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義
摘要:統一法人改革后的縣級農村信用聯社業務經營狀況和管理水平較改制前呈現出明顯的跨躍,但是。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其改革和運行不可能一帆風順。文章就縣級聯社統一法人改革后取得的成效和存在問題進行了實證分析。
關鍵詞:統一法人改革利弊
中圖分類號:F830.6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4-192-02
隨著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化,我國不少地方農村信用社實行了以縣(市)聯社為統一法人的治理結構。初步形成決策、執行、監督“三權”制約的治理架構。統一法人改革后的縣級農村信用聯社卸掉了歷史包袱,煥發出勃勃生機,業務經營狀況和管理水平較改革前呈現出明顯的跨跌。但由于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其改革和運行不可能一蹴而就。筆者就縣級聯社統一法人改革后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問題進行實證分析,以供管理層參考和借鑒。
一、統一法人改革后取得可喜成效
經過統一法人改革,縣(市)農村信用聯社在業務和管理等方面邁出較大步伐,取得突出成效。以山西省忻州市轄區歷史包袱較重的某縣農村信用聯社為例,具體表現為:
1、業務發展規模穩居區域“鰲頭”,資金實力進一步壯大。截至2008年9月底,全縣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余額達到194547萬元,各項貸款余額達到116712萬元,占到轄區金融機構的市場份額分別為39.14%、35.26%,業務規模穩居區域“鰲頭”;與農村信用社統一法人改革前2007年10月底相比,存款市場份額增加1.66個百分點,貸款受從緊貨幣政策的影響市場占有份額減少0.94個百分點,業務發展穩健。資金實力進一步壯大。
2、資本充足率穩步提高。抗風險能力進一步增強。實行縣聯社統一法人核算后。整合了經營資金,提高了貸款限額,有力地支持了優質中小企業的大額貸款需求,社會影響力得到明顯提高,推進了增資擴股工作,資本實力穩步增強。截至2008年9月末。全縣農村信用社的資本全總額達到6429萬元,資本充足率達到4.37%,比改制前提高了1.25個百分點。
3、不良貸款實現“雙降”,經營效益進一步提高。截至2008年9月末,全縣農信社不良貸款奈額為5383萬元。較改制前減少654萬元,降低10.83%;占貸款總量的比重為4.61%,較改制前下降1.29個百分,最。貸款存量的優化加上貸款增量的擴大。尤其是統一法人改革后加強統一核算,集中管理。減少了原先基層法人社的各種攤派和費用,經營成本明顯降低,經營效益進一步提高。9月末實現盈余2674萬元,較改制前增加盈余834萬元。
4、法人治理結構初步建立,“三會”協調運作模式進一步確立。按照統一法人體制和“三會”制度的規范要求?!叭龝眳f調運作的法人治理構架基本形成,“三會”中社員和企業法人的比重得到提高,個人股額度大幅提高,廣泛性和群眾性增加。
5、適應改革發展的內部管理制度及初步建立,經營管理水平進一步提升。統一法人后的縣級聯社,初步建立了一套適應一級法人核算體制的內部管理制度。內部管理逐漸加強??h級聯社對分支機構實行“授權經營,分級核算”的方式,實行以授權委托書或以授權文件的形式下達分支機構經營權限。理順了管理層次,減少了管理環節,有利于聯社管理水平的提高。
二、統一法人改革后尚需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1、股權結構不合理,難以發揮社員代表大會作用。社員代表候選人按職工、非職工自然人和企業法人的持股比例分別提名。由于受持股比例的限制,股權過于分散,股東過于弱小,導致產權模糊、所有者缺位的問題。出現投資人無法負責的狀況。況且,基層信用社的投資主體大部分是農民。農民入股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信用社的信貸支持,缺乏行使股東權力的意識,致使作為投資者代表、最高權力機構的社員代表大會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仍以忻州市某縣農村信用聯社為例,從股東戶數上看,法人、職工、非職工自然人占比分別為0.75%、17.19%和82.06%。其中,法人持有資格股17萬元,投資股21萬元;職工持有資格股48萬元,投資股828萬元;非職工自然人持有資格股3248萬元,投資股934萬元。人數眾多的非職工自然人的股權分散,入股金額?。呵页仲Y格股多、投資股少,股份的穩定性差,與農村信用社利益關聯度不大。導致治理結構的基礎薄弱。
2、領導層來源過于狹窄。民主監督缺乏約束力。一般地,信用聯社的理事長、監事長和主任、副主任全部從信用社系統產生。根據規定,理事長和高級管理人員應具備從事金融工作6年以上或從事相關經濟工作10年以上的從業資格(其中從事金融工作3年以上),人選基本上局限在信用社范圍。信用社領導人員的產生實行核準制,基本上是先由有關部門內定、后進行社員民主選舉的逆程序方式產生。股東民主監督缺乏約束力,領導層經營管理行為難以對所有股東負責,難以維護廣大所有者的根本利益。
3、“三會一層”及“三長”權責不夠細化。其決策權與經營權界定模糊。目前農村信用社機制轉軌處于磨合期,各聯社雖然都建立了“三會”制度,各自權力和義務在章程和議事規則中已經明確,但都比較原則。在具體操作中如何處理好相互關系,確實很難把握。運行中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權限界定不清、權責不夠明確現象。
4、法人自主經營受到行業管理干預,基層經營的積極性受到挫傷。根據改革制度設計目標??h(市)農村信用聯社是獨立的企業法人,對其上級行業管理部門具有資本控制權,而其上級行業管理部門對其具有指導、服務、監督的功能。但由于各方對多級法人體制下治理機制的“自治”本質缺乏統一認識,現行監管規定對行業管理部門的約束制度缺失以及基層社及其社員依法維權意識淡薄等多方面原因,省、市級行業管理部門對縣(市)聯社采取的基本上是一竿子到底的統管模式,不僅管監督,而且還統管縣(市)聯社的干部任免、經營計劃、財務審批和工資審批,經營管理層自主經營和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受到壓抑。
5、收入分配上回歸平均主義傾向。在統一法人制“統一”的過程中,收入分配上平均主義重新抬頭,從信用社職工的角度來看,統一法人制以前不同信用社的經營狀況不同收入差距較大,但在統一法人制完成以后,基層信用社失去了經營自主權。分配上的差異也隨之減小,部分職工的積極性有所下降。
6、信息披露缺乏強制性。在金融監管不到住、農村金融市場缺乏有效競爭的條件下,農村信用社的信息披露很難充分,信息不對稱,導致股東及其利益相關者難以行使知情權和監督權,信用社的法人治理結構難以取得實質性的進展。
7、勞動用工制度改革不夠徹底。實行統一法人改革后的聯社再次與全體員工重新簽訂了勞動合同,有的聯社還將個別部門的管理職
位拿出來進行競聘,但仍然沒有解決“進口不寬、出口不暢”的老問題,引進人才的決定權依然由上級統籌安排,競聘也僅僅是個別聯社的個別職位,尚未形成制度全面鋪開,改革后的薪酬改革制度也僅僅是拉開了聯社管理層與中層干部、與普通員工的差距,同級別員工中按勞、按績分配機制與真正的現代金融企業的要求相距甚遠。
三、幾點建議
1、優化股權結構,發揮資本的約束作用。建立良性的增資擴股機制,按照股權結構多樣化、投資主體多元化原則,逐步調整和優化股權結構,適當提高八股起點金額和最高股金限額,弱化內部人控制,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在條件成熟時,應大膽引進戰略投資者,以規范控制權和改善法人治理結構。同時。要加強對社員的培訓與指導,提高社員代表、理事和監事的參政、議政能力,增強其組織程度和活動頻率,拓寬出資人維護自身權利的渠道。
2、改革高管人員聘用制度。實行一級法人后,要按現代企業制度,在所有權、經營權、監督權分離的前提下,對經理人員的聘用由代表大會或理事會按市場原則選聘,擴大選擇范圍,進行橫向的、縱向的人才交流,實行優勝劣汰、競爭上崗。真正選拔出水平高、能力強、職業道德優的能代表社員利益的高管人員。
3、明確職責定位,處理好理事長、主任、監事長三者之間的關系。理事長應在發展目標、經營方向、市場定位、機制塑造上多花心血;主任應按照股東代表大會和理事會確定的目標、方向,聯系實際創造性地做好組織實施工作,將總體規劃分解成看得見的步驟,將遠景目標細化成摸得著的計劃。監事長要對理事會的決策、經營層的執行實施監督,使“三長”之間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分工協作、相互制約的關系,做到既不越位,也不錯位,更不缺位。
4、完善縣(市)聯社法人治理機制。確保縣(市)聯社自主經營。進一步明確省、市、縣三級法人社各自的職責定位,正確處理行業管理與基層聯社經營管理之間的關系,通過法律規章規范行業管理部門的服務、指導和協調等職能,使其工作重點逐步向提供政策指導、智力支持、行業維權、業務培訓、風險控制、合規審計和監督的方向轉變。建議要及時出臺《合作金融法》,為縣(市)聯社自主經營提供法制保障。
5、建立有效的激勵約束機制。一是推進人事制度改革,廣泛吸納賢才,打造一支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人才隊伍,在中層干部選拔任用上,實行競聘、試聘制。明確考核、考察程序,實行公示制,引入責任追究制度,嚴把“入口”;同時試行末住淘汰制,疏通“出口”。將職工“身份管理”轉變為“崗位管理”,打破正式工與臨時工的身份界線。二是推進績效考核改革,建立起以經營目標為核心的績效考核機制,將經營目標的完成與個人收入直接掛鉤。充分調動干部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6、切實落賣信息披露制度。按照有關文件要求,定期披露財務信息、風險管理、法人治理結構、重大事項等信息,特別是資本充足率、資產質量、風險準備金狀況、盈虧狀況、財務費用支出等關鍵性指標,強化外部約束機制。
責編: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