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向陽
摘要: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民是一種福音,時農村是重大變革,對農業是發展機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目標任務。要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核心,依靠廣大農民群眾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去實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極為重要。
關鍵詞:新農村黨組織基層
中圖分類號:F32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4-197-02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宏偉目標。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對農民是一種福音,對農村是重大變革,對農業是發展機遇,“生產發展、生活富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任務,要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領導核心的廣大農民群眾通過自己的艱苦奮斗去實現。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抓住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就抓住了關鍵。
一、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紙建設的必要性
1、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充分發揮其地位和作用的客觀要求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我們黨的各項工作都要通過基層組織來落實。“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整體水平如何。直接影響到黨的執政根基。影響到黨的工作大局。作為基層組織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村基層黨組織的作用更為突出。因為,我國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業,數量最多的農民和歷史最悠久的的農村。農業豐則基層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要把黨在農村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落實到實際工作中去,變成廣大黨員和群眾的自覺行動,最終要靠農村基層黨組織來貫徹,要靠廣大黨員和黨員干部帶頭去執行,因此說,農村基層黨組織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正如胡錦濤同志強調:“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一靠政策:靠科技,三靠投入,而所有這一切,歸根結底,要靠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團結和帶領廣大農民群眾去落實。都離不開基層組織的有效工作。多年的實踐證明,農村工作千頭萬緒,抓好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根本,是關鍵,是必須做好的基礎工作。”
2、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是在新農村建設中應對新情況解決新問題的現實需要。近年來,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支農惠農的重大政策切實加強“三農”工作,農業和農村發展出現了積極變化。但我們也必須看到。隨著農業、農村的發展,農村基層黨組織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這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如果不得到很好的解決,勢必會影響到新農村建設的進程。(1)黨組織自身建設存在問題。一是黨支部戰斗堡壘作用“軟化”。一些村黨組織松散。缺少凝聚力和向心力,存在“無人管事”、“無章理事”、“無錢辦事”的情況,黨組織形同虛設,處于癱瘓狀態。二是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弱化”。在黨員隊伍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信念宗旨“蛻化”、組織觀念“淡化”、致富能力“弱化”、經濟狀況“貧化”的問題。如群眾所言:有些黨員是政策理論水平不如“上訪戶”,經濟發展不如從事種養加工的專業戶,技術技能不如科技示范戶,信息把握不如流動戶。三是組織教育管理工作“散化”。一些基層黨組織感到“老辦法”不管用、“新辦法”不會用、“軟辦法”不頂用、“硬辦法”不敢用,很難找到黨員教育管理的有效辦法。放松了對黨員的教育管理監督,組織生活不正常。(2)市場經濟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隨著農村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變,生產、經營都發生了變化。農村勞動力在產業閻轉移和地區間流動越來越頻繁,離土離鄉、經商務工的農民包括農民黨員越來越多。原有的黨組織設置形式、工作方法等都已不適應這些。另外,隨著我國農業生產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特變。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普遍使用現代生產工具、全過程實現現代管理,推進農業生產經營方式轉變。對農民的科技培訓和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有了新要求,對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服務功能提出了新要求。再有就是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使國家、集體和農民的分配關系發生了重大調整。這就要求農村基層黨組織織轉變工作職能,學會用經濟、政策開展工作,服務群眾。(3)黨員和黨員干部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認識不全面,從現實情況看,中央提出的建設新農村不是幾句空洞口號,而是飽含著具體實在的內容。“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要建設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要建設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要建設生態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設政治文明。無論是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建設,還是生態文明、政治文明建設,都需要有組織有領導地進行,不可能是農民群眾的自發行為。而直接組織領導的責任。必然是由“一線堡壘”和一線黨員來承擔。但是有的農村黨員甚至有一些黨員干部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認識不全面,有的認為,建設新農村是政府行為,與自己關系不大。有的認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新村建設,蓋幾棟新房,修幾條油漆路,種點花草。還有的對此信心不足。認為是搞花架子,一陣風。這些消極錯誤的認識如果不得到度時的糾正,勢必會影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1、適應“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要求。圍繞發展經濟、富裕農民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經濟建設是中心,農民增收是核心,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沒有農村生產力的發展,就沒有新農村建設。推進新農村建設,必須始終把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增加集體和農民收。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和質量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村基層黨組織必須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在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上下功夫。首先,以“求實創新”為理念,調整黨組織設置方式。按照有利于加強黨的領導,有利于加強黨員教育管理,有利于推進農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的原則,積極推進村黨組織設置的改革,按產業分類設置專業黨支部。把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建在黨群共同致富組織中,建在各類協會里;把黨支部的組織領導、政策引導、發動群眾等方面的優勢與農村經濟組織的技術、信息、市場、資金優勢結合起來,解決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或辦了不劃算的事情,化解小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使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同推進農民走向市場,共同致富緊密結合起來。其次,以“雙帶雙強”為標準,建設群眾信任的好班子。一是明確標準。選好人用好人。市場經濟是能人經濟,市場經濟下的農村工作,必須是“強者”當政。要讓“政治素質強,發展經濟能力強”的農村優秀黨員干部進入黨政各級班子,尤其要選準配好各級黨組織的一把手,擔負起帶頭致富和帶領群眾致富的重任。二是超前選拔,重視培養。為了解決農村
黨員干部老齡化、后備隊伍嚴重不足的問題,要做到超前培養,從源頭抓起,建立一支數量充足、質量過硬的后備隊伍。三是嚴格考核,搞好評議。在帶領致富活動中,致富素質是關鍵,政治素質是根本。為了從根本上預防和消除農村一些“能人”黨員干部致富能力較強,但對自己政治素質要求不高的現象,各級黨組織要在突出業績認定的同時,加大對“能人”黨員干部黨性教育,突出強化其綜合素質的測評考核工作,組織群眾和普通黨員監督農村黨員干部的行為,通過測評和評議,評出黨員干部的能力、作風、狀態。評出廣大群眾的滿意度。四是加強管理,獎懲分明。建立激勵機制、實行目標管理、樹立典型和榜樣,喚起黨員同志動力,使黨員在實現組織目標的同時實現自身需要。從而保持他們的創造性和工作熱情。
2、適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要求,圍繞以人為本、全面發展抓好農村黨員隊伍建設。嚴重不足的問題,要做到超前培養,從源頭抓起,建立一支數量充足,質量過硬的后備隊伍。風文明、村容整潔,是農村良好社會風貌的具體表現、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其實質就是要提高廣大農民的思想文化科技素質,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這項工作中重點要做的是加強黨員教育管理,充分發揮黨的先鋒模范作用,彰顯新時期黨員的新形象,促進,風文明、村容整潔。第一,建立農村黨員先進性評價鑒定機制。共產黨員的先進性是具體的、歷史的。不同時代、不同時期、不同行業有著具體的不同的內涵和評價標準。結合新農村的具體要求來量化、細化、具體化黨員先進性的目標和要求,制定出適合本地實際的先進性標準,使黨員“干有目標、學有榜樣”。同時建立黨員先進性的評價鑒定機制,使黨員先進性評價鑒定工作更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第二,建立農村黨員學習教育機制。建立一種行之有效的、持之以恒的黨員教育機制,是保持黨員先進性的客觀要求,也是建立學習型政黨和學習型社會的時代需要。黨員教育機制的建構要突出時代性。具有針對性,增強吸引力,體現動態性。第三,建立農村黨員管理監督機制。嚴格的管理和監督是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重要環節。失去管理監督的黨員容易放松對自己的要求,有逐步喪失共產黨員先進性的可能。必須注重建立有效的管理監督、吐故納新、自我純潔的機制。要實現黨員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農村各級黨組織要下力量做好“五清”工作:即黨員分布清、流向清、思想狀況清、生活情況清、聯絡方式清。使黨員無論走到哪里。都能得到黨組織的教育、管理、監督。
3、適應“管理民主”的要求,圍繞激發活力、促進和諧抓好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農民是農村改革、發展和建設的主體。推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是激發和調動廣大農民群眾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創造性、凝聚發展力量的重要途徑。關于村民自治。要動員和組織廣大黨員和農民群眾有序參與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把力量凝聚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來;關于黨內民主,農村基層黨組織要充分發揚黨內民主,進一步疏通和拓寬民主渠道,積極推行農村基層黨務公開,保障黨員能夠切實行使民主權利。健全完善黨組織領導班子的決策機制,推進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關于兩委關系,村“兩委”關系協調,村黨支部的核心作用難發揮,是當前村民自治中的一道難題。一是從組織領導體制上理順“兩委”關系。二是從思想認識上理順“兩委”關系。三是從制度上理順“兩委”關系;關于工作方法,要改進群眾工作的方式方法,善于通過啟發教育、民主協商、示范引導等方法推進農村工作的開展,自覺運用法律、政策等手段解決農村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要切實關心愛護農村基層干部,探索建立激勵保障機制,激發他們干事創業的熱情,為他們發揮作用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和社會氛圍。
責編:芝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