的心靈在震撼中受到陶冶、得到升華。學生可以從優秀的音樂作品中,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培養起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憂愁于歡悅、化暴怒為溫柔,使精神獲得平衡,情感得到調節與宣泄,最終使他們的精神得到升華:粗野變為文雅,委瑣變為豁達,量小變為大度,淺薄變為深沉。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氣質和性情,使他們和諧而全面地發展成為有文化、有教養的一代新人。
四、音樂的健康教育功能
健康不僅是指身體的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在當今社會,生活節奏日益加快,競爭日趨激烈,超負荷的精神壓力導致了一系列心理疾病。許多青年人由于學習、工作、婚姻、家庭等方面的心理壓力過大,致使神經衰弱、精神萎靡不振,甚至輕生、犯罪。
音樂教育作為一種情感教育,對調節學生的心情,維持學生的心理平衡具有重要作用。首先,音樂教育是情感的藝術。它是針對學生的心靈、情感進行的,“樂動于內,禮動于外”,優美的旋律、動聽的聲音可以將學生帶入美妙的境地,產生積極美好的體驗,從而使他們緊張的心情變得和諧輕松,緩解其學習和生活的壓力。其次,音樂教育具有協調作用。它以悅耳的聲音作用于學生的興奮神經,調節情緒,減輕思想壓力,醫治心理疾病。古人曾說過“調和,樂也”,就是指音樂的協調功能。通過音樂教育,可以協調學生個體諸種心理機能之間的關系,從而達到多種心理機能之間的平衡,維持學生的心理健康。
目前,伴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各方面的事業都在發生著巨大的變革,我們應“以提高民族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時代的需要,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音樂教育作為培養提高人的全面素質的有效手段,在推進全面素質教育的教育改革中,必將占有重要地位,發揮其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李小娟.文化的反思與重建[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
[2]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5.
[3]柳斌.關于素質教育問題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2).
[4]毛莉杰.音樂審美與素質教育[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0,(1).
責編:路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