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一年一度的兩會,總是引人矚目。今年的兩會,到會的國內外記者超過去年,反映出全世界對全球經濟衰退大背景下的中國經濟的關注度。美國經濟面臨新一波沖擊,歐洲經濟何時復蘇,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如何提振,似乎都不明朗,難說樂觀,因此,中國經濟能否保持健康較快發(fā)展勢頭并且繼續(xù)保持對世界經濟發(fā)展的貢獻,自然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
中國不可能成為救世主。改革開放30年,中國經濟駛上了快車道,但也只是加快了點追趕的步伐,按人均GDP計算,我們在世界處于100位之后,與發(fā)達國家的差距還很大。在這樣的情況下,并無明顯征兆就發(fā)生的世界經濟衰退,已經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麻煩,我們要發(fā)展,出發(fā)點首先是自我保護,而不是其他,當然,中國經濟穩(wěn)定了,對世界經濟是利好消息。國際經濟的一體化進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面對危機,誰能獨善其身?
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也好,全國政協委員也好,會上也好,會下也好,談論最多的是“保”字。保增長,保就業(yè),保民生,保穩(wěn)定,保三農,保工業(yè),保企業(yè),保出口,保投資,還有保環(huán)境,保生態(tài),保中小企業(yè),保民營經濟,等等。諸多的“保”都與“保八”緊緊地聯系起來。
以往,對國家每個年份GDP增長8%的規(guī)劃目標,似乎沒有人懷疑它難以實現,人們議論的更多的是對連續(xù)幾年10%以上的高速度表示憂慮,議論更多的是怎樣使增長速度慢一點,穩(wěn)一點,怎樣實現又好又快的發(fā)展。而今年,人們對GDP能不能增長8%的看法則出現了明顯的分歧,所以,“保”字就被人們特別是各級地方政府官員掛在了嘴邊。
一個“保”字,說出口就不輕松,掂量起來,更是沉甸甸的。
“保”是一個總目標,就是要千方百計保持中國經濟在世界金融危機的沖擊下能有一個平穩(wěn)較快的增長,具體而言,就是“保八”,這是一個經過了權衡只要通過努力完全可能實現的目標,這個目標統領全局,可謂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只有保了增長,才能保住就業(yè),只要保了就業(yè),就可以保證民生,而保證了民生,社會就可以穩(wěn)定。因此,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的增長,是首要大事。
要保大局,就要保局部的方方面面,各方面的“保”,作用大小不同,卻又是相互依賴和制約的。例如,有的人大代表提出,保工業(yè)、保企業(yè),就是保經濟增長,也就是保就業(yè),保穩(wěn)定,這個“保”,處于中間環(huán)節(jié),卻牽涉到兩頭。有個銀行界的人大代表說的很好,要樹立“保中小企業(yè)就是保銀行自身”的觀念,這是思想認識上的重大飛躍。以往,我們常常自覺或不自覺地把事物割裂開來,困難一來,先保自己,殊不知經濟工作作為一個全局,各方面都是棋盤上的棋子,棋子之間,作用不同,組合起來,協同作戰(zhàn),才有戰(zhàn)斗力,保三農就與保工業(yè)緊密相關,如果農民工就業(yè)滑坡,農民收入增長滑坡,家電、農機具下鄉(xiāng)就難以有理想的結果。
“保”字對全國而言是一盤棋,但對某一個地方來說,應當有不同的側重點。從國家層面,經過半年多來的努力,已經形成的一攬子計劃,包括四項內容:大規(guī)模的政府投入,大范圍的產業(yè)調整和振興,大力度的科技支撐,大幅度地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這四項是互相聯系、不可分割的整體,它體現了國家計劃的遠近結合和標本兼治。作為地方以及不同的行業(yè),就要在國家規(guī)劃和宏觀政策的指導下,結合本地區(qū)、本行業(yè)的情況、特點、優(yōu)勢,揚長避短,該回防的要回防,當出擊的要出擊。
一季度就要過去了,我們看到,從去年四季度開始的宏觀政策調控和各方面采取的積極措施,已經見到效果,對于遏制經濟增速下滑、克服企業(yè)的困難、擴大消費發(fā)生了積極的作用,一些經濟指標已經體現了回暖的跡象。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不論哪個地方,只要圍繞“保”字作文章,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哪個地方就可以率先走出國際金融危機籠罩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