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克東 衛夢星 孟昭蘇
摘要:“強于世界者必盛于海洋,衰于世界者必先敗于海洋。”縱觀世界各強國,無一不是以海立國,以海興國。世界海洋強國的發展史。實質上都是海洋的掠奪史和海上霸權的爭奪史。文章通過對世界主要海洋強國的演變及其海洋強國發展戰略的深刻剖析,總結了世界海洋強國的發展歷程及其海洋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所采取的措施和保障體制的成功經驗,對于我國海洋發展戰略的選擇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海洋強國海洋戰略海權
中圖分類號:F1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4-008-03
海洋孕育了地球生命也孕育著整個人類文明。作為戰略性資源,海洋既是世界貿易的重要通道,又是解決當今全球人口劇增、資源匱乏、環境惡化等一系列嚴重挑戰人類生存與可持續發展問題的諸多矛盾的重要途徑。1992年聯合國環境和發展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指出,海洋不僅是生命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是可持續發展的寶貴財富。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和科技活動都離不開海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也必然將越來越多地依賴于海洋。
“海洋強國”是指海洋經濟綜合實力發達、海洋科技綜合水平先進、海洋產業國際競爭力突出、海洋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大、海洋事務綜合調控管理規范、海洋生態環境健康、沿海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發達、海洋軍事實力和海洋外交事務處理能力強大的臨海國家。國家海洋戰略是國家用于籌劃和指導海洋開發、利用和管理。海洋安全和保衛的指導方針,是涉及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外交、海洋軍事、海洋法律、海洋技術諸方面的最高策略,是正確處理陸地與海洋、經濟與軍事、近期與長遠的海洋發展原則。
一、海洋強國的海權論思想
2500年前的古希臘海洋學者狄米斯托克利和古羅馬的西塞羅都提出了“誰能控制海洋誰就控制了一切”的思想。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伯里克利提出雅典的根本戰略是發展海軍,在一切可能控制的海域確立支配地位。16世紀英國的羅利爵士,19世紀近代美國海軍理論奠基人馬漢等人,都普遍把爭奪海洋、控制海洋與控制貿易、控制整個世界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以上實質上都是海權論,于19世紀末由美國海軍理論家馬漢創立。他認為,海洋關系到國家的安全和發展。強國地位的更替,實際上是海權的易手。他從戰略角度分析了一國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人口數量、政府政策等因素對海權的影響。馬漢的海權論,是在美國資本主義開始進入壟斷階段時產生的,研究總結了有史以來的海上戰爭及其影響,提出了制海權決定一個國家國運興衰的思想,它適應了美國壟斷資本重新瓜分世界的政治需要,成為當時美國政府制定海洋政策和海軍發展政策的理論依據,并對其他海軍強國的海洋戰略發生重大影響,直接促成了德、日、俄、美等國海軍的崛起,使人類對海洋的認識上升到了戰略高度。
二、世界主要海洋強國的發展與演變
隨著15世紀開始的歐洲地理大發現和航海探險的興起。歐洲各國開始通過海洋進行貿易和殖民地掠奪,在此后的四五個世紀里,他們利用海洋實施對外擴張、實現原始積累、爭奪海洋及世界霸權。
葡萄牙于15世紀控制了地中海與大西洋的交通要道。至16世紀初期,已經建立了一個從直布羅陀經好望角到印度洋、馬六甲海峽至遠東的龐大帝國,成為當時歐洲的海上強國。當葡萄牙依靠海權迅速崛起時。西班牙感到發展海洋的迫切。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出航。西班牙由此踏上了海上強國之路。至1550年,通過血腥的海外擴張,西班牙統治了北美的大片地區、中美及除巴西的整個南美洲。到16世紀末,世界金銀總產量中有83%被西班牙占有。隨著葡西同時進行海外擴張,雙方在殖民地和海洋上沖突不斷。它們依靠強大艦隊,各自建立了強大的海洋帝國,形成了“海洋兩分”時代。
17世紀中期,荷蘭已建立了一支龐大的商隊,其船舶總噸位相當于英、法、葡、西四國的總和,被譽為“海上馬車夫”,歐洲的海上貿易幾乎全部掌握在荷蘭手中。荷蘭利用海上優勢和商業霸權在17世紀占領了廣大的殖民地。在航海、殖民、貿易等方面達到了全盛期。成為了歐洲經濟中心。
英國在16世紀中期走上了海外擴張的道路。至19世紀初,西班牙的海洋霸主地位徹底垮臺,英國倚仗自己的資本和海上力量,推行“炮艦政策”,發動了一系列殖民侵略戰爭,取得了完全制海權,成為新的海洋霸主,號稱“日不落”帝國。
獨立后的美國,海軍發展相當緩慢。19世紀末,美國在馬漢海權理論的指導下,把國家立法與政府執法、海軍執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使海洋戰略明顯具有國家戰略的含義。1898年,通過美西戰爭,美國勢力擴張到了大西洋和西太平洋,樹立了海權大國形象,并提出了“門戶開放”政策。一戰前,美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二戰后,世界上每一個海域都有美國海軍存在。自蘇聯解體后,美國海軍取得了獨一無二的海上控制權。
17世紀末,貧窮的俄羅斯開始了海洋強國之路,彼得大帝決定發展海軍。從瑞典人手中奪取了黑海和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俄國從此迅速崛起,躋身了世界強國之林。蘇聯時期,與美國進行了全方位的競爭,形成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爭霸的局面。
在開放以前,日本閉關鎖國兩百多年。16世紀以后,西方列強入侵。日本喪失了經濟政治主權。1868年,明治天皇上臺,宣稱用武力“拓萬里波濤,布國威于四方”,大力發展海軍。1874年,日本侵略臺灣,邁開了海外擴張第一步。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勝利的日本從中國獲取了大量白銀和經濟特權。1904年,日俄戰爭的勝利從俄國人手中又奪取了一系列特權。短短數十年,日本從一個落后挨打的小國變成了雄踞東亞的海洋強國。
三、世界主要海洋強國的發展戰略
(一)美國
美國是當今世界唯一的超級海洋大國,擁有22680公里以上的海岸線。海洋生物資源為美國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工業原料、醫療保健新藥。海洋已成為對美國國家安全、經濟發展、社會興旺極其重要的體系。美國歷來把海洋開發戰略作為國家的長期發展戰略,美國海洋強國戰略思想源于馬漢的“海權論”,為爭奪海洋控制權,各屆政府都明確將海洋戰略納入國家整體戰略之中,并使其在國家戰略決策中處于優先地位。上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政府發表了一系列“海洋宣言”,同時也制定了一系列“海洋戰略”,如:《我們的國家和海洋一國家行動計劃》(1969年)、《全國海洋科學規劃》(1986年)、《海洋行星意識計劃》(1995年)、《美國海洋21世紀議程》(1998年)、《制定擴大海洋勘探的國家戰略》(2000年)、《21世紀的海洋藍圖》(2004年)。2001年7月,美國成立了全國統一的海洋政策研究機構——美國海洋政策委員會。2004年公布了《美國海洋行動計劃》,對落實美國《21世紀海洋藍圖》提出了具體的措施,并對美國政府未來幾年的海洋發展戰略作出了全面部署。2007年,美國發布“2006年美國海洋政策報告”,制定了新的國家海洋研究戰略。同年公布
的《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被視為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提出的相對完整的海上力量發展戰略。該戰略著重強調了海上力量應如何贏得未來戰爭,是美國海軍根據冷戰后形勢對馬漢“制海權”理論的創新和發展。
為了實現在21世紀“確保美國在海洋和沿海活動領域世界領導者的地位”的戰略目標,美國確定了近期的主要目標:(1)鞏固美國海上運輸業、海洋油氣業和海洋漁業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2)繼續“保持并增強美國在海洋科學及海洋技術領域的領導地位”,特別是要確保美國在海洋工程技術、海洋生物技術、海水淡化技術、海洋能發電技術等高新技術居世界領先地位;(3)加強海軍海洋學和海洋氣象領域方面的建設;(4)以保護環境的方式開發海洋戰略資源。
(二)日本
日本是一個島國。海岸線長達30000多公里,對海洋的依附性極大。作為國際海洋法新秩序實踐活動的積極參與者,日本早在1872年就確立了海軍節,利用國家權力加速海軍建設和發展。19世紀后半葉,日本通過發動一系列侵略戰爭,迅速躋身于世界帝國主義列強行列。日本政府積極推行“海洋立國”戰略,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政府把經濟發展的重心從重工業、化工業逐步向開發海洋、發展海洋產業轉移,積極推行“海洋立國”戰略,尤其重視海洋技術的積累。1968年《日本海洋科學技術計劃》出臺,為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1980年代以后,日本更加注意海洋管理,先后制定了《海岸事業計劃》和《日本海洋開發推進計劃》。21世紀以來,日本試圖保持其在海洋技術方面的領先優勢,同時開始注重海洋的整體協調發展。2000年的《日本海洋開發推進計劃》和《2010年日本海洋研究開發長期規劃》詳細闡述了日本在海洋發展戰略方面的基本政策。2001年,海洋開發和宇宙開發被確立為維系國家生存基礎的優先開拓領域。2004年,日本發布了第一部海洋白皮書。2007年,日本通過了《海洋基本法》和《海洋建筑物安全水域設定法》。2008年,《海洋基本計劃草案》出臺。
近年來,日本以大型港口城市為依托,以海洋技術進步、海洋產業高度化為先導,以拓寬經濟腹地范圍為基礎。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區域。目前,日本已形成關東廣域地區集群等九個地區集群,不僅構筑起各地區連鎖的技術創新體制,也形成了多層次的海洋經濟區域,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經濟發展。
(三)英國
英國位于大不列顛群島上,面積2441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 1450公里。近幾十年來,英國政府十分重視海洋發展戰略,上世紀90年代,發表了《90年代海洋科技發展戰略規劃》報告。提出以后10年國家海洋6大戰略目標和海洋發展規劃。1995年英國政府成立海洋技術預測委員會。進人21世紀,英國政府公布了海洋責任報告,把利用、開發和保護海洋列為國家發展的重點和基本國策,制定了以保衛北大西洋東側海上交通線為基本內容的海軍強國軍事戰略。英國政府于2005年組織專家對“英國海洋狀況報告”進行審議,出臺了《海洋法令》。
近年來,英國海洋發展戰略與措施主要集中在立法管理、區劃管理、海洋科技與環保戰略創新。政府成立了海洋科學技術協調委員會和海洋管理局,修改了《大漁業政策》,設立了“環境保護特別地區”,并出臺了許多海洋環保措施。同時,制定了以保衛北大西洋東側海上交通線暢通為基本內容的海軍戰略。
(四)法國
1960年,戴高樂將軍發出了“法蘭西向海洋進軍”的口號,1967年成立了國家海洋開發中心,其任務是在國營企業、私人企業和各部之間起橋梁作用,發展海洋科學技術。研究海洋資源開發。20世紀70年代初,為了強化“海洋化”,制定了加大海洋調查、充分利用巨大海洋資源的海洋大國戰略目標。進入80年代,法國的海洋管理有了很大發展,首先在政府部門中增設了“海洋部”,負責制定并實施法國海洋政策;負責法國本土管轄海域和海外領地管轄海域;保護海洋環境等,使法國的海洋實現了集中統一管理。1984年成立了“法國海洋開發研究院”;90年代,法國制定了1995-2000年“海洋戰略計劃”。2005年,法國決定成立海洋高層專家委員會,負責制定今后10年的海洋政策。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為了落實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通過的《2l世紀議程》提出的開展海洋綜合管理的建議,,歐盟及其成員同采取了一系列加強海洋工作的措施,并取得可喜成績。2006年6月,歐盟頒布了《歐盟海洋政策綠皮書》。2007年10月,歐盟委員會在各成員國磋商成果的基礎上頒布了歐盟《海洋綜合政策藍皮書》,以確保海洋資源的綜合管理。
(五)印度
印度三面環海,擁有7000多公里的海岸線,是通向海灣、非洲和經紅海、蘇伊士運河至地中海的必經之路,海上利益十分突出。長期以來,印度政府深受海權論的影響,一直大力發展海上力量,注重對印度洋制海權的爭奪,并不斷調整海洋戰略,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國際環境。
印度海洋戰略的發展大概分為四個階段。1947年到60年代末,政府確立了對外奉行中立不結盟,在防務上重陸輕海。60年代末到70年代,印度奪取和鞏固了南亞次大陸的戰略支配地位,以印巴戰爭為契機開始謀求在印度洋北岸的海上優勢。80年代開始,印度提出了所謂的“東方海洋戰略”,把海軍列為建設的重點,并開始全面推行“印度洋控制戰略”。90年代后至今開始了第四階段,印度公開宣稱“從阿拉伯海的北面到南中國海都是印度的利益范圍”,開始在印度洋推行擴張戰略,力求使其海上力量進一步向其他海域輻射。
幾十年來,印度不斷加強海洋工作,1982年簽署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同年頒布了印度海洋政策綱要,1985年批準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由于印度政府對海洋工作的高度重視以及它在政策、法規、機制、科研、資源利用、環境保護和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印度的海洋事業得到了飛速發展。隨著海洋在全球經濟、社會、軍事乃至政治上的作用日益增強,印度將會給海洋事業以更大的投入,其實現“邁入世界海洋開發事業前沿迥位”的理想可能不再遙遠。
(六)韓國
韓國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1萬多公里,海洋產業占GDP的7%,居世界第10。韓國把海洋作為其民族的“生活海、生產海、生命海”。1996年成立了海洋水產部,對全國的海洋事務進行統一管理。近20年來,韓國一直進行沿海大陸架的油氣勘探活動,1989年制定了宏大的“西海岸開發計劃”,1996-2005年的《海洋開發計劃》致力于海洋資源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海岸帶管理、海洋科學研究和高技術開發的一體化。
韓國的海洋發展戰略是在完善港口和航運業等基礎建設以及制定海洋環境保護方案的基礎上。將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作為其海洋發展戰略的基本內容。其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基本措施主要包括幾個方面:開發太平洋深海海域海洋資源;培育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工業;利用海洋能源和其他資源;擴展可持續的漁業資源儲備項目。進人2l世紀,
《韓國21世紀海洋》國家戰略出臺,旨在解決食物、資源、環境、空間等緊迫問題及21世紀面臨的挑戰。
(七)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位于南半球,在太平洋的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間,由大陸和島嶼組成。面積約768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約2萬公里,氣候為熱帶和亞熱帶氣候。澳大利亞很重視海洋開發,是世界上海洋產業產值對國民經濟貢獻率最高的國家,達8%。在海洋產業的許多方面,澳大利亞處于世界領先地位,而且發展潛力很大。澳大利亞海洋產業優勢領域有:高速鋁殼船和渡輪的設計和建造、海洋石油與天然氣、海洋研究、旅游、環境管理、農牧漁業等。澳大利亞政府特別重視海洋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一定要在有效可持續性以及最佳化發展上使海洋產業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產業,還要使海洋生態達到可持續性。
(八)加拿大
加拿大由三大洋環繞,大陸架面積大于其陸地面積的一半,專屬經濟區面積達326萬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國中擁有最長的海岸線長224000公里。1997年,加拿大政府頒布并實施了《海洋法》,使加拿大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綜合性海洋管理立法的國家。2002年,《加拿大海洋戰略》出臺。該戰略提出在海洋綜合管理中堅持生態方法;重視現代科學知識和傳統生態知識;堅持可持續發展原則;了解和保護海洋環境、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確保加拿大在海洋事務中的國際地位。2005年,國家頒布了《加拿大海洋行動計劃》。
為了實現國家的海洋戰略目標,加拿大政府和有關各方制定了具體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加深對海洋的研究;保護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加強對海洋環境的保護;加強海運和海事安全;加強對海洋的綜合規劃;振興海洋產業;加強對公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教育,增強全社會的海洋保護意識觀念;加強了海洋科學和技術專家隊伍建設等。
(九)其他國家
其他國家也都很重視海洋事業發展,如,2001年俄羅斯頒布《俄羅斯聯邦至2020年海洋政策》;同年9月成立了俄羅斯聯邦政府海洋委員會。荷蘭和巴西成立了部門間海洋委員會;越南1997年對發展海洋經濟作出了全面具體的規劃與部署,后成立了國家海洋事務協調委員會。2006年8月越南副總理范家謙提出“要將越南建設成為海洋經濟強國”;菲律賓成立了內閣級海洋事務協調委員會;印度尼西亞成立了海洋與漁業部。這些國家在健全機構的同時,逐步開始從整體上考慮海洋政策問題,制定新的海洋發展戰略,向建設海洋強國的目標邁進。
四、結束語
目前,世界海洋國家不同程度地把海洋開發與保護問題提到了政府重要工作議程之中,同時也充分認識到海洋科學技術能力是參與世界海洋競爭的關鍵,將發展海洋科學技術、開發海洋資源、保護海洋生態環境作為國家戰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發展海洋科技促進本國經濟的新增長。在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基礎上的海洋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正成為全球海洋發展戰略趨勢。世界海洋強國的發展歷程以及關于海洋發展戰略的制定與實施所采取的措施和保障體制的成功經驗,為我國建設海洋強國提供了很好的借鑒。(1)提高國民海洋意識,制定長遠的海洋戰略與法規;(2)建立統一的海洋事務管理體制以協調國家海洋戰略,加強海洋科技投入,科技興海;(3)加強海洋科技人才的培養;(4)通過科技開發,調整海洋產業的結構,實現我國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5)加強海洋環境保護,防止生物資源減少;(6)增強國家海上力量,擴大海軍實力;(7)繼續開展國際合作,加快海洋開發建設。如果不能成為海洋強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就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國,也不能算真正偉大的復興了。因此,21世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有賴于我們建設成為海洋強國。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