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萍
摘要:會計誠信是現代市場體系的基礎,文章分析會計誠信面臨的危機及其危害,指出應形成合力,全力營造會計誠信,并就此展開詳細論述。
關鍵詞:會計誠信危機合力
中圖分類號:F23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4-164-02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對于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實現未來經濟發展目標,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會計工作作為反映本單位具體經濟業務和經營狀況的執業部門,會計信息的真實有效在宏觀調控,微觀管理及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直接關系著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和國家宏觀決策是否合理有效。因此,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日益呼喚會計誠信。筆者就會計誠信問題闡述以下三個方面。
一、會計誠信是現代市場體系的基礎
首先,會計誠信,是以人為本,建立現代市場體系的必然要求。“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當代社會。信用不僅僅是企業參與競爭的通行證,更已成為現代市場穩固發展的基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封閉半封閉到改革開放,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深刻轉變,社會主義中國以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嶄新面貌巍然屹立在世界東方。國家聲理贏得了世界贊譽。會計誠信,功不可沒。當今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機遇大于挑戰。公平交易、公平競爭成為人們的渴望,實現“雙贏”成為人們追求的理想目標。建立和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加快建設和完善企業個人誠信系統,建立有效的信用激勵和失業懲戒制度,強化全社會信用意識和誠信行為,營造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呼喚誠信,已經成為逐步形成門類齊全,功能完善,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的必然趨勢和滾滾潮流。會計誠信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最和焦點,會計誠信問題也從來沒有象今天這樣與現代市場體系和人的現實利益聯系的如此密切。因此,按規矩辦事,堅持規范化操作,增強會計誠信力,成為以人為本,建立現代市場體系的必然要求和現實基礎。
其次,會計誡信,是歷代商貿家和中外成功企業家追求和必備品質之一。縱觀歷史,明清之際晉商和徽商無不是以誠信為本而發展壯大,執中國經濟命脈。聞名天下的晉商日升昌票號,就是以誠信始,以誠信匯通天下的。當代世界500強之一的著名企業——海爾集團首席總裁張瑞敏在談到海爾集團成功創業的經驗時。首要的一條就是誠信。他說:“誠信對我的企業乃至企業的成功至關重要”。這既是對海爾集團成功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古今中外企業和商貿界成功經驗的寶貴總結誠信,是古今中外成功企業和商貿業發展的關鍵抉擇。也是其發展壯大。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第三。誠信是會計之本,是會計執業人員的生命線。社會信用體系是現代市場體系的基礎。建立健全全社會信用體系是規范我國市場經濟秩序的治本之策。同樣,誠信在會計行業尤為重要。正如中國現代會計奠基人潘序倫先生指出的那樣,“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
古今中外,誠信歷來被人們普遍遵循的倫理道德規范。在現代社會,理學家把它看作是道德資源,經濟學家把它視為經濟資源。對會計行業而言,會計誠信既是名譽,又是財源,更是一種無形資產。一個企業會計誠信度高,在社會上的公信力強,不僅有助于會計業務的拓展和企業發展,而且更能贏得廣大客戶和社會認可。在市場占有上份額必然就多。否則,誠信一旦缺失,不僅意味著失去了企業走向市場的“通行證”,而且也就失去了企業在市場的占有份額。失去了客戶,失去企業發展壯大的外部環境。
綜上所述,會計誠信既是企業發展的內部條件,又是企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誠實守信,講究信用,提高會計公信力,維護好會計誠信這一“生命線”。
二、會計誠信面臨的危機及其危害
由于我國正處于新舊體制交替和社會轉型時期,市場發育不完善,法制體系不健全,宏觀經濟監督和企業自我約束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加之,一些企業經營者法制觀念淡薄,會計人員綜合素質不高等原因,受利益驅動,會計信息“失真”,會計誠信面臨危機:一是經營者利用自己對經營過程的直接控制優勢,不向所有者或合作者提供信息或不提供全面信息,甚至不提供真實信息,以實現對企業的長期控制。如某些企業為了夸大業績,屬于應由“應收賬款”核算的經濟內容,卻采取其他變通方式處理。使企業的會計信息失真,導致投資者和合作者對其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產生虛假印象,在投資方向上決策失誤。二是一些會計從業人員不能如實準確地反映會計核算和監督的內容,人為地、有意地不按現行財務會計制度核算。編造假會計事項。做假憑證,做假賬,搞“假包裝”,而形成資產負債和盈虧等數據的假會計報表。三是一些企業內部管理松弛。會計控制弱化,監督中存在某些“空擋”,從而給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機,使某些領導人利用職權讓“賬房先生”造假,私設“小金庫”,報銷白條和收據,魚目混珠、假公濟私、挪用公款、公款旅游、公款吃喝、撈取回扣,中飽私囊。助長了腐敗現象滋生及蔓延。現實中一些失真的財務報告,曾經對企業經營者的決策導致失誤,致使企業經營失敗。而且也造成了某些區域經濟發展的無序和混亂,由此引發了不少經濟糾紛,嚴重破壞和干擾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教訓慘痛,觸目驚心,我們應該吸取教訓,引以為鑒。
三、形成合力,全力營造會計誠信
會計信息的真實與有效在宏觀調控,微觀管理及促進經濟發展等方面都發揮著十分重要作用,直接關系到信息使用者的經濟決策和國家宏觀決策的成敗。會計誠信,對于“加快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發展各類生產要素市場”。構建和諧社會至關重要。因此,會計誠信建設作為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關注,需要從許多方面著手。形成合力確保會計誠信在經濟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1、政府引領示范,塑造會計誠信。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發展,我國社會功能發生了變化。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打破了原先的行政一體化格局,形成了市場——政府——社會的三元結構。但是在以政府為核心的多元化公共管理社會共同事務中,政府是行政的主體,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起著調控、主導和引領的作用,它對全社會,包括會計界誠信起著“示范”作用。因此,政府要通過政策的權威性、連續性和執行政策的公平、公正、公開性,特別政府官員的言行一致和誠信的榜樣力量,帶動、引鎮和監督財經管理中的會計誠信,尤其是主管會計的財政部門,更要把營造會計誠信作為本部門構建和諧社會的切八點和著力點。嚴格貫徹執行《會計法》和國家有關會計制度的方針政策及規章制度,在會計從
業資格證書的發放、注冊登記和檢舉制度中嚴格把關。同時,要定期或不定期地時所屬會計執業人員教育培訓和監督檢查,及時糾正財務會計中存在的信息失真等誠信問題。
2、加強隊伍建設,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素質。財會人員是會計工作的具體承擔者。財會人員業務水平和政治素質高低,直接決定著會計信息的質量,是會計誠信建設中的主體。因此,在會計誠信建設中,會計人員要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更應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遵循準則,不做假賬”為信條,將會計職業道德操守。誠實守信,作為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本,加強政治素質和道德修養,精通業務,不折不扣貫徹落實新會計準則和新會計制度要求,適應新形勢,學會應用計算機等現代先進管理技術,不斷提高會計信息質量和時效性,真誠為社會和客戶服務。同時,要不斷強化法制觀念和職業道德。提高拒腐防假能力,在履行職責中遵紀守法,廉潔奉公,不論遇到何種情況,堅持原則,不謀私利,為社會和客戶提高信得過的高質量會計信息資料。
3、進一步完善會計監督制約機制,強化執法力度。為會計誠信保駕護航。會計信息失真,嚴重影響了會計誠信。法制觀念淡薄和監督約束機制不健全有很大關系。目前在一些單位和部門的會計工作中,仍然存在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對發現和檢查出的造假事項“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查處起來,也是“雷聲大、雨點小”,虎頭蛇尾,或者蜻蜓點水,隔靴撓癢,并且以經濟處罰代替行政處罰,很少時發生問題的會計人員和單位領導給予必要的紀律制裁,造成了財務會計造假的放縱和泛濫。為此,一是要建立以強化內部管理為中心的會計管理體系。依法設置會計賬簿,嚴格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等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嚴格按照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設立科目和進行會計核算;二是要加強內部控制。制定財務監察及內部稽核制度。要完善企業內部會計制度,嚴格會計核算的基本程序,健全各種財產物資、財務收支的審批制度,領報制度。為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奠定一個良好的會計基礎和會計誠信的外部環境;三是加大對造假者的懲治力度。要嚴格貫徹執行新的《會計法》。新《會計法》第四十三條明確規定:“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造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會計主管部門財政局。要加強同人事、審計、司法等部門的協作和配合,齊抓共管、形成合力。形成打擊財務會計造假的威懾(攝)力,嚴格以新的《會計法》為準繩,時偽造,變造會計憑證、賬簿、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或者利用虛假的憑證、賬表,進行偷稅、漏稅、損害國家、公眾利益的行為,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同時,要加強對《會計法》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對哪些嚴重違反《會計法》造假,使會計核算失真,會計誠信受損的當事人、責任人,要嚴懲不患,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另外,要建立對會計執業人員誠信度登記備案制度,獎優罰劣,并把會計人員的誠信作為繼續執業的重要一環。從而使會計人員牢固樹立誠信意識,始終如一地保持良好的道德操守。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