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 梅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一些國有企業出于小團體利益,借名義、鉆空子,違反國家規定,采取獎金、提成、福利等形式將國有資產化公為私,致使國有資產大量流失。這種具有腐蝕性與破壞性的行為,造成的社會危害性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明顯,嚴重侵害了國家財產的所有權。
關鍵詞:國有企業國有資產流失私分國有資產預防
中圖分類號:D924.3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4-094-02
一、私分國有資產的概念
企業國有資產是指國家對企業各種形式的投資和投資所形成的權益,以及依法認定為國家所有的其他權益。對國有企業而言。資產是指單位實際擁有并能夠控制的經濟資源。國有企業違反國家規定,以單位名艾將國有資產集體私分給個人就是私分國有資產。
二、國有企業私分國有資產的特征
1、從表現形式看,具有對內的公開性和對上的欺騙性。私分行為通常是經單位領導或領導集體決定,在單位內部具有相對的公開性,因為普通職工并未參與私分公款的決策過程,有時甚至根本不知道其中隱蔽的實情,僅僅局限于知道領取時的假借名義,而這種行為對上級部門和外單位必定是隱蔽和欺騙的。
2、從手段上看,具有利益普遍共享性。私分名目大多是以職工福利、獎金、慰問金、股份等名義分給全體職工,只是分配標準固職務而異。
3、從時間上看,發生的時間具有連續性。由于一個單位的企業環境、經營模式等在一定時期保持相對穩定狀態。這種私分行為大多連續發生。有時成為一個企業為職工謀福利的習慣性行為。
4、從獲取速徑上看,主要有:從本單位財務等部門荻取,從本單位的結算單位獲取,從本單位轉移至其他單位后獲取。
5、從款源上看,對國有資產的產權性質和產權范圍的界定難以準確把握。在實踐中,國有資產的認定出現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導致國有資產范圍不清,界限不明。
三、誘發私分國有資產的主要原因
1、法制意識淡薄。認識上的誤區是誘發私分國有資產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存在一種“法不責眾”的錯誤心理,認為經領導集體決定,而且分配的對象是本單位全體職工,這種集體行為安全系數更大,一般不會受到法律追究。即使出了問題也可以尋找借口推卸責任,只輕描淡寫地承擔領導管理責任。二是存在投機和補償心理。國企工作人員由過去因身份產生的優越感逐漸轉化為失落感,心理失去平衡,在遇到企業改制時認為是好機會,尋求“補償”,在上級制定政策有漏洞可鉆時,千方百計地虛列支出套出公款。三是職工普遍認為不領白不領,對私分國有資產持放縱態度甚至贊賞態度,認為單位領導靈活運作,想辦法提高職工收入和福利,是好領導。
2、部分財務人員唯領導意圖是從。受小集體利益驅動,鋌而走險,有的甚至主動出“金點子”。親自管賬外賬,使私分行為更加隱蔽和便捷。
3、財務管理混亂。上級監督不力。會計核算和監督程序流于形式,會計操作規程和憑證制度沒有按規定執行,崗位分工和職責實際操作中不明確不細化,很多“弊端賬項”是一人獨攬全部會計核算程序。上級部門和審計部門的檢查沒有過硬和較真,合同的真偽沒有識別,債權債務沒有認真核實,資產沒有認真清查等,財務監督處于失控狀態。
四、私分國有資產的主要形式
1、截留收入。一是收入不報賬、不記賬。單位正規賬務上沒有任何記錄。一形成單位賬外賬。常見截留收入的方法有:白條收款、收據代替發票、非法票據收款、涂改收款票椐、隱匿或銷毀收款票據、分填收款票據等。二是利用應收應付科目隱蔽收入。采取虛列應付款、不記或少記應收款等往來科目,再通過往來科目來回倒賬,混淆對應關系,伺機套出隱蔽的收入款,形成單位賬外賬。
2、虛列開支。一是虛增費用,通過虛增采購材料的單價、數量,或編造虛假的財務支出用途,虛構經濟交易事項,以堂而皇之的“正當理由”套出公款,形成單位賬外賬。在賬務處理方面多表現為以不真實的財務憑證報賬,如假合同、假發票、假采購、假入庫、假領料、假業務招待費用、假設備維修費用、假低值易耗品費用、假加工費用等等。二是虛增工程成本。虛增采購材料的單價和數量,虛增勞務成本等。三是設賬外物資,將賬內的部分物資材料移送到賬外,置于企業生產經營的體外,方便隨意操作和私分。主要手法有:領用的材料不用或少用,卻計入成本費用,積少成多,形成大量賬外物資;回收的邊、角、廢料不入賬;自制材料不入賬;外發加工退回材料的余料不入賬;偷梁換柱,將采購庫存商品進行調換,以次換優或以舊換新等形式,有計劃、有預謀地對不同商品產品串檔串規。
3、侵吞公款。單位隱瞞資產、工程結余款、應上繳款、贊助款、提成回扣、勞務費、業務獎勵等不支付或不上繳,通過一定逢徑轉賬或私存私放,形成單位賬外賬。一是低估資產價值或隱瞞資產,利用改制之機,采取欺騙手段故意低估資產價值或隱瞞資產,將大量國有資產據為己有。二是侵吞工程余款。企業將工程預算做大,實際與施工單位結算數小。侵吞余款私分。三是本企業職工履行本企業職務或者以企業名義開展業務所得的銷售折扣、折讓、傭金、回扣、手續費、勞務費、返利、進場赍、業務獎勵等收入,不上繳私自發放。
五、私分國有資產的預防措施
1、強化法制和廉潔教育,筑牢思想防線。懂法是守法的基礎,可以自覺地遵守法律和監督他人遵守法律,營造良好的守法環境,并且有針對性地加強對“高危人群”如單位及部門負責人、財務人員的警示教育、廉政教育,把私分國有資產的想法消滅在萌芽狀態。
2、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系統。一是內部牽制。內部牽制主要著眼于業務流程中的職能分解和人員的職責分工,以便形成互相制衡、牽制的機制,使財務工作每個環節都做到職責明細化、操作規范化、監督經常化。同時狠抓制度的落實,堵塞管理漏洞。二是內部稽核。嚴格會計操作規程和憑證制度,會計部門嚴格復核、審批制度,特別是嚴格獎金、福利發放審批手續。三是內部審計。內部審計是企業內部控制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通過對企業內部經濟活動的監督和評價,幫助企業及時發現問題堵塞漏洞。加強企業內部管理,加大對經營者的監督力度,認真清理“小金庫”和“賬外賬”,保護國有資產的完整。
3、健全制度。規范改制程序。一是制定完善的改制政策和措施,加強對改制工作的監督和管理,防止急功冒進。二是要完善管理制度,依法照章改制。逐步建立、健全國有企業改制中的各種監督配套機制,增強企業改制工作的透明度。規范企業管理者的行為。制定關于國有單位產權收益處理、資產評估、資產剝離等問題可操作性強的細則規定。三是要嚴格把好產權交易關。進一步完善產權變易平臺,采取公開競價、平等競爭、公開拍賣等方式進行產權交易,防止暗箱操作。
4、建立科學的人才管理機制。企業經營的成敗、事業的興衰,關鍵在于人。由于企業領導人的素質低下,知識的局限性以及不民主導致企業由興旺走向衰敗的事例不少,因此。選拔優秀的企業領導人,組建好的領導班子,往往是搞好企業的關鍵。好的,人事政策、人才選用機制和激勵約束機制,能確保執行企業政策和程序的人員具有勝任能力和正直品行。企業職工的勝任能力和正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有關待遇、業績考評、晉升、培訓、勞動關系等政策和程序的合理程度。
5、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思想素質和專業素質,強化職業道德意識。會計人員是國有資產的直接管理人員,對國有資產的管理負有重要的責任。如果由于其業務素質不高,使國有資產在核算時發生損失,是萬萬不該的;如果由于其思想上的偏差,對某些領導要求制造虛假會計信息,不敢講原則,不敢向上級部門反映。甚至積極配合和參與,這是職業道德的敗壞。所以,一名優秀的會計人員不僅要有一流的專業知識,更要有一流的職業道德水平,使會計人員真正具備正直、客觀、獨立、保密、技術標準、業務能力、道德自律的品質,真正成為看家理財的行家和國有資產的保護者。
6、依法懲治私分國有資產犯罪活動,充分體現法律的威嚴。從處分結果看,現在一般是單位紀檢委行政處罰較多,通常是記過、降級降職、撤職等處分,就是司法部門處理也是作不起訴處理的居多。而且大部分私分資產由于分配范圍廣而且是以單位名義發放的補貼和福利。難予收回。打擊不力往往導致犯罪猖獗。處罰過于寬松。在一定程度上會助長犯罪活動的氣焰。只有嚴厲打擊。才能告誡心存不良者,摒棄“僥幸”心理。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