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特約記者 施 為
本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李春明
馬英九日前表示,為方便兩岸民眾交流,漢字可采用“識正(繁)書簡”(認識繁體字、書寫簡體字)的方式。這席話在島內各界引起了不小的爭議。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馬英九19日再次出面表態說,他對繁體字“一往情深”,“識正書簡”是“對大陸說的”,并建議兩岸民間合編繁簡對照的“中華大辭典”。與此同時,針對全球興起的漢語熱,大陸在全球各地廣設“孔子學院”,馬英九也提出“臺灣書院”概念爭取華文市場主導權,并提出50億“文化外交基金”設立“臺灣獎”,希望成為“華人的諾貝爾文學獎”。短短的幾天內,馬英九連續針對簡體字發表看法,顯然不是無的放矢。事實上,隨著兩岸交流的不斷深入,在眼下的臺灣,簡體字已擁有了一席之地,但繁體字在臺灣仍處于絕對的主體地位。
簡體字曾經是“禁忌”
1956年,為了方便書寫和辨認,大陸對傳統的漢字進行了簡化,把收錄在“康熙字典”里的47035個漢字,縮減成了2238個簡體字,之前的寫法便成了繁體字(臺灣稱“正體字”)。而當時臺灣的國民黨當局,因為極力推行反共政策,把大陸的所有東西都視為“洪水猛獸”,簡體字也不例外。在當時的臺灣,使用什么字體,常常被認為是“涉及意識形態的問題”,別說是寫簡體字,就連橫排文字都成了“禁忌”。
為了解大陸以及學術研究等實際需要,許多臺灣人還是冒著被扣上“通匪”罪名的危險,偷偷地購買和閱讀簡體字的書籍。到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臺當局的兩岸政策逐漸放開,兩岸交流日益頻繁,簡體字也在臺灣悄悄流行起來。但由于法律的禁止,此時的簡體字在臺灣仍處于“半地下”狀態。臺灣東森電視臺主播盧秀芳曾回憶說,當年一個朋友帶她去買簡體書,拐彎抹角來到一個小地下室,還得跟老板說明是某某介紹來的。由于簡體書得來不易,一些臺灣學者有機會來大陸時,一定要去逛書店,買書也不是一本本地挑,而是整個書架整個書架地買。臺灣“中央研究院”有一位林姓研究員,1990年訪問大陸,在北京一口氣買了9000包書,每包大概20本,共計近18萬冊。寄回臺灣后,他拿小車拖了兩星期才全部搬回家。
簡體字書逐漸被引進
1992年,臺當局制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明確規定大陸圖書可以限量購入參閱,但不得公開販賣。一些臺灣業者于是不惜以各種渠道進口后,在大學周邊的小市場上銷售。由于進貨不易,簡體書在當時的售價相當高,一本標價1元人民幣的書,可以賣到大約30元新臺幣。
在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03年7月,臺當局正式開放大陸簡體圖書在臺公開銷售。簡體字在臺灣終于擁有了“合法身份”,并迅速掀起了一股“簡體風”。簡體圖書在臺灣的銷量迅速增長。據臺灣“新聞局”的數據顯示,2003年,臺灣進口簡體書的申請冊數約為14萬本,2008年,申請冊數已增加到約191萬余本,足足增加了13倍。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開始接受簡體字,認識簡體字。高雄和春技術學院等臺灣高校開始將簡體字列入語文必修課,臺北大學還舉辦了“簡體字辨識比賽”,專門研究大陸問題的政治大學東亞所、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研究生的簡體書甚至比繁體書還多。一些臺灣商家更是從簡體字中嗅出了大把的商機,著名的景點和飯店率先制作了簡體字的宣傳資料,并對員工進行簡體字培訓。2008年大陸開放赴臺旅游后,在臺灣的街頭,簡體字的廣告、指示牌也逐漸多了起來。甚至連臺灣官方也開始使用簡體字,高雄縣、臺南市、臺北縣以及臺當局“新聞局”、“中央銀行”等都推出過簡體字的宣傳材料,“總統府”也有自己的簡體版網頁。臺灣的一些政要也使用簡體字,甚至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也用簡體字給同僚寫信。
繁體字仍是主體
雖然簡體字在臺灣正呈現流行的趨勢,但繁體字在臺灣仍處于絕對的主體地位。由于臺灣初、中級教育中只教繁體字,因此在目前臺灣懂簡體字人中,大部分都是20至49歲左右的高知識人群,普通百姓中認得簡體字的人并不多,青少年和超過50歲的老人中,認識簡體字的人更少。2006年4月,臺灣《中時電子報》曾進行過民調,只有14.5%的民眾可以完全看懂簡體字,完全看不懂簡體字的民眾高達44.5%。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年4月以“登陸臺灣20年,簡體字沒打敗繁體字”為題發表文章稱,簡體字在臺灣已被部分學術界和專業人士接受,“但普通大眾仍看不慣,也不太會寫”。文章還援引業內人士的話稱,大陸簡體書在目前的臺灣圖書市場中,僅占有約5%的份額,而且大多都是學術和專業書籍,尚未進入大眾讀物和流行文化。
臺灣資深媒體人白德華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稱,簡體字目前在臺灣仍有很大爭議,這主要與某些群體對簡體字的極力抵制有關,綠營方面是出于政治考慮提出反對意見。還有一些臺灣學者認為,臺灣才是中華文化的“正統繼承者”,而繁體字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因此,他們極力主張保護臺灣語文的“主體認識”,抵御簡體字。此外,鑒于全球許多地方都掀起了“漢語熱”,臺灣也不想落后。臺灣“教育部”幾年前就曾宣稱,應利用“正體字”優勢,搶攻“華文學習市場”。此次臺當局計劃仿效大陸的“孔子學院”,在世界各地開辦“臺灣書院”,并拿出50億元“文化外交基金”設立“臺灣獎”,有與大陸爭奪華文市場主導權的意味。當然面對當前的“漢語熱”,不管繁體字還是簡體字,既然同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也應同為中華文化發光發熱盡一份力量。▲
環球時報2009-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