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平 顧志剛
摘要:實施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作為培養計算機行業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在實施工學結合的過程中,應根據高職教育的特色和計算機行業的特點,采用切實可行的工學交替模式,選擇形式多樣的學生工作方式,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使工學結合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關鍵詞:高職;工學結合;策略;工學交替模式;工作方式;科學管理
作者簡介:吳建平(1957-),女,湖北宜昌人,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教學;顧志剛(1953-),男,浙江寧波人,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4-0016-02
一、引言
工學結合是一種將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教育模式。這種教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學生在校期間,除了學習以外,還從事與職業人一樣的有報酬的工作;學生參與工作是學校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學校對學生的工作過程要進行科學的管理和考核,并給予相應學分。實施這一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同時可增強學校教育對社會需求的適應能力。
工學結合教育模式在國內外都有不少成功的經驗。實踐證明,不同層次的學校以及不同類型的專業,在具體實施這種教育模式時,可根據相應的人才培養規格及行業特點,采取適當的策略,以確保預期教學目標的實現。本文主要根據筆者近年來的工作實踐,對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工學結合實施中的有關問題進行探討。
二、采用切實可行的工學交替模式
我國實施工學結合的高職院校,所采用的工學交替模式主要有“一年多學期”模式、“2+1”模式等。其中“一年多學期”模式是將每一學年分為三到四個學期,一般有兩個學期學生在校內學習理論,稱為“理論學期”;另外一到兩個學期學生到校外企業頂崗工作,稱為“工作學期”。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學生在校的三年時間里,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多次交替進行。
所謂“2+1”模式是將學生在校的三年時間分為“2”和“1”兩個階段,前兩年學生在校內完成公共課、職業基礎課、職業技術課的學習,及相關的校內實訓教學;第三年學生參與社會工作實踐,以頂崗工作為主,并結合崗位工作實際完成畢業綜合實踐報告。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特點是將學生的工作時間集中安排在第三年進行,理論學習和工作實踐在三年里只交替一次。
高職計算機類專業主要培養計算機行業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由于計算機行業屬于科技密集型行業,多數崗位工作都需要有較扎實的理論知識及較熟練的操作技能方能勝任。若采用“一年多學期”模式,那么在前兩年的“工作學期”,必然會出現因學生的知識和能力有限,找不到合適工作崗位的情況;從而影響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實施。而采用“2+1”模式,學生則可通過兩年的校內學習,較為熟練地掌握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為第三年參與社會工作實踐打下良好基礎。
以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為例,學生前兩年在校內主要完成公共課及計算機網絡基礎、網絡編程、網絡操作系統、網絡管理與維護等理論課程的學習;以及局域網組建實訓、網站建設綜合實訓、網絡管理綜合實訓等實訓環節。這時學生已具備從事網絡建設、管理及維護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即可在第三年較為順利地找到有報酬的專業工作。
顯然,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實施工學結合,適宜采用“2+1”模式。
三、選擇形式多樣的學生工作方式
高職院校在實施工學結合的過程中,所存在的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問題就是:為學生安排專業對口且能獲取報酬的工作比較困難。實踐證明,各個專業可根據社會、學校、學生的具體情況,選擇形式多樣的學生工作方式,以確保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的順利實施。高職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工作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校外頂崗實習的工作方式
目前計算機的應用已經十分普及,幾乎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各個行業都有與計算機相關的工作崗位。作為高職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既可從事計算機辦公應用、機房管理、計算機安裝調試與維修、圖形圖像設計制作、網站設計、網絡管理與維護等專業性較強的工作,也可從事計算機等IT產品銷售及技術支持、文秘等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因此,校外頂崗實習的工作機會多、范圍廣,工作報酬問題也較容易得到解決,是高職計算機類專業安排學生工作的主要方式。
具體運作時,一般可由學校與有關企事業單位、科研機構等進行聯系和協商,根據對方的需要來安排學生的工作。也可由學生自己或依靠家庭及其社會關系聯系合適的工作。
這種工作方式的主要優點是,學生通過社會工作實踐能提前接觸社會,了解企業對專業人才的要求,從而在工作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和操作技能,以提高其在就業應聘時的成功率。
筆者近年來指導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和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的多名學生,在第三學年到有關計算機企業進行頂崗實習,每個學生每月能獲得1200元至1500元的報酬;且多數學生在畢業時都被所實習的企業錄用。部分學生也在其他企事業單位順利找到了工作。
(二)校內頂崗實習的工作方式
開設計算機類專業的高職院校,必然都配置有一定規模的計算機房,擁有相當數量的計算機設備,以滿足計算機類專業及其他專業相關課程的教學需要。此外,校內還配備有教職工辦公用計算機,建有校園網等。為確保計算機房、計算機設備及校園網能正常發揮作用,需要一定的工作人員對其進行日常維護和管理。如果考慮將這些工作中的部分任務交由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來承擔,即可為工學結合的實施提供一定的工作崗位。筆者所在的浙江東方職業技術學院,在安排學生校內頂崗實習方面,就做了大量工作。在我們的網絡中心、圖書館等部門,都安排了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頂崗實習。這種工作方式的主要優點是,學生的工作崗位和報酬較穩定;同時也便于教師對學生的工作過程進行管理和指導,有利于工學結合教學質量的提高。
(三)學生自主創業的工作方式
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是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培養創新創業型人才的有效途徑。國家及各級地方政府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內容涉及融資、開業、稅收、創業培訓、創業指導等諸多方面。例如,在《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中辦發[2005]18號)中規定,對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除國家限制的行業外,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登記注冊之日起3年內免交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等。以鼓勵和促進大學生創業,
計算機行業適合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創業的領域較為廣闊,如網站設計、圖形圖像設計制作、計算機安裝調試與維修、計算機等IT產品的銷售等。從事這些業務所需的設備較簡單,對工作空間和工作人數方面的要求不高,創業所需的初期投入也不大;且業務的市場需求較大,較容易獲得成功。創業所需資金可通過自籌、親友贊助或從銀行貸款等方式籌集。學生在創業期間仍然需要和學校保持聯系,并在專業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相關的課題。
這種工作方式的優點是,學生在邊創業、邊工作的過程中,不僅提高了自己的專業技能,而且培養了自己開拓市場、管理企業的能力。
筆者指導過的幾名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學生,在第三學年依靠家庭及親友的資助,共同創辦了一家專門從事網站設計、平面設計及計算機維修等業務的公司,以創業的方式參與社會工作實踐。經過一年的努力,這幾名學生在創業獲得成功的同時,也順利完成了自己的學業。畢業后,他們繼續經營這家公司,事業發展得較為順利,目前公司的規模及業務范圍都有所擴大。
三、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機制
工學結合實施過程中的管理,關鍵是對學生在工作期間的管理。由于學生參與工作實踐是專業培養計劃的一部分,因此在宏觀上可采取學分制管理,以確保學生參與工作的時間和效果能達到預期要求。高職計算機類專業采用“2+1”模式,如按學生每工作1周為1學分計算,則第三學年學生應獲得的總學分為36至40學分。
對于學生工作過程的管理,則可由學校和學生頂崗工作的企業共同承擔。學校根據每個專業頂崗工作學生的人數委派指導教師,同時聘請企業的技術人員或管理人員共同對學生工作過程進行管理和指導。對學生在工學結合期間的成績考核可采用評分制,根據學生的表現和效果來進行。具體由企業評價、指導教師評價和學生的成果資料三部分組成。通常企業評價占30℅,指導教師評價占30℅,成果資料占40℅。
筆者近年來指導高職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實踐表明,科學合理管理機制的建立,對確保工學結合的實施效果,起到了積極作用。無論是學生在工作期間的出勤率,還是工作和學習態度,以及成果資料的完成情況等,都較為理想。畢業生的就業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總之,推行工學結合是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舉措,而如何根據不同學校及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采取有效的實施策略,以確保工學結合能達到預期效果,仍將是高職教育工作者需要不斷探索的課題。
參考文獻:
[1]陳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論及其在中國的實踐——學習與工作相結合教育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6.
[2]張書禮,朱定學等.創新培養模式推進工學結合——荊州職業技術學院加強學生職業崗位技能鍛煉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2).
[3]吳建平,顧志剛.高職“2+1”教學模式剖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6(7).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Z].中辦發[2005]18號.
責任編輯:葛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