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卿

“汽車下鄉”儼然成為了近段時期汽車行業內最熱的話題之一。在吊足了人們的胃口后,3月13日汽車下鄉細則公之于眾,隨后,各種各樣的贊同聲、質疑聲紛紛從四面涌來,一時間討論聲不絕于耳,行動者有之、觀望者更是為數甚眾。那么,在這場“汽車下鄉”運動中,究竟有多少企業遇到了發展的良機,多少經銷商改變了營銷策略,又有多少消費者真正從中得到了實惠?或許我們的調查會給出答案。
經國務院批準,財政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等七部委聯合印發《汽車摩托車下鄉實施方案》,詳細披露了具體補貼標準,標志著汽車摩托車下鄉在全國正式啟動。那么對于當前的“汽車下鄉”,各級政府和企業等各方各面應該注意什么問題才能使這項惠農政策切實讓農民得到實惠?筆者認為好事要辦好重點要解決好五大問題。
解決好申請補貼資金的到位問題
很多人都擔心,越是執行到基層的政策,越是容易出現變味,如何確保這50億元的農村購車補貼發放到位,是所有人都關注的問題。眾所周知,購買汽車牽涉的部門較多,耗費時間和精力。各種審批手續繁瑣,簽字蓋章的單位較多,勢必增加農民的實際成本和時間成本。長安汽車總裁助理、市場部部長王俊表示,“我們曾提出,希望摒棄‘家電下鄉的一些繁瑣程序,讓消費者能更快地拿到相關的補貼。這樣購買汽車的消費者可以更早享受到政策利好。”
解決好產品的豐富程度問題
有了優惠的政策,然后就是有什么車可以買。關于“汽車下鄉”產品的種類,應盡可能的豐富,而不是挑幾款不好賣的車乘機清倉。目前,不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有的農村已經奔了“小康”,有的農村還處在溫飽階段,因而對生活的質量要求也不同。“汽車下鄉”應突出針對性,對不同地區的農民提供高、中、低不同的產品。品種要多,款式要新穎,讓農民有充分的挑選余地。
解決好農村的用車環境問題
一是道路。雖然前幾年國家花大力氣來實現“村村通公路”的目標,但是很多農村地區過于狹窄的道路并不完全適合汽車的行駛。而且,有些道路雖然表面上看是得到了一定改善,但絕大多數沒有嚴格按照相關標準建設,因此,能否使汽車通行順暢、能否承載負荷,都是需要時間檢驗的。
二是配套硬件設施。比如加油站、維修站。配套措施的跟進,才能使“汽車下鄉”的政策切實惠農。
三是油價。將油價控制在一定范圍內至關重要。讓農民掏錢買車,油價要保持在合適水平,農民才不會有心理負擔。
四是各種稅費。購車資金問題不大,但購買后就需要納入國家的管理范圍之內,每年還需要交納各種稅費。若要拉動農民消費,如何解決稅費問題是必須要考慮的。
五是汽車保險。農村地區購車者之間的用車范圍十分廣泛,即使強制農村用車者購買了保險,出險后的勘查、索賠以及責任認定也十分困難。
六是汽車保養和維修成本。即便在城市汽車消費中十分正常的汽車保養,在大多數農村汽車消費者心目中也覺得貴。
解決好經銷商的利益問題
經銷商也有自己的擔心,首先,農民對于“汽車下鄉”的關注度,似乎遠不如媒體上炒的那么火熱。同時,經銷商另一方面的顧慮在于,為了抓住“汽車下鄉”的機會,企業肯定要增加投入多搞活動、向下拓展網絡,這種方式對經濟發達地區或中心城市的代理商比較適用,但對于用戶分散的農村市場,這種方式會給經銷商造成負擔,無法保證投入后的合理回報。在目前企業都急于向農村拓展網絡的情況下,很可能造成經銷商的重復投資,且一時難有足夠的銷量支持快速擴張的網點。
解決好可能出現的變相加價問題
不管國家補貼多少,價格依然是農村消費者最為看重的。在補貼能夠到位的前提下,農民仍然會有擔心,那就是企業會不會變相加價。因此,有關部門的監管需要加強,嚴格審批,哪些企業的產品、什么型號、價格多少等種種信息都需要公開,接受媒體和公眾監督,防止少數企業變相加價,確保“汽車下鄉”政策落到實處,農民真正得到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