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懷英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物流、流通業的影響正在加深,物流業正面臨外部需求顯著減少、高要素成本下經營困境加劇和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加大三重壓力。流通業增速放緩,高端百貨首當其沖,消費衰減正從一線城市蔓延至二線城市。預計,2009年物流業貨運量和流通業銷售額增幅下降的態勢會更加明顯。
一、物流行業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正進入下行區間
(一)國際金融危機導致物流業貨運需求減少,運價持續下跌
2008年9月美國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受金融危機影響,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對大宗原材料運輸需求下降。同時,進出口需求萎縮導致海運、航空、公路、鐵路貨運量下降,運價下跌,物流公司的業務量萎縮。從區域看,尤以經濟外向型城市以外貿為主、以國際貨代業務為主的物流企業受影響最大,主要是國際航運、國際物流企業、國際貨代企業、航空貨運以及港口物流相關的集裝箱運輸企業。從內部行業看,目前受影響最大的是航運業和航空貨運業。從走勢看,2009年貨運量會明顯下降,運輸市場會明顯放緩,物流業增速明顯減慢。
航運業出現大幅衰退。隨著進出口貿易量的收縮,我國航運市場需求急轉直下,集裝箱運輸、干散貨運輸、內貿原油與成品油運輸三大航運業務量大幅減少。另外,由于中國經濟放緩大幅降低了對鐵礦石、煤炭等原材料的需求,從而對港口的干散貨業務也造成沖擊。在需求減少的同時,目前全國船公司的運力嚴重過剩,運價持續下跌。目前中美航線一項標準貨物的價格從1000—1300美元下降到200—300美元,不少航線正被迫虧本經營。不少企業面臨虧損邊緣。預計,因需求萎縮以及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對初級加工產品出口放緩、大宗原材料運輸量減少的趨勢性影響,受集裝箱和干散貨兩大支柱產業繼續下滑的拖累,中國航運業至少面臨2—3年的調整期。
航空貨運業受重創。2008年9月以來,許多需要空運的物品公司,也減少了空運的次數和商品,從而減少了航空公司的業務,民航流量增長出現了意料之外的顯著放緩,其中國際和地區航線成為推動此次民航需求縮減的重要原因。更為嚴重的是,在需求下降的同時,主要飛機制造商的運力交付有所加快。這樣,航空公司通過票價提升轉嫁成本上漲的能力削弱,通過改善內部管理降低單位成本的空間也越來越小,使中國航空業因市場需求疲軟和成本壓力而陷入經營困境。從中國民航運量的航線構成看,國際和地區航線占民航貨運周轉量的63%,占運輸總周轉量的38%,民航業“對外依存度”明顯高于GDP 的“對外依存度”,民航業對全球經濟和航空需求減速更加敏感,預計未來1—2年,中國民航貨運業仍將受到全球和中國經濟減速的負面影響。
(二)國際金融危機加劇了物流企業高成本下的經營困境
2007年以來,國內物流企業生產要素成本大幅上漲使得物流業發展趨緩、經營面臨困難:一是盡管國際上燃料、動力價格由漲轉跌,但國內價格變動不大,物流企業經營成本加大。二是綜合用工成本大幅上漲30—40%。三是保管費用上升,土地使用稅大幅增加,物流企業負擔加重。在物流企業成本加大的同時,海運、航空、公路等運輸價格則處于高位回落走勢,超過四成的企業實現利潤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企業甚至出現虧損。
(三)國際金融危機加大了物流企業資金鏈斷裂的風險
市場需求急劇減少,企業生產成本全面提高,而目前內需增長尚不明顯,多向擠壓使不少物流企業陷入財務危機。物流業的運輸工具具有資本密集性、回收周期長、利潤率低等特點,上游實體企業受金融危機影響,出現集體催債,往往會造成物流企業資金鏈吃緊。同時,金融危機使銀行信用收緊,物流企業很難獲得貸款,加上運價大幅下降,尤其是不少物流企業在前幾年運價高啟、貿易繁榮的時段大都選擇舉債經營,以高負債進行大擴張,一旦收入出現問題,很容易招致資金鏈斷裂,導致企業破產。
二、國際金融危機拉低消費預期,流通業景氣下行壓力增大
(一)國際金融危機使國內零售業增速放緩
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中國逐步放大,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裁員計劃在悄然進行,一些勞動密集型出口加工企業倒閉影響部分居民收入增長,消費需求面臨回調壓力。全國零售業增速放緩,消費走低,部分高檔商品、奢侈品銷售在一線城市已經受到明顯影響。隨著危機對于消費影響的擴散,消費衰減正從一線城市蔓延至二線城市。
相關研究顯示,2007年中國零售行業平均銷售凈利潤為3.09%,平均銷售毛利率為18.03%,而企業負債率平均為62.93%。近年來,零售企業成本費用大幅上漲,利潤攤薄,行業已經相對趨于微利。加上金融危機引發的銷售增幅下降,導致庫存增加,資金占用量和應付款相應增加。再加上銀行惜貸,上游供應商因流動性缺乏引發集體催債,一些零售企業自身擴張失度,這些因素都導致零售商資金鏈吃緊。
預計今后一個時期,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費將壓縮,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度將增加。健康食品、家居用品類生活必需品將繼續保持比較穩定的增長,收入彈性較高的體育、娛樂用品、化妝品等商品的銷售額增速將有所下滑。大型超市和連鎖超市抵御危機能力強于家裝建材、家電和百貨。網上商店的增加量和銷售量將急劇增加。隨著制造業的衰退和轉型,部分將由外銷市場轉向內銷市場,起源于經濟危機時期的折扣店可能成為下一輪零售業發展的重點。
(二)批發業銷售量下降,商鋪租金一路下滑
金融危機導致的全球經濟下滑對批發業的影響較為明顯。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類專業市場商品成交量和交易額均出現明顯減少。國內房地產市場疲軟引發建材等生產資料類專業市場受到沖擊。義烏這個中國最大的小商品市場,由于外向度不斷提高,也受到了部分沖擊。義烏小商品市場工藝品類、服裝服飾類、電子電器類等外貿比重較大的行業景氣指數下跌。在廣州,商鋪租金一路下滑,一些曾經出過“鋪王”的專業市場,租金調整最高降幅達到了90%。預計2009年空置率或將超過廣州專業市場總鋪位數的30%。
三、主要應對策略
要把短期應對措施和中長期根本對策結合起來,把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和解決產業發展中長期存在的突出矛盾、實現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結合起來,推動產業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提升產業素質方面邁上新臺階。
(一)短期應對策略
1、抓住機遇,創造更多需求空間
物流業。一是重點開拓工業供應鏈新需求。要以工業轉型升級為契機,鼓勵生產企業利用供應鏈提高核心競爭力,引導物流企業同生產企業一起優化流程,與生產企業形成一體化的運作。研究提出推動物流業與工業聯動發展的政策措施。引導物流企業嵌入產業鏈內部重點發展物流過程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系統設計、條碼采集和倉儲保管等高層次物流服務。二是開發利用國內傳統運輸、倉儲需求。國家近2萬億的基礎設施投資,為物流企業擺脫出口依賴,開拓內需提供了契機。交通領域的基礎設施建設,必然會帶動鋼鐵、煤炭、焦炭、建材、水泥等大宗能源原材料的需求,能直接提振海運、航空、公路等項目物流企業的業務量。原油等能源以及煤炭、鐵礦石、糧食等大宗原材料的進口將拉動原油運輸市場和干散貨航運市場,促進下一輪航運業的恢復增長。
流通業。一是把農村市場作為主流市場來開發。農村市場潛力巨大,市場地位變得越來越重要。采取補助、貼息的辦法,支持農村市場的開發,支持建立農村連鎖經營超市,建立縣域配送中心和二級配送站。結合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農村配送中心和農家店建設,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升級改造。二是充分利用擴大內需政策發展流通業。利用寬松政策,健全市場體系,加快發展現代流通方式,配合鐵路、公路和機場等交通運輸建設,推進相配套的倉儲、運輸、冷鏈等商業物流設施建設;配合安居工程建設,完善商業網點。三是推廣信用消費,促進即期消費。推廣包括企業直接面向消費者和企業之間兩種信用消費,擴大中高端收入群體商品消費。適當增加信用卡的發卡力度,放寬信用卡的透支額度。啟動信用消費試點,通過發展賒購賒銷、信用銷售來促進即期消費。
2、加大對中小物流、流通企業的扶持力度
國家擴大內需方案中用于支持服務業的專項資金要大力扶持物流和流通業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發展,推進綜合運輸體系和物流信息化建設,支持公共信息平臺的建設,引導流通企業進行功能結構、網絡結構、經營業態、服務理念的調整。
擴大對中小物流、流通企業的抵押物范圍。完善金融物流合作平臺,引導金融機構大力發展動產與貨權質押等供應鏈貿易融資業務。推進服務業營業稅制和個人綜合所得稅制改革。降低服務企業所得稅的邊際稅率,實行所得稅的適當減免。提高營業稅起征點,降低中小型服務企業的稅收負擔。按照增值稅的方式計征物流企業營業稅,研究設立適應物流業務需要的專用發票。
(二)中長期根本對策
物流業和流通業都是周期性非常明顯的行業,前些年經濟高增長和強勁的需求掩蓋了中國物流、流通業許多問題,這次金融危機正好為解決長期存在的積弊、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發展質量和產業素質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
1、推動物流、流通業從粗放型向集約型,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
我國物流、流通業發展粗放的方式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物流業過多依賴粗大笨重型貨物運輸,目前中國物流業產值70%花在運輸業上,15%是倉儲費用,而世界平均水平是儲藏成本高于運輸成本;二是中國物流企業中95%為中小企業,在投資方面重硬件、輕軟件。基于世界制造中心、加工貿易為主的物流基石可能正在悄然發生變化,隨著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物流業走內涵式、結構升級道路勢在必行。促進企業改變外延性擴張的模式,加強物流的信息化建設,提升我國物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促進物流企業提升發展。
引導大型零售企業整合流程、系統和供應商,強化店鋪管理,提高同店鋪銷售額。大力發展折扣店和網上銷售。推動由小商販為主體支撐的傳統批發市場向依托現代科技、管理和結算手段的大批發商轉變。
2、規范市場培育優秀領軍企業
物流業長期以來存在著不規范、無序競爭的積弊。金融危機使得生產、制造企業物流業務流向信譽度高的大型物流企業,中小物流企業生存艱難以至退出市場。應該利用這個機會,對行業標準進行細分管理,在注冊資本、服務基礎設施、從業人員資質、行業信用等方面,建立科學合理的準入標準。推動物流企業的資產整合和重組,通過聯合、參股、控股等方式,建立強勢戰略合作聯盟。通過補貼服務標準的制定,獎勵品牌塑造和自主創新成果,培育行業骨干、領軍企業和我國物流、流通業的自有品牌。通過培育領軍和品牌企業推動整個產業提升質量和結構升級。
(作者單位:國家發展改革委宏觀經濟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