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華
在當今信息飛速發展的時代,從根本上決定一國或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不是物質資本,也不是其他生產要素,而是人力資本。
一、改革開放以來城鄉經濟發展變化狀況分析
(一)城鄉經濟增長不平衡特點突出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表明,從1978年至1995年前,城鄉經濟總產出差距比較穩定,一直維持在1350—1600億元之間,在1995年之后,伴隨著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二、三產業得到了迅速發展,城鄉經濟增長差距不斷擴大,1996年城鄉經濟總產出差距為2332億元,2001年與2003年差距擴大到了3000億元以上。城鄉間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僅反應在經濟總產出的絕對差距,而且也體現在經濟增長率的差異方面,從1978年到2006年近30年間城鎮實際總產出年均增長率為5.12%,農村實際總產出增長率為4.10%,城市增長率比農村高約一個百分點。
(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明顯且呈擴大態勢
在改革開放之初,我國經濟結構比較單一,分配方式主要實行的是按勞分配,當時的城鄉收入差距比較小,1978年為209.8元。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激發了農村經濟的活力,城鄉差距一度相對縮小,城鎮與鄉村居民收入比由1978年的2.6倍下降到1985年的1.9倍。1992年實施市場經濟體制后,經濟成分逐步多元化,城鄉收入差距迅速拉大,由1992年的1242.6 元擴大到2005年的7238.1元,城鄉收入比也由2.6倍擴大到3.2倍。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享有各種補貼、勞保福利和社會保障等隱性收入,城鄉收入比則更高。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的結果是貧困人口數量不斷增加。就城鎮來看,目前城鎮貧困人口規模超過了2000萬,約占城鎮人口的5%以上。如果從消費水平來衡量貧困人口或者進一步將進城打工農民工中的貧困人群考慮在內,城鎮貧困人口的規模可能會超過3000萬。
二、城鄉經濟增長差距的人力資本原因
什么是人力資本?人力資本的差異如何衡量呢?美國經濟學家、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西奧多·舒爾茨指出,人力資本是指人們花費在人力教育、保健、培訓、遷移等方面投資所形成的資本,這種資本,就其實體形態來說,是活的人體所擁有的體力、健康、經驗、知識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總稱。從這一界定不難看出,人力資本主要體現為個人的受教育程度、身體健康狀況、接受職業培訓情況及遷移四個層面。由于勞動力培訓與遷移方面的數據缺乏,本文主要從前兩個方面來探討城鄉人力資本積累的差異。
(一)農村勞動力文化水平低,城鄉差異大
雖然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文化水平總體上不斷提高,但是城鄉差異明顯。據中國人口統計年鑒有關數據顯示,2005年鄉村的文盲半文盲人口是城市的5.53倍、城鎮的5.57倍。對于接受高層次文化教育的人口比例,鄉村均大大低于城市,如鄉村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人口占全國此類文化程度人口的比例為27.8%,比城市低22.8個百分點;鄉村具有大專及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口比重更少,只占全國的7.5%,城市與城鎮的這一比重分別為72.7%、19.8%,城鄉勞動力文化水平差異由此可見一斑,文化層次按照由低到高排列,農村人口所占比重越來越小,而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越來越大。
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標來反應的城鄉人力資本積累的差異更加直觀,據計算在1994年前城鄉勞動力受教育水平相差無幾,1994年后差距逐漸拉大。2006年城鄉人均受教育年限分別為10.42年和8.10年,差距達到 2.32年。
(二)城鄉間健康人力資本積累差距大
良好的健康狀況是人力資本實現保值和增值的重要保證,也是社會人力資本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人力資本的積累通常用 “嬰兒死亡率”、 “孕產婦死亡率”、“身體機能失能率”等指標來反映。
1.城市兒童健康狀況優于農村兒童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06)資料顯示,1991年到2004年13年間全國新生兒死亡率、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下降了17.7、28.7、36個百分點,農村中這三個指標下降幅度更大,分別下降了20.6、33.5、42.6個百分點,但因原來基數較大,至2004年兒童死亡率仍然較高,分別是城市的2.06倍、2.43倍與2.38倍,比城市13年前還高4.8、7.2、7.6個百分點。
2.城市孕產婦及60歲以上老人身體狀況優于農村
對城鄉孕產婦死亡率及60歲及以上生活不能自理人口比率指標進行比較,不難看出城鄉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健康差異。近15年來,農村孕產婦死亡率明顯高于全國、全國高于城市,城鄉差距表現出周期性地縮小、拉大的變化。除了個別年份外,農村孕產婦死亡率比城市高1倍以上,有些年份甚至達到了2倍以上。全國60歲以上人口生活不能自理率也呈現出同樣的變動趨勢,不能自理率由大到小的順序依次為農村—城鎮—城市,2004年農村人口生活不能自理率平均比城市高3.4個百分點,比城鎮高3.1個百分點,比全國高1.4個百分點。
以上分析表明,農村人口總體健康人力資本存量低于城鎮。從微觀角度來講,人口健康狀況的差異直接影響勞動力參與社會活動有效時間的差異和生產產品質量的差異;從宏觀角度來看,人口身體素質會影響整個地區內社會勞動生產效率,進而影響該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
三、結論與討論
現代人力資本理論普遍認為,人力資本的初始狀態是一般勞動力,只有經過一定的投資才能形成人力資本。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人力資本投資是形成掌握一定知識、技能的人力資本,實現經濟、社會收益的必經途徑。但是,就農村來說,人力資本投資的力度和強度又受到當前農民收入水平、政府的財政收入與投資傾向的影響。從縱向來看,我國農村無論是正規教育投資、衛生保健投資、職業教育與培訓投資還是勞動力的遷移投資,也無論是政府投資還是家庭投資都呈逐年增長的態勢。但從橫向比較來看,不論是教育投資還是健康投資,也不論是政府投資還是家庭私人投資,農村與城市均有較大差距,體現了人力資本“收益”對“投資”的影響機制。盡管人力資本積累受多種因素影響,但最根本的決定因素還是人力資本投資狀況。農村經濟發展水平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再加上政府投資政策上的城市傾向性,造成農村人力資本投資的低水平,人力資本投資的不足又直接影響到農村人力資本的積累水平。
就當前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民收入水平來看,若不考慮外界因素的干預,農民自身的投資能力非常有限,再加之當前教育、醫療衛生服務價格相對于農民的購買力來說明顯偏高,農村人力資本的循環運動呈現一種“低投資——低積累——低收益——低投資……”的惡性循環狀態,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村更是如此,他們就像一個極度營養不良的病人一樣,急需要社會各界的救助。近30年來,我國經濟經歷了快速的發展,目前經濟總量名列世界前茅,政府作為公共品的投資主體有責任也有能力繼續加大農村教育、醫療衛生方面的投資,為農村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打破人力資本低水平惡性循環,推動其走向“高投資——高積累——高收益——高投資……”的良性循環軌道,從而縮小城鄉之間經濟發展差距,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關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