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紹嬌
摘要:文章從經濟學方法論的紛爭出發,探討了經濟學方法論發展的兩大趨勢——數學化趨勢和實用化趨勢,通過分析這兩大趨勢存在的原因及各自的局限性,得出了經濟學方法論必然走上多元化的道路。
關鍵詞:經濟學方法論數學化實證化多元化
中圖分類號:F2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4-036-02
一、經濟學方法論的紛爭
有關經濟學方法論流變與紛爭的傳統由來已久,早在納索·西尼爾和約翰·穆勒那里,實證經濟學與規范經濟學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作為一門科學的經濟學和作為一種對策的經濟學之間的關系究竟如何?這些問題就一直困擾著人們。回顧西方經濟學方法論的發展,我們發現有四次較大的爭論。
19世紀80年代經濟學方法論研究的最早爭論,是由門格爾和施穆勒挑起。這次爭論以經濟學分析應采取抽象演繹還是歷史歸納為中心線索,持續了30年之久,對經濟學研究的影響深遠。這場爭論的結果是施穆勒靠自己的影響力,將這場爭論中支持奧地利學派觀點的學者排擠出了的德國學術界。“冷人驚訝的是,實際上方法論大論戰甚至根本就不是一場圍繞經濟學研究的具體方法而展開的爭論,而是圍繞著經濟學研究的組織和推動原則進行的。”這場論戰起源于構成門格爾和歷史學派各自方法論的一整套方法背后的認識論和形而上學基礎之間的沖突。
第二次爭論在20世紀早期。這次以“方法論革命”為中心,先后涌現了投入產出分析法、經濟計量方法、應用博弈論和線形規劃分析經濟問題的方法、經驗統計方法、制度結構分析法等大量的方法論系統,這些方法的出現使經濟理論得到蓬勃發展,同時也是經濟學研究出現了向科學研究發展的趨勢。
第三次方法論之爭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深受波普爾證偽主義的影響,圍繞經濟研究的現實性和檢驗標準等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無論是工具主義者弗里德曼的“好像理論”和“可預測性檢驗”,還是邏輯實證主義者薩繆爾森等反對形而上學的“操作主義”的方法論,其實質都是在認定經濟學研究是在一種科學研究的基礎上來進行的。所以,弗里德曼和薩繆爾森兩位的爭論在本質上并無較大的區別,只是在波普爾證偽主義的框架下對如何進行科學研究,或者如何在經濟學中實施科學研究的證偽主義有不同的看法而已。
第四次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這次是對波普爾證偽主義方法論的突破和批判。主要有瓊·羅賓遜、理查德·利普西、西德尼·舍弗勒、安德烈亞斯·帕潘德里奧的制度主義方法論。
二、經濟學研究方法的兩大趨勢
1、教學化成為經濟學發展的主流趨勢。經濟學應用數學研究的專門化、技術化、職業化甚至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使經濟學更嚴密,表迭更準確,思維更成熟。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宏觀計量分析法是最大貢獻之一。諾貝爾獎獲得者克菜園從上世紀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觀經濟計量模型。為宏觀經濟研究開辟新的視野。此后,隨著大型計算機的誕生和使用,經濟結構的各種參數得以推算出來,為制定政策提供依據。第一代計量經濟學家的數理貢獻在經學方法論體系的整體性、嚴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主要體現在宏觀經濟研究方面,中國經濟學深受其影響。經濟學理論與計量方法、計量模型,以度國民收入的核算體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得宏觀經濟理論更接近現實、更吳實用性和可操作性。
第二,計量經濟學長足發展并成為經濟學中一個極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統計學在經濟學中的廣泛使用,并最終成為構建計量經濟學體系的一個重要基礎。《1867—1960年美國貨幣史》是弗里德曼成功運用統計分析的而一部經典性著作,通過一系列的數據統計分析,得出貨幣教量的長期變化和實際收入的長期變化之間具有一種密切相關性的結論,從而構建弗氏貨幣數量說。統計分析的運用不但支持計量經濟學的發展,還大大推動了諸如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等新理論的分野和發展。
2、越來越呈現出實證化和專門化趨勢。實證化,是經濟學研究和表述中。越來越注重時經濟現象的因果聯系進行客觀的、不帶有主觀選擇意味的研究。這是解決實際經濟問題的迫切要求。這種趨勢注重具體經濟而非一般性經濟問題的研究,注重經濟政策而非經濟理論研究。表現為經濟學研究目的的實用性,也表現為現實經濟問題對經濟理論研究的實證要求。與這種趨勢相關,整個西方經濟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也發生兩次轉換。即先是由重視對經濟波動、就業和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轉換到重視時財政赤字、通貨膨脹、匯率變動和國際收支逆差問題的研究之后,又轉換到重視對經濟周期、經濟增長問題的研究。
專業化傾向,是實證化研究深入發展的結果,也是借助日益豐富的分析工具而產生的結果。專門化傾向,是指在現代經濟學的研究和表述方面,越來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經濟學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專業術語,以至于出現只有受過專門訓練的人才能進行經濟學研究和分析,才能夠看懂經濟學論文。于是,由實證化傾向而采的專門化清晰那個,通過分析手段的發展和豐富,在加強實證研究技術化傾向的同時,又逐漸脫離實證化。這一特征從凱恩斯主義宏觀計量模型到貨幣主義和理性預期的動態模型,表現得越來越明顯。從長期來看,實證化和專門化的傾向仍在加強。但:者之間的距離卻有加大的跡象。如非線性分析這類跨學科分析方法的引進,也許會引起經濟學的較大變化。
三、兩大趨勢產生的原因
1、數學化趨勢產生的原因。回顧20世紀經濟學的發展歷史,表明了經濟學的重大進展都與數學化相關。同樣,數學的發展不僅表現為量的積累,而且還表現為質的飛躍。從常量數學到變量數學。從必然數學到隨機數學,從明晰數學到模糊數學,都是重大的突破,為我們研究和解決經濟實際中的大量復雜問題提供了有力武器。從投入產出經濟學發展的階段來看,不同時期與不同的數學方法相結合反映和解決不同的經濟問題。靜態投入產出數學模型主要與數學中的線性代數相結合,而動態投入產出數學模型則是與數學中的微積分相結合。無論是線性代數。還是微積分都屬于必然教學,在研究和解決經濟實際中大量存在的偶然現象時,就顯得無能為力了。當一個新的數學領城——隨機數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產生之后,給投入產出經濟學注入了新的生機,概率論和數理統計就是專門研究隨機量的規律性和運算規則的教學方法。投入產出數學模型屬予確定型模型,用來描述經濟數量問的確定關系,表現出經濟數量間的必然性。然而經濟現象中許多隨機事件和偶然聯系表現為數量的偶然性,確定型方法與隨機方法相互滲透、相互補克就能更全面地再現經濟客體。
經濟學要得到長足發展和不斷完善,更具有科學性。還必須依賴于數學領域的不斷開拓
與數學方法的廣泛結合。但是僅僅有數學手段還不夠,單純的教學形式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教學化。這是因為在對投入產出經濟學與教學相結合的機理分析中發現。經濟學教學化的過程實際上是把極其復雜的經濟現象用相對簡單的教學模型加以描述。一方面要從客觀經濟實際出發,另一方面要有一些假定條件,前者是具體實際的。后者是抽象簡化的。由于客觀經濟的復雜性和數學模型的抽象性,就決定了還有大量經濟學問題正有待數學的進一步發展,有待經濟學廣泛運用數學方法才能更好地解決。而數學的進一步發展又成為向經濟學滲透的不斷源泉。經濟學與數學不同學科的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帶來的是共同發展與繁榮。
2、實證化趨勢原因。經濟學自誕生起就是一門致用之學,無論是重商主義、重農主義還是古典主義都是以關心公共政策為壓倒性目標的,早期的經濟大師也都是對公共政策產生重要影響的人;即使是新古典之父馬歇爾也宣稱經濟學的首要目的是要有助于社會問題的解決,并且,他和他的弟子庇古和凱恩斯等都對世界產生了而重大的影響;凱恩斯甚至將經濟學家比作牙科醫生——他們都具有使人們生活得更好的目的。但是,當新古典經濟學把經濟學研究對象從公共領域轉向私人領域,經濟學就走上了抽象思維的道路。
四、兩大趨勢存在的問題
1、數學化存在的問題。第一,經濟學數學化的過度傾向束縛了人們解決問題的思路,限制了人們尋求他有效的解決方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經濟學的研究與發展。數學的高深與否并沒有過錯。但是。如果教學模型成為經濟學研究水平的惟一衡量標準,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經濟學研究誤入歧途。其結果會顯露出經濟學解決問題的方法的貧乏和單一,抑制了用其他方法解決問題的思路。第二,經濟學教學化的過分傾向也導致了對經濟模型的盲目崇拜心理,認為非數學模型不能研究經濟問題,數學成為自身的目的而不是工具,進而使經濟學研究誤入歧途。第三,經濟學數學化的過分傾向導致運用理論指導現實失敗的可能性增加。將數學公式應用于經濟研究時,通常需要做一些前提假設,假設條件需要詳細列出,這往往造成理論適用的條件已全部列出的錯覺。而實際上,常有一些隱含條件被忽視掉,如果把該理論應用到隱含條件不滿足的現實中,將會導致該理論指導現實的失敗。
2、實證化的局限性。盡管邏輯實證主義與功能主義和實用主義聯系在一起,在20世紀80年代實證分析在預測和政策實踐上卻遭受了重大失敗。長期以來,我們有一種傳統的思維定勢,即把經濟學的實用性放在首位,而經濟學的歷史性、社會性和人性都是附屬的,經濟學的實用性高于一切,只有實用主義才離真正科學的經濟學最近。但是實用主義經濟學本身存在的問題也是無法避免的:不能把物理學運行機制中的內在邏輯引入到經濟學中去;形式化在經濟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經濟學中語言的多元性暗示了方法的多元性,形式化不是最根本的要素;經濟學的科學性質是建立在研究方法之問的特定聯系和研究領域之間的特定聯系的基礎之上的,是一種既非包羅萬象的也非結構式的方法論;把經濟學發展史解釋為一個不斷成熟的過程,即從前科學和教條階段到形式化了的當代科學的正統理論階段,是不正確的。
五、經濟學方法論的多元化必然性
根據上文分析經濟學方法論的兩個主要的趨勢都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陷,經濟方法論的多元化是必然的,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經濟活動的高度復雜性。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具有高度的復雜性,這種復雜性反映在:(1)影響經濟活動的因素非常多。(2)經濟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十分復雜。經濟總是處在不斷的運動過程中。很難用某一種研究方法弄清楚各種經濟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定量分析面臨的困境之一即在于此。(3)由于影響經濟活動的因素非常多,這些因素本身也是處在不斷的變化過程中,因此經濟活動具有高度的不確定性,從而使得單一研究方法無法了解這種不確定性。(4)人的行為動機和行為的高度復雜性。人不同于任何其他物質。人是有思想的動物。人有主觀能動性,人有創造能力,只有將人歸于同一類型(滿足同質性的要求)或者將活生生的人當作非人。才便于構造數學模型,但這樣一來,理論也就不具有現實性了。
2、不同研究方法既有各自的優點,也有各自的缺陷。經濟學家在從事經濟學研究中運用的研究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這些方法有些是經濟學家所摸索或創造出來的。
3、經濟學研究的目的。關于經濟學研究的目的經濟學家們已經作了非常多的討論,簡而言之'就是揭示經濟運動規律,最終為經濟決策提供依據。要揭示經濟運動規律,必須進行扎扎實實的經驗實證研究,盡管數學方法往往必不可少,但是僅僅運用數學方法是絕對不可能達到目的的。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