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珺
[摘 要]本文通過對電視紀錄片娛樂化文本表達內容與形式兩方面的重點探析、提出了電視紀錄片娛樂化要適度、適情、適時的理念,表達了自己對電視紀錄片娛樂化的一些看法和思考。
[關鍵詞]電視紀錄片 文本表達 娛樂適度 積極的娛樂
作者簡介:劉珺,1973年4月出生,女,講師,新聞學碩士,中國計量學院現代科技學院人文與法學系教師,研究方向是新聞應用、影視傳播。
電視是一種文本,當節目與任何一個觀眾發生互動的時候,就會刺激意義和快樂的產生,作為電視節目類型之一的電視紀錄片,是電視文本的一種表達樣式。那么在當前這種娛樂化風潮之下,電視紀錄片娛樂化的文本表達是如何建構的?如何用影像語言和電子編碼來營造好看、精彩、生動的文本?這些都是我們將要關注的問題,文章將通過電視紀錄片的文本內容和形式兩方面來解析電視記錄片娛樂化的文本表達方式。
一、電視紀錄片娛樂化的文本表達之內容題材篇
電視紀錄片娛樂化的題材選取首先具有一般紀錄片選題的共同特征,但是在當下娛樂化的風潮之下,電視紀錄片要贏得受眾的關注,其文本的內容表達就顯得愈發重要,以內容為王的電視紀錄片要體現娛樂性的特質就要在文本的題材選擇、主題表現等方面呈現新的面貌、突出娛樂的新特點:
(一)突破陳規,選題注重重大性、新聞性、時效性
從新聞角度選擇紀錄片的題材,把生活中剛剛發生的重大事情及時地報告出來,聚焦世界重大時事,強化紀錄片的時事性、新聞性和時效性、直接觸及社會最敏感的神經,必然會引起較大的反響。誠然,紀錄片的時效性沒有新聞那么強,但是紀錄片時效性的價值在于它所反映的內容是否能夠及時地抓住生活中最新的東西,及時解答人們的疑問。與新聞專題報道相比,著眼于時事題材的電視紀錄片更追求報道中的藝術性、在制作和播出方面提供更大的空間,藝術性地再現新聞事件,從而彌補特別報道的不足。把紀錄片與新聞、時政聯系起來并不是一個新觀念,歷史上最成功的電視紀錄片和新聞結合的例子是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在1968年開始播出的新聞雜志型欄目“60分鐘”。國外的紀錄片導演為尋得片子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往往從當時的新聞熱點中尋找內容和素材。題材在時事上的關注讓“電視記錄片繼承了媒體設置社會議題的功能,通過媒介的方式,把人們關注的或者潛在關注的某些社會思潮、社會傾向,讓它顯露出來,公開化,進入公眾領域。注重和當下的社會、文化、歷史熱連接起來,給社會輿論加溫,激發紀錄片潛在的可能性”,[1]引起社會和公眾的極大關注,贏得紀錄片的高收視率。
(二)關注歷史、關注人文、全球化視野、本土化策略
今天我們看到能在國際上頻頻獲得大獎的紀錄片作品,幾乎都離不開全人類所共同關注的話題:情感,戰爭、災難、環保、命運、情感、人性等等,這些作品包含著對歷史的思考,以及對這個時代所發生的事件和人物命運的反思,也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作品的深度和震撼力。人們在與歷史的對話中尋求某種現實的靈感和啟迪,從而通過正確認識歷史達到更加深刻認識現實的目的?!凹o錄片直接關注人、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對宇宙和世界的思維。它以人為核心向外輻射出世界的紛紜、社會的動態、科學的進步等。題材的人文特征是紀錄片的特點,它的主題趨向更為深層更為永恒的東西。”[2]其實娛樂不僅僅是獵奇、搞笑、滑稽的代名詞,并非只有相聲、小品、歌舞才是娛樂。娛樂是一個大概念,讓人激動、產生共鳴、甚至感覺悲壯,滴下崇高的眼淚也一樣是娛樂。
關注歷史,關注人文,在一種普世的意識形態框架中選擇題材;全球化視野、本土化策略,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這樣才能贏得世人的關注。因為紀錄片是要用來享受的,觀眾享受的是紀錄片的真實、知識、歷史和一種人文的情懷,這也是紀錄片娛樂化的一種題材內容選擇表現。
(三)現實題材選取具有較強娛樂性的故事和人物
針對現實題材的紀錄片如果選拍的題材本身很有特性,很適合畫面表現,或者被攝者個性張揚,很愿意在鏡頭前表現自己,那么這部紀錄片一定好看。所以娛樂化的紀錄片與選材有很大關系,具有時代性、新鮮性、復雜性和人文性的現實題材是我們的首選。
比如浙江衛視拍攝的《阮奶奶征婚》,表現的是安徽一位82歲的阮奶奶,在報紙上刊登征婚廣告,在全國選老伴的故事,觀眾是在歡樂愉悅中觀看這部15分鐘的紀錄片的,節目結束的時候觀眾還有意猶未盡的感覺。紀錄片《三節草》講述了一個16歲嫁入瀘沽湖摩梭人土司做壓寨夫人的漢族女子肖淑明傳奇般的人生經歷,反映了她從一個正在接受現代教育的中學生轉變為摩梭人母系社會的土司夫人所經歷的心路歷程。主人公豐富的經歷就為選擇素材提供了好看的賣點,同時也容易調動觀眾的情緒,不好看也難。
二、電視紀錄片娛樂化的文本表達之外在形式篇
電視紀錄片好的內容還需要好的形式的包裝,在確定了電視紀錄片的表達主題和內容之后,好看是電視紀錄片追逐的。電視紀錄片娛樂化的好看形式有些什么新的變化,新的特點?將在本節一一講述:
(一)故事化故事形態展現真實內容
故事化是“文藝作品中用來表現主題的情節”,它具備連續性、富有吸引力、能夠感染人。對于紀錄片來說,故事化是手段,紀實才是目的,紀錄化的故事片可以看作是在紀錄片這個特定領域內向影視劇靠攏、借鑒、互補和融合,它得到的仍然是真實?;谶@樣一個前提,只要守住真實的底線,故事化處理就不會偏離紀錄片的本質,關鍵在于紀錄片對真實故事的處置方式。故事的敘事方式在故事片和紀錄片中沒有多大的區別,如:懸念、細節、鋪墊、重復、沖突、高潮等,這不僅是故事片的專利,也可以在紀錄片中派上用場“故事”對于故事片來說是虛構的,但“故事”對于紀錄片來說卻是真實的,它來源于被紀錄的真實故事本身和編導的藝術性處理。
國外的紀錄片如美國國家地理頻道National Geography、Discovery發現頻道、歷史頻道的紀錄片節目、英國BBC的紀錄片都追求故事化敘事的模式,如《失落的文明》、《華氏911》等紀錄片都是故事化敘事的典范。我國紀錄片在真實性的基礎上正逐漸走向故事化,《清宮密檔》、《復活的軍團》、《故宮》使紀錄片的內容由無情節的“事”變為被采訪者“說的故事”,再由“說的故事”變為“看到的故事”。許多人物紀錄片《最后的山神》、《舟舟的世界》、《英與白》等都充溢著表現人物命運和事件歷程的故事,吸引了受眾的目光。
(二)情景化情景再現代替語言講述
關于情景再現,一直還有一個更為普及的名字真實再現。真實再現最初常常用于敘事人敘述的事件無法用影像資料展現時,是為了縫合畫面的敘事斷點,出現了一些帶有表演特性的真實再現的段落,在敘事的過程中起到一種修辭的作用。簡單的說,情景再現就是讓電視紀錄片在面對歷史題材的時候也能夠堅持“讓畫面說話”。在2005年幾部大型的歷史題材的電視紀錄片中,無論是《1405鄭和下西洋》、《故宮》,還是2006年播出的《新絲綢之路》、《再說長江》,在談及還原歷史面貌的表現手法時,都采用了“情景再現”的手法。情景再現,突破了“畫面缺失”的歷史語境,充分發揮了影像表述的魅力以一種文字無法表達的意境方式闡釋了歷史,同時又不會陷入缺乏細節的敘事尷尬中。
在當代數字影像技術的影響下,情景再現也可以通過數碼特技創造出符合歷史事實的“影像奇觀”,使得歷史記錄片越來越好看。情景再現中的歷史不再是枯燥無味的史實堆積或者乏善可陳的考據論證,而是一個可感知、可體驗的影像化的語境,它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觀眾的視覺感受和審美需要,從而彌補了情景再現固有的信息缺失。
(三)音樂化音樂渲染情境,拓展主題表達空間
美國匹茲堡公共電視臺執行副總裁托馬斯·斯金納先生說:“增強紀錄片感染力的另一種手法是音樂?!庇绕涫窃诂F在強調紀錄片的故事性,用音樂來增強其可視性和感染力的潮流中,音樂在紀錄片中的功能地位便愈加凸顯。它對紀錄片敘述節奏的影響,對紀錄片中情感、氣氛的抒發、渲染和烘托,對紀錄片敘事的補充,內容的拓展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使紀錄片主題表現得更為豐滿、鮮明、深刻。
音樂具有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心理變化,表現人物之間的情感,思想沖突等等的特有功能,它可以推動劇情的發展,音樂不僅可以參與紀錄片情節發展的敘述,還可以在紀錄片中參與講故事,通過事件的發展,人物情感的變化,用音樂貫穿其中,達到娛樂強化效果。正如托馬斯·斯金納所言:要求作曲家用音符將拍攝素材的內容組合起來,根據自己的理解用音樂講故事,“在故事的起伏和高潮部分進行情緒渲染,創造出立體的第三種意境。讓受眾在視聽中產生情感,其情感又因人而異,這種立體的效果是音樂在紀錄片中表現的最高境界?!盵4]
(四)幽默化注重策劃與創意 嚴肅主題表達輕松化
優秀好看的紀錄片講究畫面語言的敘述,講究剪輯的力量,講究創作的工整流暢。每個紀錄片人都想拍到好看的故事,可是有的時候,拍到的卻是一些好看故事的“碎片”。這個時候就只有通過巧加工,進行創意化剪輯,通過作者在后期剪輯時,有意識地把這些好看的“碎片”編輯成一組擬人化的很搞笑的情節,同樣令人忍俊不禁,娛樂效果很強。用幽默的態度和手法創作紀錄片,在紀錄片中大量地運用拍攝到的幽默情節和故事,包括一些幽默的對話, 對一些主題嚴肅的題材和悲劇題材另辟蹊徑,運用幽默的故事和表達形式,可能會帶給觀眾一些喜劇輕松的色彩;讓觀眾在輕松接受的同時感受創作者的良苦用心,這就是紀錄片娛樂化創作的一條經典的、世界的、通用的路徑。比利時紀錄片導演菲利普·杜提爾在法國FIFA電影電視節播放的獲獎紀錄片《老鱷魚與小雛雞》為我們記錄了一個半殘疾的白人老人和一位年輕的黑人女性的聯姻,經過許多困難他們終于能走到一起,其中是有許多艱辛的。但是他沒有用一種悲慘的遭遇和痛苦的過程來反映情況,而是用一種幽默和輕松的方式,觀眾看到無論是那位黑人女孩生活的環境還是白人老人生活的環境,大家都是樂觀的。
(五)另類化追求視聽效果,探索創作表達空間
突破陳規,力求創新的紀錄片人給紀錄片的創作與表達帶來了萬千氣象,同時也帶來了很多關于紀錄片界限的爭論和探討:象背景重建、手繪紀錄片這兩種表現手法是這兩年在業界爭議頗多,今天的另類也許會成為明天表達方式的主流,但有待時間的檢驗!。
說起背景重建不得不說英國BBC在2003年制作的歷史人文紀錄片《龐貝古城:最后的一天》、《金字塔》,這些作品很難用傳統的紀錄片概念去為它歸類。作品出現了人們以往在紀錄片中看不到的因素:片中有精彩的對話、有查無實據卻充滿戲劇性的矛盾沖突、有英國式的幽默。更為關鍵的是:這些人物的許多故事,卻不是實實在在記錄在歷史上的?!氨尘爸亟ū日鎸嵲佻F更進一步挑戰了紀錄片虛構的底線。之所以稱之為背景重建是因為在展現大背景上,作品是尊重事實的,在一些小細節上卻是重建的,根據歷史資料設想可能的歷史情境再加以表現,而不是再現的;這種背景重建能夠蘊藏更多創作者的主觀傾向,也更能夠貼近受眾的情感需求,它是否會成為一種成熟的知識類人文歷史題材的紀錄片作品的創作模式還有待時間的檢驗?!盵5]
央視科教頻道《探索·發現》欄目制作的中國首部手繪紀錄片《大唐西游記》,為紀錄片的表現形式探索新的空間,一種全新的手繪特效畫面成為這部紀錄片的影像主體。手繪的紀錄片吸引了六歲以下的兒童對紀錄片的關注,把它看成一部動畫片;把紀錄片當動畫片看也是紀錄片娛樂化創作形式的一大突破和創新吧。
三、電視紀錄片娛樂化的適度、適情、適時
在娛樂化、市場化的興奮劑的支撐下,我們的紀錄片還能跑多遠?解決之道就是電視紀錄片娛樂化要適度、適情、適時。也就是說電視紀錄片娛樂化要注重合適、合情、合理、合時的積極的娛樂。這種“積極的娛樂”是相比于一笑而過的淺表的、甚至媚俗化的沒有太多深刻意義的消極娛樂而言的,它讓觀眾在輕松、愉快地收看節目的過程中同時獲得知識,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高層次的心理滿足?!胺e極的娛樂”最大的效應就是創造了“娛樂的過程即是獲取知識的過程”的奇跡。[6]電視紀錄片娛樂化的最高境界應當是:不露聲色地融文化性與知識性在好看的故事里,在故事背后隱藏某種理念或文化,在趣味性與知識性、觀賞性與文化性的結合中創造了強大的市場效應。
注釋
[1]鐘大年、朱冰著,紀錄是一種態度[J] 現代傳播 ,2006,2:88
[2]朱羽君著,現代電視紀實[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98
[3]俞凡著, 從《探索·發現》看紀錄片娛樂化[J] 電視研究 , 2004,12:67
[4]王一夫著 ,論音樂在記錄片中的作用[J]當代電視 2006, 1:58
[5]江逐浪著,背景重建:挑戰紀錄片與劇情片的界限從《龐貝古城》看紀錄片的新發展[J]現代傳播 ,2006,1:114,115(參考了此文)
[6]陳勇志著,紀錄片的欄目化生存與市場化發展探索兼及云南衛視《經典人文地理》的運作[J]廣州:南方電視學刊,2006,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