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英軍
[摘 要] 市場運行機制中的“看不見的手”、法制協調、企業自律等要素,均能從我國傳統管理思想中汲取營養——道家的“無為”、法家的“賞罰敬信”、儒家的“修己安人”,它們能對市場運行機制進行有效的豐富和補充。本文從市場運行機制和傳統管理思想的類比分析入手,試圖構建中國式企業經營管理模式。
[關鍵詞] 市場 運行機制 道家 法家 儒家
一、從市場經濟運行機制構成要素看現代企業經營
從所周知,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中有所謂“看不見的手”之說,即企業個體的自利行為卻有如被一只“看不見的手”對其進行引導,從而從“自利”動機出發達到“他利”的目的。
然而“看不見的手”效用的有效發揮,卻有賴于另一要素——“守夜人”。所謂“守夜人”其實指的是要有強有力的宏觀政府,以完備的法律以及公正的執法精神為手段進行企業自由競爭、平等交易等外部環境構建及維護,進而使得企業個體的自利行為,不至于出現有害于他人的傾向,而始終以效率為惟一目標。然而從市場經濟運行的具體實踐來看,完備的法律安排這一設想卻過于理想。從本質上說,法律制度就是對各種行為主體的利益和責任進行界定和安排,而隨著市場活動的多元化、變動性日趨加劇,法律的制定程序總是無法與交易的變化同步,如此就會導致“守夜”法律的不完備,從而使得行為主體的行為缺乏指導標準。此外即使法律是完備的,而其對于經濟行為的裁決卻要有冗長的程序過程:起訴、取證、訴訟、判決以及執行,這導致其作為交易活動協調者的成本太過高昂,從而降低交易活動的效率,甚至會抑制交易活動的產生。
由此在市場經濟運行機制中,除“看不見的手”與“守夜人”兩個要素之外,我們還必須找到另外一種機制,以消除因法律不完備或協調高成本而帶來的對市場交易活動的阻礙影響。事實上,這種機制就是完備、發達市場經濟中較為常見的倫理經營機制,即依賴于對單純法律外在調節副作用的清楚認知,各交易主體開始重視自身經營的道德和誠信,并逐漸形成內在的經營哲學和觀念——一是不做不應該做的事情,二是努力履行自己認為應盡的道德義務,本文將“不應該做的事”稱為道德黃線,將“應該做的事”稱為道德綠線,因此在市場經濟運動機制中,各微觀主體的活動已不再是僅有法律紅線為底線的區域,而是應為包括法律紅線,道德黃線和道德綠線的三線區域,即分別是“不能做的事”、“能做但不應該做的事”、“應該做的事”。一般而言各市場主體為降低交易成本和避免道德壓力會在離觸犯法律紅線較遠的道德黃線的水平上活動(不該做的),并且相當企業會逐漸向最上面的道德綠線方向進行經營活動(應該做的),以求滿足內心道德原則。既然如此,那么市場經營活動中,法律協調的機會便大大減少,即效率大大提高,從而使得法律協調作用越來越體現為一種紅線警戒功能。
綜上所述,高效率的市場運動機制結構中有三個關鍵點:
其一是經營個體平等交易和自由競爭,宏觀管理者不宜過于干涉。
其二是前者“看不見的手”效用的發揮必須有全面、完備的制度環境作為支撐。
其三是作為制度協調的補充,企業必須以道德和誠信為信條,進行經營行為的自律,從而避免制度他律而導致的低效率。
以上分析的視角是整個經濟活動,然而從企業經營的微觀環境看,企業內部運作也大體如此,首先是企業經營績效有賴各級員工自覺地發揮其智慧,其二是要激發員工的自覺性則必須要有良好的內部制度安排,其三是為彌補制度的高成本缺陷,企業管理者必須依賴諸如“正身以正人”以及團體合作等倫理信念以在精神上激發員工的自覺意識和協作精神。
依賴他人自覺協作,重視各項制度建設及改造以及強化企業內在價值同盟和集體精神,這些能極大提升企業效率的經營思路均能從我國傳統管理思想中汲取營養:這正是“道”家思想中的“為無為”, 法家思想“賞罰二柄派”以及儒家的“修、齊、治、平”等思想
二、我國相關傳統管理思想介紹
1.道家管理思想。道家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起點,將“道”即客觀規律作為萬物周行不貽的根本,據此提出順應客觀規律道法自然的“無為”思想,也就是順性而動,順勢而為,無為無不為的經營方略。同時道家還強調“離一切相,能生萬法”,即只有不斷擺脫紛擾的具體事物,才能超越“小我”達到整體思維、抽象思維的經營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道家思想追求通過對現存事物之間外在聯系的解構,以求得對其內在規律的全面、深入把握。
2.法家管理思想。與道家的“無為”以及解構思路不同,法家以“人必自利”為假設前提,并以“賞罰敬信”為原則,進行厚賞重罰,以圖通過對被管理者的物質利益調整而引導其出現管理者期望的目標導向行為。同時,法家管理思想重視“明法,一法、常法”,也即制度必須開誠布公,必須執法嚴明,所謂“法不阿貴”以避免朝令夕改,使人無可適從。此外,法家思想也強調“法與時轉則治,法與世宜則有功”以及“因任而受官,循名以責實”等制度改良以應環境之變的思想。
3.儒家思想。如果說道家思想是試圖解構現存事物的外在物聯系而達“生萬物法”,那么儒家思想則類似于法家思想——試圖加強現存事物之間的聯系以維護整體的穩定性,也就是說,儒、法兩家在此點上,均是通過構建、加強事物聯系作為管理目的,不同的是法家以自利為起點,以法律為手段,追求賞罰“賞罰二柄派”,而儒則以性善為起點,追求個體通過內省,以達“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自律境界。儒家管理思想以“仁、義、禮、智、信”為行為規范,以“修己”為起點,達到“安人”的目的,即通過自身的道德修養,推之及人,從而感化他人,使組織內人人從“自利”完成到“他利”的轉變,從“他律”完成到“自律”的飛躍,并最終形成融洽的內部工作氛圍。
三、市場經濟環境下,我國傳統管理思想在企業經營中的應用啟示
如前分析可知,我國傳統管理思想中道家的“無為”,法家的“賞罰二柄派”以及儒家的“修齊治平”,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對于我國企業經營均有相當的啟示作用。無為應對“看不見的手”,而“賞罰二柄論”則應對企業制度的規范化、標準化,“修己安人”則應對管理者與員工在經營哲學、價值觀等方面的磨合和統一。由此可見從轉統管理思想中汲取養分有助于企業的效率的提高,競爭力的增強。具體而言傳統管理想具體應用思路如下:
1.道家“無為”思想的應用——企業經營哲學、經營境界的提升和提煉
道家“離一切相,生萬物法”的思想,可以幫助企業建立一種對外部經營環境變化的預測與把握更為透徹的經營哲學和經營境界,即從具體入微的企業與其他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變化中超脫,牢牢抓住關系變化背后的原因,并將各方面變化的內在原因進行系統地梳理和抽象,以謀求對經營環境客觀規律的全面把握,然后據此開展企業的經營活動。此外道家“為無為”的思想同樣對于企業而言大有捭益:“無為”不是不為,而是不妄為、不強為,換而言之,它是指企業經營者首先必須深知其自身必定“有所不知”,即只有自己知其不知,才能放手營造一種寬松的氛圍,讓其下屬各顯其能,從而達到企業無所不能,這也就是所謂的“知不知,為無為”。事實上,企業管理的實質是通過依靠他人完成個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即其中本來就包括了“無為而為”的道理。事實上,企業管理者通過氛圍營造、機制安排和激勵協調的確可以做到不但是“避己短,用人長”,而且是“避人短,用人長”,進而構建一個發揮每個下屬長處、避免每人短處的新的巨型“木桶”,此“木桶”相比完全依賴自己,而自己各方面能力又必然是有長有短的傳統單個“木桶”而言,其容量、創造力不言而喻。
以上觀點,可以由老子的“治大國者,如烹小鮮”一言蔽之——知其不知,方能依賴他人為已不能為者。這種道家的經營境界還可以指導企業打破其固有邊界,與其他相關企業協力抓住市場機會,共同應對市場競爭,這也和當前較為盛行的虛擬組織,供應鏈理論以及競合觀念不謀而合。
2.法家“賞罰敬信,一法,常法、變法”思想的應用——規范的企業制度建設。市場經濟以交易實現價值,因而現代企業以逐利為其目的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不但如此,企業內部員工,也以“自利”為工作動機之一,這就使得在企業中貫徹法家思想有了自然前提,即以“明法,一法,常法”為手段,進行內部利益的科學、合理分配與調整以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以合理的權、責分配,科學的工作流程以及巧妙的人員任用和權力制衡等諸如此類的制度安排與建設,來進行企業員工行為的規范化、標準化導向。事實上,科學、合理的各項制度和機制的構建,也正是“無為”經營思想發揮作用的前提——只有因事設職,因才器用,權責利對等,下屬才能為管理者所用,才能“無為而無不為”。同時,法家思想所倡導的“法與時轉則治,法與世宜則有功”的變革思想,也對企業制度的及時改造有重要影響。此外,用制度進行利益分配,權責委授,決策流程安排也可以使企業運作建立在理性、科學的基礎上,從而避免經營行為的隨意化,使得企業才可能達到長治久安。
3.儒家“仁義禮信,修己安人”思想的應用——先進的企業文化建設。以企業制度作為權責利分配和協調的依據,雖然有助于解決公平和效率的難題,但是僅有制度的協調卻不能徹底解決問題。行為科學流派觀點認為:人不但是“經濟人”,而且還是“社會人”。這也就是說制度對物質利益的合理分配可以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但其作用卻是有限的:僅重視員工的物質利益而忽視了其“社會人”欲望。其實后者也能迸發強大的激勵作用,就其機理而言,可以認為員工“社會人”欲望的追求可構成企業進步的另一臺發動機——企業文化力。和以經濟利益為發動機不同,企業員工共同接受的價值觀、行為規范以及在協作生產中形成的團隊精神能使員工自覺團結,自覺互相補合,并以維護共同精神的物質載體——企業的存在及其進一步發展為工作的目標。于是企業的生命力更為旺盛,凝聚力、感召力更為強烈。而僅有物質利益的刺激則不同,一方面,企業為刺激員工動力,成本高昂;另一方面,過于強調條物質的刺激也有可能使得員工退化成“經濟人”即唯利是圖,從而加速企業價值同盟的瓦解。應用“仁義禮信”,以“修己”為始,達到“安人”目的,正是本著以對現存制度進行倫理分析和倫理改造為契機,謀求情法相融,并進而使員工自律遵循,從而降低制度外在調節必不可少的成本支出。
營造和諧經營氛圍,凡事仁義禮信當先,形成基于共同信念的信仰同盟,諸如此類的儒家思想在企業經營中的應用,恰恰是現代企業中企業文化的建設過程。作為企業制度作用的補充,同時也作為企業制度的倫理基礎,企業文化對于企業成員的柔性管理效用,在當代企業經營實踐中體現的越來越突出。
四、結束語
作為市場經濟活動的微觀主體,企業的經營活動必然受到市場規律的要求的影響。然而無論是“無為而為”、制度協調,還是團體自律,這些均可以在中國傳統的管理思想中汲取營養。由此也形成了市場環境下,中國式企業經營管理之道:“無為”以賴眾人之智,“賞罰”以驅眾人之力,“仁義”以聚眾人之心。
參考文獻:
[1]王方華 高 松:道家_儒家_法家思想對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啟示[J].上海管理科學,2004. 5
[2]顧文濤 李東紅 王以華:中國傳統管理思想的邏輯層次[J].經濟管理 2008.7
[3]《老子》
[4]《論語》
[5]《韓非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