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明 楊樹敏
摘 要:商品居住建筑的設計在今天的環境下顯得愈加重要,本文從探討商品居住建筑的某些商品特性及對設計的影響進行展開,使設計能充分適應市場需求,同時提高建筑創作設計的水平。
關鍵字:商品居住建筑;營建模式;職業建筑師;風格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商品住宅市場化起已有十多個年頭了,居住建筑在設計行業已占有相當大的份額,作為一個新興的具有很大潛勢的設計門類,正改變和拓展我們的設計理念。當前居住建筑中的某些商品特性,以及它對設計的關聯與影響,促使我們應該進一步加深對居住建筑創作的理解和認識水平,從而提高我們的設計質量。
居住建筑營建模式的轉變
1 以居住為目的的建筑和以商業銷售為目的居住建筑
每個國家在工業化以前,由于技術與規模的約束,城鎮的發展都以自然生長的形式,人們建造房屋主要依據自己的財力,建成后用于自己居住。城鎮中的寺廟、教堂、官府、店鋪等非居住建筑也有一定的規模,但不作為商品,用現在市場化的觀念來看,從開始建造就策劃好將其售出的營建行為很少看到。
營建目的不同,設計、操作過程的理念也就不同,形成的結果也很大的不同。歷史上留下的城鎮,江南水鄉古鎮,西方中世紀的城鎮,其小規模的不斷生成模式,與工業化之后的城鎮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面貌。其中營建的目的、商業化的模式起到很大的作用。
2 發展的脈絡
西方工業革命以后,城市迅速擴張,在產業革命中人們發現首先是在工廠,再發展到其它領域,充分的分工合作,產品在市場中以價格、需求規律出售,極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和社會的財富,從而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居住建筑作為產業在西方發達國家近百年的歷史,發展已相當成熟。
我國建國以后,由于工業的發展,城市擴張,也出現城市居住區,但由于體制不同,引進了蘇聯福利分房模式,居住建筑不是作為商品,而是按級別,分等級的平均化分配模式。改革開放,特別是九八年以后我國才出現商品住宅,由于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居住建筑出現了迅猛的發展,很快改變了許多城市的面貌。
3 資本投入產出的營建模式
地產商的企業行為、它運作的目的,主要是獲取最大限度的利潤,以實現總收入與總成本之間的差額的最大化,它的基本經濟職能是通過一系列有關購買和配置生產資料及勞動力,以達到有效的最優組合。在市場經濟制度下,房產企業在上述一系列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決策和選擇,并接受消費者的“價格貨幣投票”,充分競爭,優勝劣汰。[1]
作為消費者的一方,市場制度中的居住建筑是必需品,不管是租還是買,居者有其屋是必須的。同時居住建筑也具有財富的開值空間,具有投資的價值。城市中隨著整體經濟實力的提升,地價是開值的,房價也有開值的空間。但經濟的發展有起伏,加上人們的投機心理,房產投資也有風險。
4直接客戶和使用客戶
在上述的過程之中,建筑師的創作作為其中的一個環節,自由度必然受到經濟利益的控制。商品居住建筑作為設計業務,面對的直接客房是開發商,作為投資者和風險承擔者,開發商在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之下作出判斷,是采用你的設計或者是改動你的設計。當開發項目完成后,房產企業或盈利、或虧本退隱而去。此時,最終評判你作品好壞的是消費者——實際使用者。如此,判斷你作品成功與否存在二種客戶,兩者之間的利益和價值有共同點和不同點,如何平衡處理好之間的沖突點,是我們創作業務中應重視的一種技巧。
居住建筑商品化特性對建筑創作的幾點啟示:
a. 對建筑師職業的反思
建筑師歷來的身份具有雙重性,首先作為知識文化人的身份,建筑師創作的作品具有文化含量,其作品進入人們的視線,支持人們的物質及社會活動,傳達人們的尊嚴、榮耀、身份等信息,涉及社會人群的文化價值觀念,甚至也更深層次地體現社會的意識形態。其次,建筑師作為一種職業,其創作遵循的規則是:原創的設計理念人們是否能接受?其作品客戶是否認可?隨著我們改革開放市場化的進程,企業的利益與生存都是由市場競爭規則來決定,建筑設計行業、職業之間的競爭也不可避免,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使我們的設計市場正不斷地國際化。建筑創作作為設計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個要素,正不斷接受市場的檢驗。
在計劃經濟時代,重視建筑社會公共產品的特性,從建筑教學到企業實際操作都側重于建筑的文化特性,但由于整體社會缺乏效率,競爭不充分,從而使社會的財富積累不足,失去強有力的經濟支撐,使得設計創作空談文化,實際只能是在解決社會基本的物質需求上做文章。在社會福利分房的政策下,每戶八十五平方米已是高級別的大戶型了,資金財富的缺乏,要體現建筑的文化價值常常變成紙上談兵。
中國的改革開放,市場的價格需求定律使社會的物質財富迅速得到提升,人們的居住條件得到快速的改善和提高。在此過程中,建筑師的職業特性得到了彰顯,企業化的運作模式下,設計人員加班加點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建筑的形態風格也由簡變繁,又由繁變簡地不斷翻新變化,使城市充滿活力和繁榮。在此階段上,提出建筑師作為文化人的話題,既輕松又沉重,輕松的一面是建筑師的眼界大開,發達國家建筑各門派大師級人物及企業都進入我國的設計市場參加競爭,我們的建筑創作正與世界潮流接軌,差距正在縮小。建筑師具有先進的創作理念,溶入全球化競爭,只是時間問題了。沉重的一面,如何重建提升我們自己的文化。社會轉型中人群變動、浮噪的價值觀使我們的創作失去深層次的支持。幾十年不落后常常只是作為口號而已。如何在變動的價值觀中使我們的創作更具前瞻性和文化價值的穩定性,這是建筑師作為文化人身份要深思并作出努力的課題。
b. 對政府建筑規范與政策的理解和執行
政府對某行業的管制體現在現行的規范和政策上,它是企業行為的最基本底線和準則。從經濟學的角度看,管制的嚴和松,是否合乎經濟規律直接影響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以及企業的命脈和存亡。
建筑設計行業,過去我國相對落后的經濟實力以及計劃經濟思維模式;各種建筑設施條件的提高;以及國外設計師進入帶來不同的標準,現行的有些標準規范越來越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在居住建筑規范上,既有國家規范,又有省級規范,還有各地方的管理規定。有些規范隨技術進步名存實亡,但又未明確是否廢除,從而留下陷阱,購房者買下后可根據這些條文提出法律質詢,從而浪費人力物力。
有些規范將政策的責任推向社會,例如國家人防面積指標規定,使得每個居住小區依不同的面積零星建造,而沒有統一的地下空間及人防規劃,建造的費用不是由國家的稅費承擔,而且計入總成本最后分攤到每平方米的售價之中,造成城市地下空間零碎、使用產權不明等現象。[2]
有些國家政策違反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例如06年建設部出臺的《關于落實新建住宅結構比例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居住區中建筑面積90平方米以內的戶型達到百分之七十以上,以政府管制的形式來替代市場經濟供給與需求的經濟規律,政府代替開發商來作決策,似乎回到計劃經濟時代。結果各地出現多種形式的潛伏設計,增加造價、成本,制造巨大的浪費。政府的用意是降低每戶面積,降低每戶總價,給大量進城的新居民準備合適的房源,同時對房地產設置障礙使其知難而退,從而控制宏觀經濟過熱,房地產上開過快的勢頭,但是出臺違反市場規律的政策,房地產價格還是上漲,反而造成社會資源巨大的浪費。
當然,政府的效率也在明顯的提升,隨著實踐中出現的矛盾增加,政府加大了建筑規范修改的力度和頻率。
作為職業建筑師,對于國家的法規理所當然采取嚴肅認真的態度,做到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涉及造成資源不必要浪費的條文,憑借職業的良心及技巧,據理力爭,以爭取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c. 關于商品居住建筑的風格
(1) 多變的風格不可避免
如果考察農業文明時代的城市建筑,讓人震撼的是其強烈的統一性,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建筑不能向高度很大地發展,城市以小體量網格化擴展,形成均質的城市肌理。人們的價值觀只是在朝代變更時才有所變化;建筑裝飾、風格有很強的延續性,重視外觀裝飾,尤其能體現大部分百姓的喜好。這些局限條件在現代工業信息化時代都不成立了。建筑外觀單純反映內部功能的時代已經過去。與汽車或家用電器類似,產品不斷升級,花樣款式不斷翻新,商業化競爭更加強了建筑風格的價值。現代居住建筑風格的多變性成為建筑師不可回避的課題。
(2) 職業建筑師的創作修養
風格的多變性對建筑師的創作修養提出要求,首先,職業的原則使作品的風格要使客戶接受,建筑師必須具有各種風格萬變不離其宗的審美眼光,要能得體地設計出各種風格的建筑。其次,建筑師要能摸索發展出自己的風格,風格最基本的定義即是特點與差別,成名的建筑大師都有自己獨特的處理建筑形式的方法,形成的風格使人一看即知是其作品。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國外成名的建筑師進入中國市場,極大地豐富、提升中國建筑風格的品質。歷史的規律說,強勢的文化的基礎是強勢的經濟實力,中國按改革開放三十年平均發展的速度,經濟基礎將得到快速的發展和充實,在此基礎上,必然形成包容、開闊的文化價值觀。在這一過程中我國也必然會出現一批有實力有自身風格的建筑師群體。
在現如今商品居住建筑占有很大比例的城市建設中,其對城市景觀、城市交通、城市經濟、區域的活力等各方面都起著較大影響,商品居住建筑設計的品質影響到使用者的選擇,尤其是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商品居住建筑的設計不再限于自身的完善,它是城市生活與空間的組成脈絡,并在其中與各相關的因素相互影響著共同演化。
參考文獻
[1]張業宏,齊鷹飛.《經濟學210個關鍵詞》 中國市場出版社.2005.
[2]陳立道,朱雪巖.《 城市地下空間規劃理論與實踐》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