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品卿 劉昱紅 崔 敏
隨著中等職業學校入學門檻的降低,那些文化基礎差,自律能力差綜合素質低的學生分流到中等職業學校。面對這樣的學生,我校從教學生“先學做人,后學做事”的原則出發,自2004年開始,從加強學生道德品質教育入手,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能力為目標,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取得了顯著成效。我們把這種教學模式概括為“一三五”教學模式,即:一個原則,三種模式,五種教學方法。
一、實施德育達標原則(一個原則)是中等職業學校實現培養目標的基礎
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未成年教育永恒的主題。新時期的中等農業職業學校,學生普遍年較齡小,文化基礎較差、自律能力較差、綜合素質較低。農村生源占80%以上,大多家庭生活困難,從小缺少父母雙親的關愛;由于學習成績較差又得不到教師和家長的認可與表揚;還有15%左右的學生是單親家庭、無雙親家庭、不正常家庭結構、不穩定家庭,造成了他們有著極強的逆反心理,有些學生甚至出現性格扭曲現象。為把他們培養成為自強、自立的實用人才,我校做了大量的摸底調查,根據他們的心理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制定了學生德育達標標準,按照標準,大力加強學生德育工作,取得顯著效果。
1.學生存在主要問題
{1}來校學生多是家長的安排,不是出自學生主觀愿望,學習積極性不高,厭學現象比較嚴重;{2}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承受挫折,不能正確對待老師的批評與教育;{3}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單調乏味,上網玩游戲成癮;{4}年齡小,自律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依賴性強;{5}人生觀、價值觀低下,沒有學習目標;{6}不能正確對待自己與他人,與人相處能力差,人際關系不和諧;{7}文化知識基礎差,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差。
根據以上情況,學校制定了學生德育達標標準,將其做為學生畢業的條件之一。
2.德育達標標準
{1}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積極的生活態度;{2}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自覺遵守學生管理制度;{3}能正確評價自己及他人,能處理好與老師及同學的關系,人際關系和諧;{4}懂得法律常識,能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5}懂文明,講禮貌,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及禮儀社交常識;{6}能獨立自主安排好自己的學習、生活,有一定的自理能力;{7}自信心強,能刻苦鉆研,吃苦耐勞,學習成績不斷提高。
3.德育教育對策
{1}健全機制,明確職責,堅持不懈的狠抓德育工作。學校成立了德育工作領導小組,專門成立了德育教學科,負責全校德育和法律、哲學常識等課程的教學任務及常年的心理咨詢;增加學生科團委的人員配備,加強學生的日常管理和心理輔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提高學生的獨立性;把班主任做為學生德育工作的一線負責人,落實責任制;各科教師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每節課的教學過程中,將德育教育做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之一,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2}關愛疏導,幫教結合,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和人生目標。由于中考失敗或是由于家庭的影響,升入到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有很強的自卑感,有些學生在中學階段就是教師一貫批評的對象,自信心嚴重受挫,對學習失去信心,對今后的生活失去目標。他們自暴自棄,養成了吸煙、喝酒、打架、說臟話等不良習慣。面對這樣的學生,學校沒有放棄,而是給予了更多的關愛,班主任、學生科、團委建立了“差生”檔案,三方齊抓共管,做到及時了解學生動態,及時找到問題根源,及時溝通疏導,因材施教。組織全校教師與每名 “差生”結對子,一對一“幫扶”,及時發現他們的優點,給予更多關心、愛心、耐心,鼓勵、夸獎,幫助他們找回自信心,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3}弘揚正氣,樹立樣板,激發學生內在動力。首先,我們高度重視建立一個團結奮進的、作風正派的學生干部隊伍,使學生們產生強烈的榮譽感與自豪感,他們積極參與學校管理與自主管理;其次,及時發現好人好事,大力弘揚正氣,對學習好、品德好、行為好的同學給予精神和物質獎勵,讓學生們心中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愿望,將遵守校規校紀化為自身的習慣,對于不遵守校規校紀的行為予以批評指正,讓學生們知道,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些學生由于一貫處于被批評的地位,所以他們比其他學生更渴望被得到認可與表揚,因此及時地發現他們的長處甚至有意有限地放大他們的長處,對促使他們的人生轉變有著重要的意義。
{4}組建社團,搭建平臺,多方面培養學生能力。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他們的年齡較小,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能力較差,依賴性較強,為了使他們盡快成長起來,以便畢業后能夠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學校成立了學生會、共青團志愿者、小記者站、各種興趣小組等社團組織,他們在學校的統一領導下,參與學生管理并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和專業活動。在工作中,不僅鍛煉了學生的組織與協調能力,而且為學生們搭建了一個展示自我的舞臺,使得有特長的學生能盡情地發揚長處,增強自信,提高自律能力。小記者站的學生創辦了《火鳥》報,刊登學生投稿,既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又宣傳了學校的政策及時事新聞,小記者的多篇文章曾發表在《新職教》雜志上;團委主辦了《閱報欄》、《宣傳欄》,使得有繪畫、書法等特長的學生有了用武之地;學生會組織了各種各樣的文體活動等等。豐富多彩的業余文化生活,即陶冶了情操,又使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對自己有了重新的認識,重新找回自我,端正學習和生活態度,明確生活目標。
{5}豐富內容,完善體系,搞好德育課程教學創新。我們嘗試充實了德育課教育內容,實行了教學方法改革,除了開設法律常識、哲學、職業道德等課程外,還對學生進行民族精神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質,文明行為教育,遵紀守法教育,禮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企業文化教育、誠實守信教育等等。同時改變傳統德育課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從學生興趣出發,采用靈活的教學方式,如報告式、討論式、演講式、模擬式、演出式、案例式等教學方式。
4.德育達標的考核驗收
對學生的德育達標情況,實行全程量化考核,采取四段式考核(日常考核、學期考核、上崗實習考核和畢業考核)和四方式考核(問卷調查、日常操行考核、班級講評測評、實習單位反饋調查)相結合進行,不達標的學生不予畢業。我的體會,學生德育達標,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學習目標、人生理想的基礎,是中等職業教育培養目標的底線——培養有技術的合格公民之必需。
二、采用三種教學模式是中等職業學校提高學生實踐技能的有效途徑
1.結合專業打基礎,文化基礎課“適用夠用”模式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我校以培養學生能力為本位,在提高學生實踐技能上下功夫,圍繞強化技能培養構建新型課程體系。在文化基礎課的教學內容方面側重為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打基礎,適當減少理論深度及其所占比例,刪掉那些學生聽不懂、學不會、后續課程用不上的課程和教學內容,形成了文化基礎課適用、夠用的教學模式,從而將更多的課時向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傾斜,大力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及動手能力,培養其吃苦耐勞的精神,為其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部分實訓環節進課堂,“邊教邊訓”模式
課堂理論教學是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占有相當大的比例。由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文化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理解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差,為了使課堂理論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制定了部分實訓環節進課堂、邊教邊訓教學模式。
主要方法是:根據所學科特點和具體內容,將與教學相關的實訓環節搬進課堂。如養殖專業把小動物習性外貌觀察、疾病診療技術、病理標本識別、外科手術縫合打結等技術的訓練等搬到課堂,把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密切結合起來,學生學習興趣大增,教學效果明顯提高。種植專業把各種植物的識別和特點的認知、鑒別、昆蟲病害的認知和識別、嫁接技術等很多內容搬到課堂,邊講邊操作。這種教學模式,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解決了抽象、枯燥的理論教學存在的弊端,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為下步的現場實訓打下了堅實基礎。
3.專業教學進現場,“邊訓邊教”模式
對于實踐性強、實踐環節復雜、實踐過程特殊的學科和內容,能夠進行現場教學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一律進入實驗室、實習場、生產場、實訓車間進行教學,一邊操作,一邊講解,通過實踐教學方式完成以往在課堂難以完成的教學內容。為此,學校建立了大規模的養殖實習場、種植實習場、食品加工實訓車間等實訓基地,在大棚里、豬圈里、牛舍里、實訓車間里都安上黑板,為學生分配了“自留地”、“責任田”,還有學生自營動物舍、自營的溫室大棚。其它專業也建立了相應的實訓室、實訓車間,與邊訓邊教模式相配套。這種形象、生動的教學模式有說服力,有感染力,學生聽得懂,學得會,掌握技能快。其實施的基礎條件是,按農事活動季節安排教學內容和授課計劃,要求有完善的實訓條件,對教師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
通過以上三種教學模式的實施,一是精講了文化基礎課;二是增加了課堂實踐教學,強化了理論與實踐的銜接;三是把課堂搬到現場,不但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理論與實踐緊密相連,突出了實踐技能和動手能力的培養,其教學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三、與三種教學模式相配套的五種教學方法是中等職業學校實踐技能訓練的有益嘗試
在實施三種教學模式教學過程中,我們主要采用以下五種教學方法:
1.實訓型課堂教學法
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于部分實訓環節進課堂模塊,是邊教邊訓的教學模式。專業科組織全體專業教師,對教學計劃中每門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做了認真研究分析,根據學科特點、內容特點、農事活動季節、校內外實訓室、實訓基地條件,把專業基礎課、專業課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分為部分實踐環節進課堂模塊、專業教學進現場模塊和到企業生產現場實訓模塊,進行分類實訓教學。選擇可行的部分實踐環節進課堂,內容主要選擇認知、鑒別、小型操作、技巧訓練、模擬操作等方面,使學生便于理解,產生印象,為現場教學打基礎。教師要在課前對器材、材料等做認真準備。教學內容與實踐內容要配合得當。實踐證明,實訓型課堂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礎。
2.生產現場教學法
這種教學方法主要用于專業教學進現場模塊和到企業生產現場實訓模塊教學,是邊訓邊教的教學模式,在老師的指導下,邊做邊講,學生親自動手,教師指導,使學生基本掌握生產設備、生產流程、技術常規、操作要點、關鍵環節、注意事項,熟練掌握基本操作技術,培養學生能吃苦、愛勞動、不怕臟、不怕累的精神,不僅有益于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更有益于學生自我價值的體現。
3.探究型實踐教學法
探究型教學模式是以解決問題為重點,以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前提,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使他們獲得知識,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提出問題——觀察、分析、操作、解決問題——總結歸納這樣的模式,讓學生經歷一個“發現”過程。以往都是在課堂理論教學中運用,我們嘗試在以上三種教學模式中應用,實踐證明是成功的,不但加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欲望,也培養了學生的研究意識。同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最佳教學效果。觀察、分析、操作、解決問題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關鍵,也是整個教學活動的核心。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學中適當給予點撥和指導。總結歸納是師生對所研究的問題達成共識,是探究式教學模式的最后一個環節,主要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作必要的說明、補充或糾正,這一環節能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及綜合能力。
4.特殊技能訓練教學法
在教學中對專業特殊技能進行專門訓練,各專業經過充分的市場調研,科學制定本專業的教學計劃,并在此基礎上制定學生實踐技能考核方案。根據學生特點及今后從業方向,結合學校學生技能考核,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分組專業技能訓練,使其達到畢業時基本技能考核要求,還能使學生掌握一兩手“絕活”,這樣的學生不僅很順利通過專業技能考核,獲得該工種的從業資格,而且就業后很快就能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
5.導師型實踐教學法
導師型實踐教學方法,是將各專業學生按專業特點,將學生分配到專業教師單獨指導。專業科有計劃地根據專業教師特點,確定單獨培訓計劃,然后向本專業學生宣布各位專業教師的專業特長,培訓項目和培訓目標。學生自愿報名,專業科組織“導師”制定導師帶徒計劃,上報專業科審批備案。三年來的實踐證明,老師利用業余時間帶學生深入校內外專業實踐活動,很多學生學到了老師的專業特長和“絕活”,使學生也具備了具備了專業特長和技術強項。
綜上所述,我校通過多年的實踐研究總結出的“一三五”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本位,以教學生先學做人、后學做事為中心,以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為重點的要求,符合新時期中等職業學校培養目標,符合教育教學規律,適應當代中職學生的年齡、心理、智力和專業教學特點,同時,在應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彪,孫艷霞.關于校企合作、產學研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8).
[2]周宇飛.五年制高職生品德問題初探[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8).
[3]丁國文.中職專業課課堂教學改革初探[J].職業教育研究,2007(10).
責任編輯:顏小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