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福寬
1.尼羅河流域——糧倉變沙床
誕生于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可以說是“尼羅河的賜予”。在歷史上,每到夏季,來自上游地區富含無機礦物質和有機質的淤泥隨著河水的漫溢,都要給埃及留下一層薄薄的沉積層,其數量不致于堵塞灌渠、影響灌溉和泄洪,但卻足以補充從田地中收獲的作物所吸收的無機礦物質養分,近乎完美地滿足了農田對于有機質的需要,從而使這塊土地能夠生產大量的糧食來養育眾多人口。歷史學家認為,正是這樣無比優越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埃及漫長而輝煌的文明。然而由于尼羅河上游地區的森林不斷遭到砍伐,以及過度放牧、墾荒等,水土流失日益加劇,尼羅河中的泥沙逐年增加,埃及再也得不到那寶貴的沃土,昔日的“地中海糧倉”失去了往日的輝煌,現已成為地球上的貧困地區之一。
2.兩河流域——文明成寶藏
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位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間(現伊拉克境內),是著名的巴比倫文明的發源地。公元前,這里曾經林木蔥郁、沃野千里,富饒的自然環境孕育了輝煌的巴比倫文化——“楔形文字”、《漢穆拉比法典》、60進制計時法……巴比倫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西亞著名的商業中心,巴比倫國王為貴妃修建的“空中花園”被譽為世界七大奇跡之一。然而,巴比倫人在創造燦爛文化、發展農業的同時,卻由于無休止地墾耕、過度放牧、肆意砍伐森林等,破壞了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使這片沃土最終淪為風沙肆虐的貧瘠之地,2 000年前的漫漫黃沙使巴比倫王國在地球上銷聲匿跡。如今,這塊土地所供養的的人口還不及漢穆拉比時代的1/4,而那座輝煌的巴比倫城,直到近代,才由考古學家發掘出來,重新展現在世人面前。
3.印度河流域——良田化荒漠
與古埃及文明和巴比倫文明齊名的古印度文明,發祥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自然環境和開化歷史都和美索不達米亞相似。4 000~5 000年前,這里的農業就很發達,人們利用印度河四季充沛的河水與一年兩季的洪水種出了豐盛的莊稼,盛產小麥、芝麻、甜瓜和棉花,是名副其實的糧倉。然而,毫無顧忌地開墾,無休止地砍伐森林,使溫德亞山和喜馬拉雅山南麓的水土大量流失淤塞了河道,破壞了生態結構和生態平衡,出現了土地沙化,昔日的沃野良田逐漸變成了茫茫沙漠。今天,這里已經是面積達65萬千米2的荒漠。
4.地中海文明——輝煌轉沒落
地中海地區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歷史上曾有過一段時期,地中海的每個地區都呈現出一種進步而又生機勃勃的文明。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突尼斯、阿爾及利亞、西班牙、意大利、西西里、南斯拉夫、希臘、克里特、土耳其都曾一度是世界上最繁榮進步的地區。如今,除了很少幾個國家還算發達外,其它都淪為二十世紀世界上的落后地區,許多國家現在的人口也僅有先前人口的一半或者1/3。地中海地區各個國家的文明興衰過程基本上非常相似:起初文明在大自然于漫長年代中造就的肥沃土地上興起,持續進步達幾個世紀,隨著開墾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森林和草原植被遭到毀壞,富于生產力的表土隨之遭到侵蝕、剝離;接下來持續的種植和滲漏淋溶,消耗了大量作物生長所需的礦物質營養,于是生產力開始下降。隨著土地生產力的衰竭,它所支持的文明也開始衰落。
5.瑪雅文明——鼎盛變衰落
瑪雅文明是古老的中美文明,它在低地熱帶森林中(現今的危地馬拉)發展起來。公元250年,瑪雅文化、建筑、人口均達到鼎盛時期,人口密度約為每千米2 200~500人。但是,由于生態破壞以及人口的增長超過了土地的承載能力,至公元800年,瑪雅文明開始衰落,不到100年,這塊昔日繁華的土地幾乎人煙絕跡。
6.黃河——母親河成“地上河”
黃河流域是我國古老文明的發祥地,4 000多年前,這里森林茂盛、水草豐富、氣候溫和、土地肥沃。據記載,周代時,黃土高原森林覆蓋率達到53%,良好的生態環境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優越條件。但是,自秦漢開始,黃河流域的森林不斷遭到大面積砍伐,使水土流失日益加劇,黃河泥沙含量不斷增加。宋代時黃河泥沙含量就已達到50%,明代增加到60%,清代進一步達到70%,這就使黃河的河床日趨增高,有些河段竟高出地面很多,形成“懸河”,遇到暴雨時節,河水便沖決堤壩,泛濫成災,黃河因此而成為名副其實的“害河”。與此同時,這一帶的沙漠面積日復一日地擴大,生態環境急劇惡化。
從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農業社會,生態破壞已經到了相當的規模,并產生了嚴重的社會后果。恩格斯在考察古代文明的衰落之后,針對人類破壞環境的惡果,曾經指出:“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以及其它各地的居民,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們想不到,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為荒蕪不毛之地,因為他們使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積聚和貯存水分的中心。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細心地保護的松林,他們沒有預料到,這樣一來,他們把區域里高山畜牧業的基礎給摧毀了;他們更沒有預料到,他們這樣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內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币虼?,恩格斯給予人類以告誡:“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薄耙虼宋覀儽仨殨r時記?。何覀兘y治自然界,決不像征服者統治異民族一樣,決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樣,相反地,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們對自然界的整個統治,是在于我們比其它一切動物強,能夠認識和正確運用自然規律?!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