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的時代,新的潮流,兒童心理教育伴隨著心理學的發展受到了愈來愈多的重視,本文主要根據其發展趨勢,依據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提出了一些有效發展小學心理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兒童;心理;教育;措施;意義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從廣義上將,凡是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人們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動,都具有教育的作用。而狹義上,主要是指學校教育。然而心理教育一直都是通過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人的發展的,即使是學校教育也一直缺乏比較系統的心理教育理論。
近年來,伴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競爭也更加激烈,我們所培養的學生必須具有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和樂觀的人生態度,承受各種挫折和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而健康的心理正是實現這些目標的前提。健康的心理是促進人生不斷開拓進取的催化劑。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心理教育才受到了愈來愈多的重視。同時,小學教育是一個人一生接受系統教育的基礎,教育的好壞直接關系到二十一世紀祖國現代化建設,關系到下世紀接班人的問題.小學心理教育因其特殊的教育對象,更應該重點發展。
在剛剛結束的以巴沖突后,很多心理學家發現,當地很多兒童在戰后不同程度的表現出恐慌,焦慮,不愿離開父母等癥狀。聯合國很快派出眾多專業人員前往進行心理疏導,以保證其健康成長。
這個案例充分說明,兒童心理教育重要性已被國際所認同。
我國作為一個教育大國,而且教育制度本身就存在很多弊端,更應該緊跟世界潮流,抓住機遇,充分發展自己的兒童心理教育。而這必須和教師,學生,政府三者緊密的聯系起來。
1 教師
著名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每個孩子心中最隱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獨特的琴弦,拔動它就會發出特有的音響,要使孩子的心同我們講的話發生共鳴,我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對準音調。”教師作為專門負責教育工作的人員,言談舉止都會對其學生產生深遠影響,所以更應該學會善于捕捉教育時機,隨時讓自己的心對準孩子的心弦。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少教師對兒童心理教育存在一定的誤解,認為只有存在“心理疾病”的人才需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個別學生開展的活動應該歸屬于德育工作。兒童因其社會經驗不足,不可能產生心理問題。實際上任何偏激性格的產生都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兒童心理教育就是致力于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正確的面對社會現實,進行有效的情緒調節。預防問題發生,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才是兒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
所以發展小學心理教育,首先應該致力于提高教師的“心理教育素質”。這就要求學校做到以下幾點
經常在全校范圍內舉辦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專題講座,向學生宣傳、普及心理衛生方面的知識;定期進行心理衛生方面的咨詢活動,讓學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發展的規律,掌握自身心理調節的方法。
教師主動承擔心理咨詢工作,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引導其形成正確的行為動機結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進行教學研究,探討有效的教育方法.心理教育不同于一般的課程教育,不能滿足與讓學生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應該通過一些有效的方法,使學生主動參與,感受情感變化。
2 學生
兒童本身是心理教育的主體,因其年齡的特殊性,開展對其的心理教育不僅需要教師通過各種途徑加以指導,更需要其本身樹立良好的受教育意識,能夠正確認識到什么才是正確的心理。研究發現,很多存在心理疾病的兒童,往往自己并沒有意識到。這是因為他們從來就沒要建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判斷一個人的心理是否健康,一般有以下幾種標準:一是要有正常的認識能力,能客觀地反映外界事物,并能進行正常的判斷和推理;二是要有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為反映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有較強的耐受挫折的能力;四是要有正常的交往能力,能接受他人,并與周圍人友好相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五是具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觀念,了解自我,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評價,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六是智力正常,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
只有使學生自己能有一個正確的心理正誤區別尺度,才能積極于集體之中,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適應環境的改變和所遇的各種困難。接受并配合教師的引導工作。
3 政府
政府是教育發展政策的制定者,指引著教育發展的方向。作為決策者,其應該緊跟世界潮流,在一定的國際環境下,基于本地區的發展狀況制定一系列適于心理教育發展的政策,方法。
1994年8月《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明確指出“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導、幫助學生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心理承受挫折、適應環境的能力。”教師是“多種方式”的執行者。而政府正是“多種方式”的制定者。
正如大家所知,兒童心理教育是一種非常靈活,機動的教育。無論是對于學生本身,還是教師.政府都有著非常高的要求:政府必須能夠把握世界形式制定正確,有效的教育方針;教師能夠根據相應方針在實際應用中對于不同的學生采取相應的措施,并能夠逐漸形成一定的教育理論和方法;學生自身能夠積極配合老師的教育措施,以保證身心的健康發展。
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具有戰略性意義。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助手,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質既是一個人的全面素質的不可或缺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學生成長發展載體。小學心理教育則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礎。積極的發展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個性向完美發展,使他們各種心理潛能達到最佳狀態,心理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更可以喚起家庭、學校和全社會對于兒童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長的關心,幫助兒童把不良的心理表現消滅在萌芽狀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的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當代教育學》 袁振國編
作者簡介:國理英,1964年生,大專學歷,多年從事中小學教學,是鄉鎮骨干教師。縣優質課執教者,教學能手。曾經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