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春生
摘 要:伴隨著高校擴招,鑒于教學環境及師資力量所限,在英語教學方面,不可避免的采取大班授課的方式,而且必然在大部分院校長期存在。本文在對高職英語大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基本的對策,并對一些相關的問題進行了深層次的思考。
關鍵詞:英語;大班教學;分層次教學
擴招給原本緊張的外語師資帶來日益嚴重的壓力,教師緊缺問題越來越突出。盡管各個學校都在充分挖掘自身的潛力,不斷改善辦學條件,但仍然不能滿足擴招后教學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高校采取了擴大班額的辦法來緩解矛盾,以往那種人數在四十以下的小班已寥寥無幾,人數在四十到六十左右的中班已屬平常,人數在六十到八十甚至八十以上的大班也屢見不鮮。這種問題在高職院校當中尤其顯著。
英語是我國高校教育中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教學效果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因此,要搞好英語教學工作,必須首先解決好大班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根本上改變英語教學所花的精力與實際效果極不相稱,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低下的狀況。這也是時代賦予我們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職責。本文將對英語大班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基本的對策。
1大班教學所產生的問題
實行大班教學雖然可以使學校緩解矛盾,但卻難以保證教學質量,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難以因材施教。大班英語教學中,由于學生人數多,學生之間在英語基礎知識和語言運用能力方面差別大,這種差異不僅存在于班級與班級之間,還存在于班級內部。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將他們安排在同一個班級或同一個層次上課的話,那么教師只能按照一個教學大綱和一本教材去給不同基礎的學生上課。其結果就是:給相當一部分基礎薄弱、能力欠缺的學生造成心理上的壓力,使他們產生過分的焦慮、緊張、自卑、失望、厭學等情緒,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厭學,甚至放棄英語的學習;同時,會使那些基礎扎實、能力較強的學生產生"大學英語教學不過如此"等看法,他們會因失去學習的目標而導致學習興趣的降低和學習動機的減弱。雖然很多英語教師都在努力探索或嘗試各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教學效果,但收效甚微。
難以進行有效的課堂管理。由于每個班的人數比較多(少則七、八十,多則一百多),考勤費時費力。如果嚴格考勤,則會過多地占用課堂教學時間,使教學任務無法按時完成,因此,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便省略了考勤這一環節。這就使得自覺性較差的學生逐漸放松了對自己的要求,經常遲到、早退、無故曠課,破壞了課堂的嚴肅性。不僅如此,對于那些英語基礎差、學習興趣不高的學生來說,他們會爭相仿效,并逐漸形成風氣,使課堂管理的難度進一步增大。有的學生雖然按時上課,而且也似乎在認真聽課,但實際上是心不在焉,從不聽老師講課,而是只顧自學其它知識(如文學作品、計算機等)或做其他事情。久而久之,許多學生也就對此現象見怪不怪,習以為常。如果教師對這種現象不及時加以制止,任其發展下去,要想進行有效的教學并實現教學目標是不可能的。
練習機會減少。英語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聽、說、讀、寫等各方面都需要大量的練習,但由于學生人數多和教學內容多的緣故,所以,教師只能采用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的"教材+黑板"的模式,以培養學生語用能力為目的的交際法教學還遠離課堂。這種教學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和程度,影響了學生英語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由于在課堂上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進行較多的師生互動或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大多數學生根本就沒有機會去練習,只能被動地輸入,而不能主動地輸出。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不斷地下降,到最后,學習英語的唯一目的就是能通過期末考試。由于缺乏較多的互動練習,教師往往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了解不夠,不能針對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個別指導,使許多學生的英語語言學習處于一種被動的、盲目的狀態,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效率低下。這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許多學生學習英語語言的信心。
2 基本對策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有關部門和廣大英語教師都在思考該如何做并在嘗試一些新的辦法,主要有:
2.1 實施分層次教學
進行分級考試。在新生入學以后,對他們進行分級考試,然后根據他們的測試成績并參考高考成績進行分級,分為A、B、C三級。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來制定不同的教學計劃,選用不同的教材,采取不同的評價標準,來進行有效的教學和管理。從不同水平的考試要求逐步過渡到用同樣的試卷來衡量各個層次班級的學習水平,使所有學生最后都能達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目標。
實行滾動式動態管理。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他們的信心,還應該采取滾動式動態管理的辦法:根據每學期期末考試的成績以及語言運用能力,進行重新分層。分層次上課和滾動式的管理機制大大增強了學生們的競爭意識和危機感,將學習中的壓力變為動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既使那些基礎差的學生改變了未分班時的破罐子破摔的態度,也使那些基礎好的學生更加努力。
2.2 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式,發揮學生的主動性
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已不能適應教育的發展,也難以解決由大班教學而導致的諸多問題,為此,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改變我們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而教師應該是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因此,教師的角色應該從課堂的控制者轉換成設計者、示范者、指導者。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教學模式,即首先給學生呈現整體性的任務,同時提供用于更好地理解和解決問題的工具,讓學生嘗試進行問題的解決,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自己發現完成該任務所應該完成的子任務,以及完成各級任務所需要的各級知識和技能,在掌握這些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最終使問題得以解決。
2.3 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等來進行英語教學
隨著計算機與互聯網的普及,很多高校越來越多地利用多媒體和網絡等現代技術來進行英語教學,以補充傳統教學模式和大班英語教學的不足。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提供形象、生動、真實的語言情景,而且可以開展人機互動,師生與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加強學生在語言方面的練習。網絡教學通過因特網與電子郵件和聊天室等方式和途徑來開展更廣泛的、真實的思想以及語言方面的交流活動。
3 進一步的思考
如何解決大班教學所產生的問題是擺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艱巨而長期的任務,也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工程,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學生與教師的考核制度、教學評估等多方面因素相關。要想繼續深入地推進改革和實踐,就需要系統的配套工程。
要改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有一定的困難,既有來自教師本人的思維定勢和習慣方面的原因,也有來自外部的阻力。而且,教師還面臨著調整知識結構的問題。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應該掌握本專業的知識,還應該掌握與教學活動有關的教育學、心理學和教育技術等,這樣才可能有效地進行課堂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如何全面正確地評估教學成果將直接影響到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而他們的積極性又會影響到上述問題的解決。以師生的達標為檢查手段,要做到教師心中有數,學生方向明確,全面、客觀、標準,不應該以一次考試的結果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標準。
結語
隨著高校的擴招,大班教學這種情況也不可避免地出現了,而且有可能長期存在。為此,教育工作者在積極地思考和探索有效的解決辦法,并且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辦法。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必將會找到更好的、更有效的解決辦法。
參考文獻
[1]Slavin R 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heory and Practice:4th Ed.Boston:Allyn and Bacon,1994.
[2]蔡昌卓,劉振聰.英語教學研究與論文寫作[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袁建國.當代教育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4]衷克定,申繼亮,辛濤.論教師知識結構及其對教師培養的意義[J].中國教育學刊,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