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上海特約記者
茅人杰 郭金霞
第1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頂著國際A類電影節的名號,進行到第五天的時候,在國際電影人與媒體間得到很多不同的評價。
曾先后出席過十屆上海電影節的波樂先生對開幕式和隨后幾天的活動安排表示滿意。身為夏威夷電影節主席的他用“非常成功”來形容簡短而充實的開幕式典禮,并認為引入希區柯克誕辰110周年和新浪潮運動50周年紀念活動充分展現了上海電影節“已經開始走向世界了”。澳大利亞作者導演帕特里克帶著她的電影《查理的游戲》參加了本次電影節的“澳大利亞視點”單元。作為一名電影人,她也參加過很多國際電影節,在她眼里,上海非常友好,不會因為導演明星“腕兒”大小而區別對待,在這里,她可以獲得與其他世界重量級導演、制片交流溝通的機會。攜影片《斗雞王子》參加亞洲新人獎獎項角逐的菲律賓導演源格·蘭德表示,上海電影節對于亞洲新人導演和新的電影力量的關注十分值得肯定。距電影節組委會介紹,今年共有76個展臺參加交易市場,是去年的兩倍。“越來越好”,是眾多國外電影人的一致評價。TRT土耳其之聲記者萊文特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海電影節應該有自己的特色,而不是一味去參照其他電影節。“我們關注上海電影節,那是因為關注中國。同樣,來中國參加電影節大多是沖著‘中國來的。”他希望在上海電影節上,可以看到更多中國的電影作品和中國文化。對此,來自歐中視聽傳播中心的負責人布麗吉特也表示同意,他認為上海電影節應該抓住機會更多宣傳中國電影和演員。
第12屆上海電影節的進步毋庸置疑,只是這進步,是否就能符合其國際A類電影節的名號了呢。負面聲音主要集中在參加金爵獎爭奪的參賽影片水準上。從國別上來看,16部影片涵蓋亞洲、歐洲、南美和非洲,國際性是達到了,但再看導演的名字,清一色的名不見經傳。主辦方在電影節組織方面的混亂也得到了不少詬病,大部分活動都安排在14和15日兩天,讓記者們疲于奔命。華誼兄弟工作人員唐靜婷透露道,這是因為主辦方只為明星提供了兩天的免費住宿。如果說這尚是一個年輕電影節的無奈之舉,新聞發布會上安排的翻譯水平之業余就讓人不得不對國際這兩個字大打問號。在評委會主席丹尼·博伊爾的媒體見面會上,翻譯多次將導演的講話翻錯或者完全扭曲意思。參展影片《美味之戀》的瑞士新銳導演奧利弗告訴記者,電影節活動舉辦場地太過于分散,各國電影人溝通有一定阻礙,不能集中交流。他認為上海電影節與真正的國際電影節還是有一定差距。▲
環球時報200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