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耀英
一、解決問題為手段,鞏固知識為目標
“著眼基礎,立足課本”是最基本的復習方法。可以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回顧知識”這種最傳統的模式來實現。例如,教材第三章第一節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課本P4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一些耕地經歷了“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棚”的農業景觀變遷。針對這段材料可以提出許多問題。
【問題1】這段材料顯示了什么信息?(農業區位,農業區位的變化等)
【問題2】材料中顯示了哪些區位因素?除了這些因素,還有哪些主要農業區位因素?
【問題3】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能種水稻、甘蔗等這些農作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這些地方挖魚塘養魚有什么樣的優勢?
【問題4】從材料可以看出,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種水稻、甘蔗、養魚、種花都適合,為什么不同時期有不同的選擇?
【問題5】從“水稻田—甘蔗地—魚塘—花卉棚”說明了農業區位因素的什么特點?相比之下,哪類因素發展變化較快?
【問題6】“水稻田”是我國南方常見的農業景觀,類似我國南方的水稻種植區,一定的地域形成比較穩定、成型的、區域性的農業生產區稱為什么?其實質是什么?
【問題7】利用其自然條件,我國南方沿海地區發展了“桑基魚塘”、“蔗基魚塘”、“花基魚塘”等模式,你能說說是怎么回事嗎?
【問題8】“桑基魚塘”屬于哪種農業地域類型?掌握農業地域類型應該從哪幾方面入手?
【問題9】混合農業典型的案例是什么?其形成條件是什么?有什么特點?
【問題10】我國廣大農耕區的農民既種植莊稼,又養雞、豬等是否屬于混合農業?為什么?
【問題11】南方的水稻種植屬于哪種農業地域類型?“季風水田農業”主要分布在哪里?其區位條件有哪些?有些什么樣的特點?
【問題12】“季風水田農業”是一種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以種植業為主的還有哪種農業地域類型?
【問題13】“商品谷物農業”的主要農作物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國家?其區位條件有哪些?又有什么樣的特點?
【問題14】我們也學習了兩種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他們分別是什么?
【問題15】大牧場放牧業是一種什么樣的農業地域類型?主要分布的國家有哪些?大牧場放牧業的典型案例是?大牧場放牧業的區位條件有哪些?有哪些特點?
【問題16】乳畜業的分布、形成因素、特點是什么?
通過解決問題,對第三章“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相關知識進行了回顧與鞏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首先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緊扣課標,突出重點;其次,問題的提出要循序漸進,環環相扣,引發學生積極思考;再次,方式上為了激發學習興趣,可以采用分組搶答的方式完成。
二、建構系統為手段,提升知識為目標
1.第三章知識網絡系統的建構
本章教材一共三節內容,涉及到的重點內容較多,綜合性較強,在必修2各內容中,是與必修1以及初中地理聯系最大的章節之一。第三章主要圍繞“農業區位因素—農業區位選擇—農業地域—主要農業地域類型”這條主線展開。
2.第三章、第四章的比較
課程標準中對這兩章的要求如下:
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分析工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工業地域的形成條件與發展特點。
很明顯,這兩條“標準”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不過工業生產無論從部門,還是從布局而言,都更復雜些,且工業的“非天然性”較突出。這兩章知識結構比較如圖1所示。
三、整合部分為手段,升華知識為目標
地理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形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構成了整體之后,除了各要素本身具有的功能之外,還產生了新的功能,如平衡功能、生產功能等。這一哲學原理也可以應用在復習上,我們應該將部分整合,使之大于部分之和,使其發揮最大的功能(如必修2各部分的整合與部分知識結構,見圖2、圖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