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尚未遲
有人說,美國人接受一次心理咨詢如同吃一頓麥當勞那樣自然、簡單。這話有一定道理。心理咨詢在美國很普遍??梢哉f,美國人從懂事起,心理咨詢就開始伴隨他們走過一生。
每500個人有一名心理醫生
美國心理咨詢的重要性可從以下數字中看出:平均500個美國人就有一名心理醫生;每1000人中就有一人擁有私人心理咨詢師;每年約有8000萬美國人求助于門診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這意味著約30%的美國人每年要看心理醫生;美國有臨床心理醫生、社會工作者和精神護理人員28萬人。
在美國,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的機構多種多樣。除了各醫院設有心理咨詢門診外,各個城市和社區還有心理診所。經濟條件好點的人還有專門私人心理醫生,可享受隨叫隨到的服務。心理治療在美國雖然比較貴,但因為被納入醫保體系,所以享受醫療保險的人不用擔心付不起費用。美國人還可選擇其他類型的心理咨詢服務。比如,美國的中小學和大學設有心理咨詢專業人士,學生因學習壓力大而遇到心理問題可隨時就醫。在軍隊,軍人遇到心理問題也可隨時向隨軍心理醫生咨詢。在許多大企業,員工可享受隨時隨地的心理咨詢服務。記者有次到美國一家知名大企業采訪,恰好碰到醫生在工作現場巡診。公司負責人介紹說,定期給員工送醫送藥是公司規定,這項服務的主要內容包括向員工提供心理咨詢,以保證員工能安心工作。這名負責人說,員工不管遇到什么想不開的事,都可向心理醫生一吐為快。這些“想不開的事”包括心情抑郁、焦慮、失眠,甚至夫妻吵架和鬧離婚等家庭瑣事。
瑣事也會尋求心理指導
《環球時報》記者的鄰居、華裔心理醫生李先生在洛杉磯郊外的一家精神病院當心理醫生。他說,美國人對心理咨詢有著不同尋常的“強烈需求”,特別是金融危機以來,患心理疾病的美國人與日俱增。病人來醫院就診必須提前幾天預約。像遇到夫妻吵架、工作不順和失眠這類在中國人看來“無關緊要”的小事,美國人也會尋求心理醫生指導。不久前,李醫生接待了一名美國婦女,這名婦女剛購買一臺電視機,商家第二天就開始減價促銷,同樣的電視機便宜了近200美元。婦女抱怨自己運氣不好,越想心里越郁悶,竟然連續幾晚難以入眠,只好找心理醫生咨詢。李醫生給她安排了一星期的心理療程,但沒讓她服藥。幾天后,婦女心情開朗了,失眠現象隨之消失。
李醫生說,美國人情冷漠,許多人喜歡獨居,人與人之間缺乏溝通,加上工作壓力大,所以患心理疾病人很多。如果這些人的心理疙瘩一直解不開的話,就會心理變態。美國槍擊事件層出不窮,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美國人心理問題的嚴重性。李醫生說,心理問題分不同的層次,醫生會根據不同情況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比如,對工作壓力大或家庭關系不和而感到不快的人,醫生大多是以口頭開導為主;對長期心情抑郁的人,除了口頭開導外,還會輔以藥物和音樂催眠治療;對因心理障礙而出現行為失常的病人,則會采取監督和強制性治療;對危害社會的心理變態者,就要訴諸法律了。
專業工作者必須有博士學位
美國的心理咨詢從上世紀早期就初具規模。美國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工作,約有1/3是由心理學家進行的,另有1/3是由精神科醫生等進行,其余由心理健康師、社工和教會人員進行。心理健康師包括創造藝術治療師、婚姻和家庭治療師、心理健康顧問和精神分析師。
美國對心理醫生的要求比較嚴,從業人員的資格認證由行業協會和各州政府共同進行。美國心理咨詢與治療的專業工作者必須具備哲學博士或者教育學博士學位,而要想成為一名音樂治療師,本身先要經歷25次治療,而且都是正常付費治療,然后是25次督導,都要花錢來完成,大概需要兩年時間。而在成為正式治療師后,仍要定期進行督導和治療。
心理咨詢是門嚴謹的科學,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近年來一些美國的心理咨詢摻雜了一些占卜、風水和星相等內容。《環球時報》記者日前來到洛杉磯一家心理咨詢診所采訪,只見大門招牌上用英文寫著“心理咨詢”,但用中文寫著“占卜”。里面有幾名顧客在等待治療。工作人員說,這家診所還利用占卜、看手相和測星相等傳統方法為病人“排憂解難”?!艾F在不少美國人就信這個,不管是科學還是迷信,只要能解開病人的心理疙瘩,就可以為我所用?!边@名工作人員說?!?/p>
環球時報2009-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