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莉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外貿順差持續擴大,巨額外匯儲備在增強民族自信心的同時也使我國經濟貿易的發展呈現出重商主義的種種局限性。這些局限性正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我國整體經濟的健康發展。如何規避這些阻礙,促進經濟健康平穩發展,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重商主義經濟貿易反思
中圖分類號:F74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09)04-055-02
重商主義產生于西歐封建制度解體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萌芽時期,16-18世紀以英國為中心的西歐各國大多采用該政策,把對外貿易順差所帶來的金銀數量作為一個國家實力的代表,因而積極促進出口以獲得國際貿易的順差,增加國家的財富。重商主義的政策取向。實際上就是經濟的民族主義,或者說是民族主義的國家經濟方針。旨在實現國富民強,使國家經濟走向振興。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外貿順差持續擴大和大規模外資引進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在歡欣于高速增長的GDP和不斷增加的外匯儲備時,我們不能忽視了一些帶有濃厚的重商主義色彩的政策方針給中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帶來的羈絆。
一、經濟貿易的現狀分析
1、外匯儲備的貶值風險和貿易不平衡對經濟財富的影響。中國的對外貿易現狀是貿易順差持續擴大。外匯儲備增長的勢頭不減。在防止針對貨幣的投機性攻擊方面,一定規模的外匯儲備是越要的,但保有超出需要以外的外匯儲備卻會產生一些弊端。
首先,將外匯儲備運用于購買美國債券的收益遠低于國內投資,資金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在當前經濟危機下,美元正在高速貶值,中國通過輸出勞務和商品辛苦積累的財富不斷流失。
其次,外匯儲備的增加帶來貨幣供給量的增加,助長了不動產市場上的泡沫。房價的居高不下,股市的持續動蕩,不利于經濟的穩定發展。
第三,貿易順差規模的擴大成為貿易摩擦加劇的原因。近年來,強勁的出口已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主要因素,隨著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的份額不斷提高以及與主要工業國貿易不平衡狀況的迅速加劇,中國與其貿易伙伴的摩擦也在不斷升級。
2、產業結構不舍理,資源流失,環境破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直實行傳統的外向型重商主義發展模式,這種不計成本的創匯戰略有著巨大的隱患。
首先是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在對外貿易中,中國憑借廉價的勞動力,積極引進外國直接投資,加速工業發展。近年來的模塊化等生產技術的革新使企業間和國際間的分工發生了很大變化。中國被列入國際分工網絡格局,但能夠參與國際分工的部分僅限于附加價值最低的部分。當前世界格局和形勢使得獲得廉價勞動力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困難,對中國而言,以本國的勞動力與發達國家技術交換將越來越處于不利的境地。
傳統的外向型重商主義貿易發展模式還導致國內寶貴的資源廉價地輸出國外。在貿易交換過程中,中國是以損失自然資本為代價獲得大量經濟資本的,給生態環境帶來了難以恢復的破壞。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阻礙可持續發展的同時也給人們的健康埋下了隱患,近年來一些新疾病的出現不能說與環境的污染沒有關系。治理環境污染的成本是巨大的,每年一兩千億元治理費用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經濟發展所創造的成果。
3、國內需求不足。國內市場發展不足。“重商主義在中國的病癥很多,幾乎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部分:出口是好事,進口是壞事;讓外國人來中國做生意、開銀行。就是犧牲國家利益;在世界貿易組織的各項談判中,對進口施加任何限制都是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人民幣只能允許在國內流通,否則就容易導致另一個金融危機;讓外國人來中國投資是對外國人的一種恩惠;他們賺錢就等于中國虧錢。”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中國的國內外市場發展不平衡。一方面,國內市場的發展不足使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應不能很好發揮,中國外向型經濟難以改變,影響經濟增長的穩定和健康;另一方面,國內市場的發展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質量的改善。
4、貿易摩擦加劇,貿易環境惡化。強勁的出口推動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在中國加入WTO后,這一趨勢更為明顯。隨著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上占有份額不斷提高,以及與主要工業國家之間貿易不平衡狀況的加劇,貿易摩擦的陰影悄然逼近,形勢日益嚴峻。中國是造今被發動反傾銷最多的國家,已經付諸實施的案件數量也很高。列為對象的商品從大蒜和蘋果等農產品到鋼管和電視機等電氣產品,范圍很廣。
從短期看,中國可以通過雙邊談判或者WTO使貿易摩擦暫時得到解決,但是從長遠看,這樣做是遠遠不夠的。平衡進出口,實現本國經濟增長方式向內需主導型轉變是必須而有益的。
“近幾年來。國際社會,特別是那些已經完成工業化的發達國家,指責中國‘重商主義、‘人民幣嚴重低估的聲音不絕于耳。隨聲附和的中國人也不少。”拋開別人的指責和質問,為了我們自己更好的發展,也要改變這種貿易格局,平衡好進出口的關系。
二、經濟貿易發展的調整建議
1、重視進口,平衡貿易進出口,利用國外資源發展國內經濟。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國試圖依靠出口來拉動經濟將越來越難,中國必須通過時內發展、拉動內需來推動經濟發展。國民儲蓄應該投入收益率更高的國內人力和物質資本。可喜的是,我們看到中央采取了從2004年退步實行至2006年全部取消農業稅,并每年給予農民一些補償。在農村實行醫保定點等有力措施,重點解決“三農”問題。已初見成效。
借助外部資源發展內部時中國未來的發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美國的次貸危機及其引發的全球經濟危機嚴重地“傷害”了我國經濟從出口中得到的好處,我國在以后的貿易中應該擴大進口,使外匯儲備發揮應有的價值。
追求平衡發展還應該修改包含賦予外資企業在稅收方面的優惠政策在內的“超國民待遇”,給予國內企業在平等條件下競爭的權利。這不僅符合世界貿易組織的內外無差別原則。而且可以鼓勵國內企業的發展,增強他們的競爭力。
西方學界有一種觀點值得注意:全球貿易將財富從窮國向富國的不平等貿易轉移是不可持續的,目前,這種財富轉移正在出現危機,近兩年全球貿易萎縮將導致世界性的經濟增長放緩。近年來的出口下滑不僅是一種經濟周期現象,也可能是多年不平衡和不平等貿易的結果。只有那些出口成為國內發展的補充而不是破壞的國家,才可以不受天環境的影響。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應該注意不要將財富轉移出本地區,應該適時收斂歷時已久的“創匯”戰略,停止追求掠奪性的競爭優勢。轉而向平衡貿易發展。
2、提高環境成本,政變出口模式。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國目前還是靠資源來換取技術和服務產品的出口模式。這種貿易出口中,初級產品與工業產品之間存在著價格的剪刀
差,初級產品國家要以更多的勞動和資源換回所需的產品。如果發展中國家不能及時改變這種貿易結構狀況,長此下去就會導致資源枯竭。這種資源型的出口已經使非洲一些國家陷入難以為繼的境地,我國應避免類似情況重演。
近些年來的環境變化讓我們認識到提高中國的環境成本才能限制盲目出口,保持經濟健康發展。國家可制定一系列的法律保護措施,如對某些產品不實行出口退稅,通過征稅來增加這一類產品的環境成本,降低其產品的出口競爭力。同時,我國還應該認真檢查一些出口行業的真實成本,把漏掉的環境成本找回來。通過比較優勢來淘汰中國那些不具競爭力的產品,剔除那些賠本的出口產品,最后達到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
要合理調整貿易結構,加大國內人力資本等的投資,提高出口產品的科技含量,通過建立研發體制,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或者對外資擁有的技術加以吸收,使之轉變成自己的技術。同時,有必要考慮構筑一套讓外國企業與國內企業能夠公平競爭的法律制度。使國內企業無需僅僅從事組裝加工,而能夠擴展其事業。提高我們的勞動收益。
堅持科學發展觀。保護環境,追求綠色GDP的增長,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生態環境好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擴大內需,升級消費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沒有國內需求的啟動,中國就難以改變歷時已久的外向型經濟。”“內需規模的擴大和消費結構的升級,一方面能夠帶動企業進行研發和技術革新以調整產品結構;另一方面使得企業通過大規模生產降低成本成為可能。從而在出口市場上形成競爭力。同時,內需規模的擴大和消費結構的升級還能夠擴大進口。有利于貿易平衡。”
內需是拉動國內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擴大國內需求。改變外向型經濟模式,增加國內居民的消費,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由于養老金和失業保險制度不完善造成的人們對未來生活的不安等,才能真正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以及人們的幸福指數。加大國內需求的途徑有:增加國債項目、增大投資,提高低收入人口的消費能力,減稅,增大貨幣供給等等。通過這些措施,迅速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使國內消費適當提高幾個百分點。同時,中國的國債投資內容可以適當向人力資源方面轉移,加大公共教育的投入力度,提高中國發展的“軟力量”。要努力解決地區發展不平衡問題和不良債權問題所引發的銀行惜貸等問題。近年來,我國內需市場已經逐漸啟動,消費結構也在改善,對貿易結構的影響日益明顯。我國應該在開發內需市場和調整消費結構方面推出切實措施,釋放消費潛力,為貿易結構的調整提供更為強勁的持續性的支持。
另外,要注意在擴大內需的同時努力避免奢侈需求,運用正確的需求導向拉動國內經濟的發展,改變出口主導型的增長模式,贏得我國經濟的長久、持續、健康發展。
4、提高人民幣匯率,引進資源,消除貿易摩擦。近年來,人民幣持續升值。強勢人民幣和人民幣升值的實質是更多地利用國際資源,為中國人民謀福利。本幣升值可以給國家引進更多的資源,加大國內的建設。人民幣升值的優勢在于存在著大批廉價的勞動力成本、廣大的國內市場以及較高的國民儲蓄率。奉行節儉文化和借鑒了他國經驗的中國,在人民幣幣值適當升值后。基本上不會影響外資的進入和出口的競爭力;相反,人民幣的適當升值可以使中國獲得更多的國際資源,或者說可以將更多的資源留在國內發展。只要中國將人民幣升值后獲得的好處返回國際市場,增加對外部市場他國產品的需求,這樣就會既拉動了他國經濟,也給本國謀福利。人民幣適當升值再加上中國內需拉動對于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是雙贏的。中國既發展了經濟貿易,又緩解了國際貿易摩擦,改善了貿易環境,為我國的長久、持續、健康發展打好了基礎。
三、總結
通過分析重商主義對我國對外經濟戰略產生的影響我們可以知道,在這種思想影響下我們實現了經濟的快速增長,對外貿易發展的速度更是驚人。但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高額的外匯儲備帶來的貶值風險。貿易不平衡導致經濟發展不穩定和財富大量流失。外向型重商主義的貿易發展模式導致我國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流失,環境破壞嚴重。一味加大出口創匯,導致了國內需求不足,人民生活質量沒有得到更好的改善,國內市場的發展不足難以改變歷時彌久的外向型經濟。持久的貿易順差導致貿易摩檫加劇,貿易環境惡化,不利于對外貿易的持久健康發展。
鑒于此,有必要根據我們面臨的對外經濟環境調整經濟戰略思想,以更好的服務、服從我國的經濟發展。我們要改變觀念,重視進口,平衡貿易進出口關系,學會利用國外資源發展國內經濟。重視經濟發展中的環境成本,保護環境,珍惜資源,改善出口結構,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在保持出口優勢的同時擴大內需,升級消費結構,努力實現由出口主導型的增長方式向內需主導型增長方式的轉變。避步提高業已低估的人民幣匯率,實現資產升值,引進資源,加大國內建設,消除貿易摩擦。筆者相信。在正確的方針政策引導下,逐步擺脫重商主義對中國經濟發展的羈絆,不久的將來,我們將走出一條適合自己的富民強國之路。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