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瀟瀟
[摘要]通過對現代藝術教育的特點、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現狀的分析,提出在我國實施藝術教育改革的措施。
[關鍵詞]藝術設計教育現狀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820144-01
一、藝術設計教育
現代藝術設計教育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它不僅是一個技術學習和技術訓練的問題更是一個設計觀念的建立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問題。我們即將跨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所獨有的社會特征,對我們的教育從觀念到手段、方法上都提出了強烈的變革要求,由傳統的維持性學習方式正向創新學習轉變,且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已成為不可回避的時代潮流,這就要求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改變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實施創新教育。芝加哥大學前校長羅伯特.M.郝金思曾說:“教育不是教授具體的事實、理論和法則……不是將學生培養成專門的技術人員,教育寧可撥亂他們固有的思想,而能促使學生開闊眼界,啟迪他們的聰明才智。”[1]“設計教育應該是重視技術性的基礎上,加上藝術式的創造的合一,強調技術性、邏輯性的工作方法和藝術性的創造,是初期教育改革的中心。”[2]
二、我國藝術設計教育現狀
藝術設計教育,將是以現代工業生產與傳統工藝美術生產中設計活動的藝術內涵、科學內涵與文化內涵的實現為主線的,或者說是以人的創造力的培養為主線的。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誕生于50年代,興起于改革開放年代。20世紀80年代以來,現代設計才在我國迅速發展。從20世紀5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經歷了“工藝美術教育”的形成與發展,到“設計教育”觀念更新的轉換,這一轉換為中國的藝術教育帶來深遠的變化。這種轉變是“教育主題”的轉變、“教育重心”的轉變,它最終定格為以培養面向21世紀的新人所應具有的健全人格、藝術素質與創造力為目標的現代社會教育,這才是“設計教育”的真正的內涵。
藝術設計教育在我國起步晚、時間短、經驗少,與國際水平相比還有相當的差距。因而從總體來說,我國目前仍未形成以創新為中心的、完善而成熟的設計教學體系。具體說,目前的專業求多求全,專業劃分過窄,專業界限太清、缺乏交叉綜合;缺乏反饋靈活的運行機制和健全的適應性系統,專業分類不夠恰當,未能準確地反映本質的關聯;在教師素質、課程設置上存在不同程度的片面性;課程體系不很合理,教育內容較陳舊,教學方法和手段較落后;缺乏啟發式,缺乏對話研討,忽視培養學生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自學能力;且師資匱乏,設備落后,人才結構不盡合理;辦學條件較差,科研較弱,差距較大。
三、如何進行藝術設計教育改革
要想發展我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必須針對藝術設計教育的特點開展有針對性的改革。
1.藝術設計教育與現代設計一樣,具有時代性、開放性和應用性的顯著特點,面向生產、面向時代、面向生活是其學科性質決定的。調整、改造老專業,開拓發展新專業,為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培養急需人才;專業設置要具科學性、合理性、前瞻性和互補性,專業規模、速度要與我國的經濟、文化的變革、發展相協調。
藝術設計學科應與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節奏保持同步。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現代化大生產技術含量越來越高,更新速度也越來越快,就業者的綜合素質及知識結構成為企業發展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傳統的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已顯得被動和不適應。藝術設計教育要跟上時代,跟上市場需求,增加新內容、新課程,以適應社會對設計人才的需求。教材內容與課程設置要大量吸收與現實社會、生產實際緊密聯系的新知識、新科技。另外,藝術設計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還需要對設計前瞻性問題進行探討。如藝術設計應與當前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及能源問題聯系起來,把環境保護、資源再生的內容納入到藝術設計的課題研究之中,引導學生向新的、更高層次的領域邁進。
2.加強院校與院校間,院校與社會間的合作與交流,打破目前存在的封閉教學狀況。由于所屬院校不同,造成的專業發展不平衡,學術交流受局限,研究項目和成果偏少。可以采用互派教師授課,觀摩交流、共同展出等多種形式,開展多層次的學術交流,促進和改善學科結構,拓寬教學領域和學科視野,努力實現專業教學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學科交叉的教育機制和體系,積極參加社會、企業的設計活動,把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緊密結合,使我國的設計教育有一個整體提高和進步。
藝術設計是藝術與技術的高度統一,其本身具有較強的實用性,與社會實踐密切相連,但由于種種原因,實踐課程的教學,一直是藝術設計教育比較薄弱的環節,學生對實習生產中的各個環節,如設計分析、材料和預算、工藝流程、現場施工等了解甚少,致使專業理論技能與社會實踐相脫節,學生畢業工作后仍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補充學習在學校沒有學到的、但又是必須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我們應該借鑒先進國家的教學經驗,除不斷完善自己的實驗室外,應嘗試與企業聯合辦學,為學生提供相應的實習場所,指導學生把課堂上的專業技能延伸到現實的生活實踐中去,讓學生在實際的操作中得到鍛煉。
3.開拓多種渠道,加強師資建設,優化師資結構。設計教育專業是近年來新興的專業學科,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階段的新產物,社會需求大,專業熱門,加之那么多的院校都在興辦設計專業,這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師資隊伍的專業知識結構,學歷結構不合理的現象,據有關資料統計,相當多的在職教師是美術教師出身或其它相近專業轉軌執教,這種狀況若長期存在,勢必成為專業發展的潛在障礙。因此,引進專業教學所需人才、派出青年教師去有關院校進修學習,可以改善和緩解結構上的矛盾。師資建設是藝術設計教育開展的關鍵,而師資建設的關鍵在于建立良好的隊伍引導運行機制,其構成環節,包括設定教師聘用標準、強化教學機制、設立獎勵機制、建立教師業務提高保障制度。
4.增加教學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完善教學手段,實現教學現代化。在信息社會,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高科技在教學領域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設計教育就其學科性質本身就具現代概念,其教育成就和學術成果無疑是社會進步與文明的直接產品。要使我國的設計教育走向現代化,必需大力發展包括計算機,多媒體和互聯網等教學手段的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是提高教學活動質量與效率的有效途徑。多媒體教學工具的使用,不僅可以節省教師板書的時間,而且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與知識的趣味性,能使學生將抽象的理論與生動的形象結合起來,提高課堂的效率。同時,還可利用網絡資源,為師生提供一個自由交流的空間,如博客、QQ空間等,這樣可使師生交流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也可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突破了院校、班級的局限。
參考文獻:
[1]樂民成、張文忠著,《羅夫·雷普森——建筑師、家具設計師、建筑教育家》.
[2]王受之,《世界現代平面設計史》,1999年4月,第19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