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偉 白 冰
當許許多多的農村青年紛紛進城打工時,王超卻從城市返回鄉下,靠承包的責任田走上了致富路。2008年,王超的枸杞園再獲豐收,每667平方米(1畝)平均收入達8000余元,2公頃枸杞園獲利20余萬元,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枸杞特產種植能手。
王超是甘肅平涼人,年邁體弱的父母祖輩種田,誠實厚道。為了盡快挑起家庭重擔,王超高中還沒畢業便輟學在家,后來結婚、生子。多年來一家6口人依靠種植小麥維持生計,雖然王超克勤克儉,但由于小麥產量低,收入微薄,父母體弱多病,兩個孩子又在上學,日子一直過得很緊巴。
為了給家庭多增加一點經濟收入,王超想進城靠打工走出困境。1993年,他走上了打工的道路。一無高學歷、二無一技之長的他隨工友來到包頭,在一家建筑工地當起了小工。包工頭剛開始的時候承諾:這里管吃管住,平時發放生活費,到年底結賬。可事實上到了11月份兌現工錢時,包工頭卻扣這扣那,王超僅拿到了1000元過年費,他第一次嘗到了打工的艱難和苦澀。
再苦也得生活,“上有老、下有小”的處境迫使他不得不更勤奮、更勞累。從1994年開始,他先后到過汕頭、蘭州、西安等地做小工、撿垃圾、搬運貨物,有時候干脆兼干兩份活,晚上很少12點前休息,幾乎很難睡個足覺。但是多年的奔波并沒有使他的生活得到多大改善,依然過著勉強養家糊口的日子,為此小王倍感犯愁,尋思著再找個新的出路。
機遇總是垂青有準備的人,王超一次寧夏打工之行,完全改變了他的命運。
2006年春天,王超種完小麥后便跟幾個伙伴照例到寧夏銀川一個建筑工地當小工。在打工期間,他聽說當地的農民多數都在種植枸杞,收入很豐厚,不用出去打工就可在家門口實現致富。這一消息給了王超一個啟發,他尋思著自己家里不也有田嗎,家鄉與寧夏的氣候相似,如果把寧夏的枸杞引種到自家田里豈不是一樣能創收致富?想到這里,王超興奮得幾夜睡不著覺,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妻子,可妻子卻一臉茫然:“你又沒有這方面的技術,如果種不成功怎么辦!”“都是莊稼人做的事情,別人能做我們為什么就做不成?”王超天生有一股倔勁,他一邊打工一邊詳細了解枸杞種植的有關知識和技術。寧夏枸杞聞名中外,渾身是寶,果實是上等滋補藥材,葉子可做保健茶,新發的嫩芽被酒店用來烹制高檔名菜,而且枸杞種植技術并不難掌握。年底,王超便購買了枸杞種子回家,準備來年大干一番。
第二年春天,伙伴們又出門打工了,王超卻留在家里種起了枸杞。他盤算著:“種枸杞不同于種小麥,枸杞是多年生植物,一次投入年年收獲。當地又有加工廠收購,不愁銷路,何樂而不為呢!”他在自家承包田里全種上了枸杞,父母和妻子堅決反對,一些不明情況的人還冷嘲熱諷,但這些都沒能動搖他的決心。他耐心做好家里人的工作后,就一心一意撲在自己的枸杞事業上。
枸杞可以用種子進行育苗繁殖,也可以直接引進成熟種苗種植。王超是個細心的人,他想徹底熟識枸杞種植的全部流程,所以既做種子繁育又引進成熟種苗種值,忙得不亦樂乎。功夫不負有心人,由于引進的枸杞苗品質好,產量高,抗逆性強,當年種植的0.67公頃枸杞,在王超的辛勤勞作和精心呵護下喜獲豐收,除了成本,凈賺5萬余元。這下樂壞了全家人,父母和妻子的態度也有了很大改變,開始全力支持王超擴大規模、做特色種植致富的帶頭人。
雖然初次嘗到了枸杞種植的甜頭,但王超覺得比起人家老種植戶的收益依然有差距。他感覺到光種植枸杞干果品種還不夠,還要引進其他優質系列品種,才能進一步提高效益。于是他又承包了鄰村的1.3公頃地,三赴寧夏學習枸杞種植的經驗和技術,引進菜用枸杞、葉用枸杞等系列新品種。
王超的勤奮好學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他引進的枸杞品種產量是“芝麻開花節節高、一年一個大變樣”,經過幾年的拼搏,擴大種植規模后的枸杞園,到2008年年收入達到20余萬元,已發展成當地名副其實的枸杞種植專業致富能手。
“致富千條路,同仰一月高”,今天的選擇,決定明天的生活,只要敢想敢干,有思路、有闖勁,種植世界同樣成就致富夢想!(寧夏 錢偉 白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