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目前我國大學生職業指導狀況的經驗與不足,提出構建政府、高校、社會力量三位一體、相互配合的職業指導服務新體系;對提高我國大學生職業指導體系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構建;大學生;職業指導;體系
作者簡介:左海云(1972-),女,河北石家莊市人,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18(2009)14-0061-02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迅猛發展,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也日益凸現出來。大學生就業指導引起了各方的關注。上到教育部,下到各高校內部都成立了專門的就業指導機構,開設了職業指導方面的課程,大學生職業指導服務得到了快速發展與提高。但是,應該看到,我們的職業指導體系還不完善,實效性還比較低,就業率低也越來越成為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顯性因素。因此,構建科學、實效、立體化的大學生職業指導服務體系,提高職業指導的實效性,成了當務之急!
一、政府是職業指導體系的宏觀調控者
在市場經濟不斷走向成熟的今天,,政府職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加強立法;二是提供信息;三是做好協調和引導工作。
政府通過立法,可以將大學生職業指導和服務納入法制化軌道。政府應在勞動雇用、勞動保證、職業指導等方面建立完整的法律體系。讓就業服務和職業指導成為法定的義務。同時,還應加快勞動人事制度、戶籍制度和社會保險制度改革,建立更加開放的就業市場,以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和保障人才的公平競爭。另外要抓緊研究制定《婦女就業法》和《公平就業機會法》等法律法規,盡快制定并實施已經出臺草案的《就業促進法》。
政府在全面掌握人才需求的信息方面具有優勢。因此,政府要加強對人才市場需求狀況的調查和預測,主動為高校和大學生提供相關的市場信息,及時指導高校調整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進行教育和教學改革。在提供就業信息方面,建立全國畢業生就業信息網絡,包括畢業生信息、用人單位的需求信息、就業咨詢服務和職業交流會等。建立畢業生就業狀況的統計、監測、預警系統,對經濟走勢、就業態勢做出科學的分析和預測,并以上網和編制出版物的形式公布于社會。
此外,政府還需要發揮它的協調和引導功能。在協調方面,一是政府應健全市場機制,建立統一、開放、高效、規范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實現畢業生就業市場、人才市場、勞動力市場的相互貫通,為大學生在全國就業消除市場障礙,提供便捷通道;健全合作機制,鼓勵和支持各地區開展多種形式的區域經濟協作和技術、人才合作,形成以東帶西、東中西共同發展的格局;健全互助機制,鼓勵發達地區采取對口支援等方式幫扶落后地方發展經濟,擴大就業;健全扶持機制,按照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經濟、科技、教育、文化、就業和社會保障的支持力度。二是要協調高校、社區和用人單位之間的關系,構筑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機制,鼓勵更多的用人單位支持大學生的專業實踐活動,通過體驗式教育,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在引導方面,政府要通過制定相關的政策鼓勵大學生自主創業,比如將創業教育的內容引入高校的課程計劃,引導教育部門成立專門的委員會來研究大學生自主創業問題,對創業者給予一定的經濟支持等等。政府還可以采取財稅政策,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發展高科技產業,增加就業崗位,促進大學生就業。
二、高校發揮著主力軍的作用
1.健全機構。目前各高校內部都設有專門的就業指導中心,但是由于投入不同,各就業指導中心功能的發揮情況不盡相同。大多數就業指導中心的職能主要集中在就業政策的解釋、就業信息的發布、組織校園招聘會、開設就業指導課等方面。但是這些解決的都是面上的問題,對于每一個千差萬別的大學生來講,他們更需要更加深入的詳細的個性化的指導服務。目前各高校的就業指導中心都還沒能去關注這些問題,有的開始關注了,卻沒有能力去解決。其實,對于一所規模較大的高校來講,幾千、幾萬人的職業指導壓在幾個人組成的就業指導中心,確實難以有實效。
要改變這種局面,就要加大投入,健全機構,發動院(系)力量,形成校—院(系)兩級相結合的職業指導體系。對學校的就業指導中心,一方面應當繼續加強信息樞紐的功能:包括就業信息網站建設、組織校園供需見面會、組織用人單位的專場招聘會等,起到溝通學生和用人單位的橋梁作用;另一方面應當主要承擔起團體指導的責任:包括設置合理的職業指導課程體系、通過聘請或者培訓等方式組建職業指導專家隊伍、就業政策的講授、求職技巧等系列講座的開展等等。對學院(系)一級的職業指導,則主要應當承擔起個體指導的功能,包括開展職業傾向測評、廣泛開發利用各種資源建立大學生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和專業見習的機會、幫助進行個體職業生涯的設計、應聘面試的指導、結合本學院(系)的各專業聘請有關人士開展行業發展情況的講座等等。
2.提高專業人員素質。我國高校目前的職業指導從業人員專業化水平很低。主要原因有:一是來源雜。目前我國還沒有設立職業指導專業,該行業的從業者以行政人員和政工干部居多,而且多是“半路出家”;二是學歷低。碩士及以上學歷的非常少,而在英國,大學里的職業指導人員大多具有心理學等專業的博士學位;三是事務多。特別是高校擴招后,人手緊缺導致職業指導人員經常超負荷工作,鮮有時間進行理論探究;四是培訓少。國家雖已推行職業資格認證,但發證不夠嚴格,后續培訓幾乎沒有。
從業人員專業化水平低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職業指導的實效性比較低。雖然各學校都按照教育部的要求開設了職業指導課程,但是由于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不足,理論宣講多于解決問題,因此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雖然各校都設有就業指導中心,但由于缺乏專業咨詢人員,難以開展個性化咨詢,不能滿足學生的個體需要。有的學校引進了一些專業的職業測評軟件,這對加強職業指導工作的專業化推進了一大步,然而由于缺少專業測評人員,不能對測評結果做出科學的解釋,測評的實效性就大大降低了。
3.設計科學的職業指導課程體系。目前,各高校大都開設了職業指導課。無論是選修還是必修,在普及職業指導觀念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要想通過課程讓大學生們嘗到實效,還需要加快課程研究和開發的步伐。對于我國的大學生來講,他們對職業的理解與規劃已經落后了。發達國家在小學就已經開設了有關職業的課程,到大學階段,職業方向已經明朗。而我們在大學階段對職業的理解才剛剛開始,甚至對工作世界一無所知。因此,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的工作就不能只局限于畢業生,從一入學就要開始進行職業規劃的指導。在開發課程時,更不能只關注畢業生的就業指導,要從職業生涯規劃開始,不同階段,要有不同的側重的課程。目前一些學校有開設專門的職業能力訓練課程的,如果能跟各種專業課程相互補充就更好了。
4.實用、多樣的服務方式。如果把健全的機構看作是齊全的廚具,高素質的人員隊伍看作出色的廚師,科學的職業指導課成體系看成上好的原料,那么能不能作出美味佳肴,就看實際制作的過程如何了,服務方式就是這道大餐的制作方法。可見服務方式是不是真的管用也是很關鍵的。
目前高校中,職業指導的方法主要有授課、講座、報告會、校園招聘會等形式,基本特點可歸納為“五多五少”:灌輸多,互動少;間接教育多,親身體驗少;請進來多,走出去少;思想教育多,職業測評少;一般化教育多,個性化咨詢少。這與大學生的職業發展需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職業指導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問,職業體驗是高校職業指導的重要方法。職業體驗除了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和社會調查等形式外,還包括讓學生親自尋找招聘信息并做分析、寫求職簡歷和自薦信、參加就業雙選會等。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和教師的總結評點,幫助學生由對職業世界的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從而確立更加務實的職業理想和目標。
大學生的主動參與是高校成功實施職業指導的關鍵。可通過幫助組建學生社團(如職業發展協會)和培養朋輩職業輔導員等形式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學生的積極性與創造性,讓他們在主動的自我探索中學會職業決策和心理調整的方法。
三、社會力量是職業指導體系中重要的補充力量
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社會力量的作用。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分子,將來要走向社會,接納他們的也是社會,因此,社會力量也有義務關注大學生的職業發展。這里從以下兩個層面來分析:
1.用人單位。用人單位是大學生的接收者、使用者。能不能找到自己需要的合適的人才,是用人單位最關心的。但是如果用人單位從不跟學校溝通,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不一致,最終苦惱的不僅僅是學校,用人單位損失更大。因此,用人單位應該主動與高校聯系,互通信息,讓在校大學生更多地了解職業需要,更早的向著企業需要的方向武裝自己;用人單位應響應政府號召,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這也是一個雙贏的過程。比如,目前有的大學實行的頂崗實習制就達到了這個效果。一方面大學生得到了實踐的機會,獲得了寶貴的職業體驗;另一方面用人單位以最小的投入補充了人力資源。另外對于用人單位來說,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也是對大學生就業的一種支持。
2.社會專業職業指導機構。社會上專門的職業指導機構服務對象的面比較寬,除了大學生之外更多的是面向已經進入社會具有一定職業經歷的人。這樣的專門機構往往是市場化運作,是要收費的。但是他們往往擁有高水平的專家團隊,專業水平較高,服務效果很好。對于大學生來說,由于經濟能力的局限性,他們只有少數人得到專業機構的指導。目前我國的情況就是這樣,大學生職業指導的市場需求很大,但缺乏支付能力;而企業也了解這些需求,很想開發這個廣大的市場,就是找不到合適的入口進入。其實企業可以跟高校很好的溝通,不僅要跟管理人員溝通,更重要的是跟大學生溝通,了解他們的需求,找到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更要有計劃有步驟地讓大學生們了解專業機構的優勢,讓大學生們知道專業機構能幫助他們做些什么,解決些什么,只有這樣雙方才能達到共贏的結果。筆者認為不妨從大學生們急需解決,而學校又很難短時間做到的方面入手。比如個性化咨詢服務,學校由于投入不夠,人手不夠,專業人員的水平也有限,因此很難滿足成千上萬學生的個性化指導要求;而專業機構在個性化咨詢方面極有經驗,成功案例很多,只要能感覺到實效肯定會吸引來一部分學生進行咨詢。對于大學生職業指導體系來說,這無疑會是一種重要的補充力量。
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難是一個社會問題,大學生的職業指導要收到實效,獲得發展,不僅是高校的職責,更需要政府、高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協同配合,形成一個科學、實效、立體化的完整體系!
參考文獻:
[1]鄧宏寶.法國大學生職業指導的回顧與展望.[J].外國教育研究,2008(1):88-91.
[2]張偉.國外大學生職業指導的實踐經驗及啟示——以日本為例.[J].探索與爭鳴,2007(10):71-73.
[3]孟紅莉.構建適合大學生需求的高校職業指導新體系-對大學生職業指導需求的調查.[J].青年研究,2006(7):10-18.
[4]徐鋒.關于提高就業指導工作有效性的幾點思考.[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教育版),2007(8):39-41.
責任編輯:謝榮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