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成 李志偉
摘要:本文從居住區的布局、居住區的景觀和居住區內建筑的組合三方面多角度的對居住區規劃設計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居住區;建筑組合;居住區環境
居住區的規劃設計在規劃指導思想上,不能一切從暢銷、從高利潤出發,應該把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結合起來,以營造最佳的居住環境、最好的居住條件為中心,使小區規劃達到企業目標功能、環境功能和社會功能的要求,建造出最適合人生活的居住區。
為建設這類高品位的居住區,在規劃設計上應把握以下原則:
1 布局合理化、科學化
從“以人為本”出發,建筑與環境并重,現實與適當超前相結合。一般應做到二三十年不落后,需要時可再改造、提高。住宅的戶型和內部功能應從改革開放前經濟水平較低時期主要解決“有房可住”的生存功能問題,向今后的實用型尤其是舒適型發展,發揮住宅及居住區的發展功能、陶冶功能和享受功能。除解困型、安置型住宅和廉租住宅的套型面積較小、房室較少之外,舒適型住宅應是面積較大,房室較多,部分還可設書房、健身室等,使住宅及居住區能滿足人的生理需求、健康需求、安全需求、文化需求、心理需求、舒適需求、交往需求和休閑需求等。當然,這一切都應在經濟條件允許的前提下獲得。
2 居住區內的建筑組合應凸顯當地文化內涵,表現豐富的、有個性的和有特色的主題
居住區應根據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環境確定其主題定位,不宜千篇一律,更不宜大量照搬歐化、洋化風格。市中心區、郊區、山區、河畔、風景區等等的居住區規劃應因地制宜、與大環境結合,善于發揮地段優勢。能借景建居住區則更為理想。應提供更多的游樂、休閑設施和優美景觀,讓居民在假日住得舒適,玩得歡心。
居住區的個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開發商開發的小區也應表現不同的特色,不應照搬、“克隆”。近年已有不少居住區做好了個性、特色的文章,如有的以濃郁的文化氛圍為主題,有的以山水園林為主題,有的以生態環保為主題,有的以健康、體育為主題等等都取得成功。不但居住區要表現特色,居住區內住宅組團(群落、院落)也應盡可能有各具特色的住宅群體形態、標志,尤其是大型居住區。即使是主題不突出的居住區,在園林設計、建筑造型、社區服務等方面也應表現出不同的特色。各具特色、五彩繽紛的居住區越多,居住區的質量越高、居住區的環境越好,城市的景觀就越美。
3 居住區景觀系統
居住區景觀設計要做到景觀與建筑之間的和諧統一,綠化景觀與環境功能的相結合,強調居住環境的使用性、活動性、安全性、文化性和發展性的綜合體現。以人為本,以生態為本。注意環境的品質、文化特色和立體環境、植物配置的多樣性、特色綠化的應用使綠地空間具有的多樣性與功能的相兼容,形成良性居住區綠色景觀生態系統。將居住區建構成一個具有認同感、歸屬感的“家園”。
3.1景觀設計的整體性原則
從整體上確立居住景觀的特色是設計的基礎。這種特色是指住宅區總體景觀的內在和外在特征。她來自于對當地的氣候、環境等自然條件及歷史、文化、藝術等人文條件的尊重與發掘。不是隨設計者主觀斷想與臆造的,更不是肆意吹捧的商業詞匯,而是通過對居住生活功能、規律的綜合分析,對自然、人文條件的系統研究,對現代生產技術的科學把握,進而提煉、升華創造出來的與居住活動緊密交融的景觀特征。景觀設計應立足于自己的一方水土,尊重地域與氣候,尊重民風鄉俗,真正地關心居民景觀于細微之處,精心創作,建造了優秀的住宅小區。景觀設計的主題與總體景觀定位是一體化的,正是其確立的整體性原則決定了居住景觀的特色,并有效地保證了景觀的自然屬性和真實性,從而滿足了居民的心理寄托與感情歸宿。
3.2景觀設計的舒適性原則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舒適性著重表現在視覺上與精神上的享受。事實上,優秀的居住景觀不是僅停留在表面的視覺形式中,而是從人與建筑協調的關系中孕育出精神與情感,作為優美的景致深入人心。決定居住區景觀舒適性的第一要素是它的規劃布局。以確定的特色為構思出發點,應用場地知識規劃出結構清晰、空間層次明確的總體布局,將直接決定居住景觀的舒適性。第二要素是住宅本體的形式美。她涉及到住宅的體量、尺度、細部、質感、色彩等多種成分。第三要素是居住區道路設計。作為居民生活領域的擴展,道路景觀具有動態、靜態的雙重特征。步行道路空間的尺度通過道路兩側的建筑、綠化、小品來控制。利用車道上面和地形高低落差形成的步行橋,視野開闊,可眺望風景。車行道路則要關注兩側景觀的連續性。在適當的距離內,住宅布置要有變化。創造小的開放空間,使建筑形態在統一的韻律中有對比和變化。第四要素是居住區的環境設施。具有實用的功能性和觀賞性的景觀從幼兒到老人都會感到愉悅,更能豐富人們的室外生活。這些環境設施包括休閑設施、兒童游樂設施、燈具設施、標識指引設施、服務設施等,與人的各種休閑、娛樂活動密切相關,對人的精神陶冶有不可低估的作用。第五要素是居住區庭院綠化、小品景觀的設計。居住區綠化是提高住宅生態環境質量的必然條件和自然基礎,同時綠化景觀的營造也是居住區總體景觀中的權重因素。庭院的類型有以活動為目的的廣場,有以觀賞為目的的花園,此外還有水體或游泳池等設施。廣場、花園主題的合理選取與風格的適度把握有助于整個住宅區環境品位的提升。庭院可以為居民提供較為寬敞的交往空間,也讓人切身感受到豐富的自然。樹木的位置和大小,有利于保護住戶的私密性;根據四季變化栽種樹木,給人以季節感;用上石、水等天然材料,給人們的生活以安逸感。庭院景觀最能體現環境藝術的創意與想象。
美是人類生活永恒的主題,居住區環境之美是居民高層次的需求,通過對居住區環境整體和各要素的合理組構,使其具有完整、和諧、連續、豐富的特點,是美的基本特征。居住區環境之美能潛移默化地更新人的觀念、提高人的修養、提升人的品質、培養人的情操。創造優美的居住區環境是設計者的最高追求。社會的發展和形勢的需要向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有責任有理由按照規劃學的基本原則去創造一個具有認同感、歸屬感的“家園”,從而彌補我們曾經缺漏的“課程”,避免那種“跟風”現象并重新找回自己本該擁有的文化和設計。因為未來的我們更渴望輕松明快、溫馨優雅的住宅;更渴望新鮮空氣、綠樹紅花;也更渴望有一塊讓孩子們自由奔跑的陽光地帶,一片能讓老人們安心晨練的凈土,一個具有認同感、歸屬感、緩解商品社會中城市高節奏帶來壓力的“家園”。
參考文獻
[1]王仲谷 李錫然著《居住區詳細規劃》[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城市園林綠地規劃編寫組《城市園林綠化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3]劉濱誼著 《現代景觀規劃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
[4]周逸湖 宋澤方編著 《高等學校建筑、規劃與環境設計》[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5]王受之著 《世界現代建筑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6]徐千里.創造與評價的人文尺度[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7]克萊爾·庫珀·馬庫斯,卡羅琳·弗朗西斯編著[M];俞孔堅,孫鵬譯.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