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菊梅 薄金棟
一、法官的人格魅力
著名學者哈耶克說:“對正義的實現而言,操作法律的人的質量比其操作的法律的內容更為重要”②。法官的人格魅力是法官內在道德涵養的綜合體現,對于社會的認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就此,日本學者谷口安平曾有論述,由于“吸收了大陸傳統自成一個專業系統的日本司法官在社會上享有很高的權威和威信,一般人對法官的個性與公正性抱有很強的信賴感”。③此外,在我國訴訟制度史上享有盛名的“馬錫五審判方式”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并廣為流傳,顯然與馬錫五本人的人格魅力是分不開的。
法官人格魅力是法官日常道德修養積累的過程和結果,在法官審判日益走向獨立與自治的今天,每一位法官都應注重提升自己品質、人格、良知、性情、情緒等綜合因素,從而建立自己良好的社會聲望,展示自己的人格魅力,只有這樣,法官才能通過自己的工作,公正、高效地審理案件而贏得公眾的信任和社會的肯定,并逐步增強民眾對司法公正的信心。
法官的人格魅力首先來源于他的學問。因為《卡布斯教誨錄》告訴我們,“高貴有賴于才智”。不過,這里所說的學問同文憑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學問不是那種本本表現的所謂“學歷”,也不是指單純的法律條文的記訟,它指的是在廣泛涉獵人類歷史上所有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產生的對法律精神的深刻理解。
其次,法官的個人魅力還有賴于信仰。④人不可能沒有信仰,人生沒有信仰是可悲的,這樣的人也是可怕的(因為什么都不怕的人最可怕,敢干一切能干或不能干的事)。對法官來說,信仰尤為重要。比如在西方社會生活中,基督教根植于人民的心靈和血液中,形成了一種習慣和信仰, “原罪說”是基督教根基理論之一,它認為人生而有罪,人世間的善行和懺悔能使人贖罪,然后才能獲準進入天堂。因此,在西方,圣奧古斯丁、盧梭、托爾斯泰等人就有了多部《懺悔錄》。西方人普遍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深刻的反省精神和贖罪意識,從而西方國家的法官良知也更多是從宗教中產生的。在我國,絕大部分法官是唯物主義者,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的重要思想武裝頭腦,放在首位的是公正司法,人民滿意是其目標,真心實意保護群眾的合法權益是其任務,切切實實要為群眾解決難題。在工作中要打造作風優良的職業法官形象,就須不斷加強法官的職業氣質,樹立剛直、廉潔、文明、高效、求實、嚴謹的職業形象,使法官在社會上受到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在法庭之外,“法官是個孤獨的職業”⑤。在英美法系的國家,一個法官即使沒有判過任何錯案,也完全可能因為日常生活中的不檢點行為等道德操守上的問題而丟掉法官的寶座。在模范遵守社會公德方面,法官首先要充分認識到自己應當是模范公民,自己的道德模范的示范表率作用不僅要讓群眾看在眼里,而且在親朋好友之間、鄰里之間、同事之間等都起著表率、楷模的作用。
再次,法官個人魅力還來源于我國的傳統文化。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關于良知理論的本土資源是豐富多樣的,例如:“仁而愛人”、“哀民生之多艱”、“舍生取義”、“為民請愿”等等。把我國傳統倫理法內核中的合理因子以及傳統文化中知識分子的道義感、責任感、使命感、自省意識等同馬列主義結合起來,從而產生新型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官操守與司法倫理,也將提升法官的個人魅力。
二、以案結事了為最高目標
法官因糾紛而存在,法官解決糾紛的能力高低在群眾眼中就代表著法律的好壞。法官和醫生是相似的,一名新醫生可能會對新來的病人手足無措,與之不同一名經驗豐富的老醫生則很可能對病人藥到病除。知識需要在腦海中得實踐的洗禮,得到社會的檢驗,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國家設立法官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適用法律,其最終目的是定紛止爭,案結事了,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這和計算機設置殺毒軟件是一樣的,不僅僅是為了殺毒,最終目的是為了保障計算機的正常運行。
法官執行法律、適用法律不能機械和表面化。解決糾紛才是最終職業目的。法官應重視審判活動可能帶來的各種社會后果,從而最大限度地通過適當的審判活動增進社會的經濟利益、道德利益、社會利益等,并充分發揮審判的行為指引作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僅僅強調或過分渲染法律效果而不重視社會效果是極端錯誤的。有形的法律規則不應該局限法官的思維,深刻領悟法律規則背后所蘊涵的法律精神,并在此基礎上把握社會生活的態勢及未來的發展趨勢,這樣的審判活動才能獲得社會公眾的認同。
審判的法律效果側重的不僅是法律條文適用的貼切和準確性以及法律證明的嚴謹性,更側重于法律和事實推理的形式邏輯的推理方法。而審判的社會效果則強調法的價值,特別是正義價值的實現,更重視從目的上考量審判的合理性,更側重于法律和事實推理的辯證邏輯的推理方法。對社會效果的強調,不能對法律規定在制度功能上的扭曲,也不能為追求社會效果而不執行某項法律制度或某項法律規定。而是通過對法律進行符合社會正義要求的解釋并適用于具體案件,使社會認同司法過程的正當性和司法結論的合理性。
法律是世俗的學問,整個法律制度都是為社會生活服務的。雖然法律建構的理論殿堂是精密的,法律職業準入標準是嚴格的,但法律不能自閉于社會之外,審判案件的法官應該是精通法律的專家,也應該是通曉人情世故的人,在任何社會里,優秀的法官,總是那些深刻理解人情世故的人,是那些社會生活經驗相當深厚的人。因為法官化解糾紛就要法官理清不同類型的、復雜的法律關系;細致入微的了解當事人之間思想、情緒、性格乃至和周圍社會的關系;明確指出當事人因法律行為產生結果應負的責任,循循善誘的化解當事人之間因糾紛產生的隔(上接第14頁)閡、對立的心理,善于做好群眾工作。
法官化解糾紛還要法官在審理案件時,把原則性與靈活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在遵守現代司法理念的同時,要合法的尊重特殊地域民情風俗;堅持中立原則的時,不忘司法為民的根本宗旨;在強調克服重實體、輕程序的錯誤傾向時,不可把程序提到不恰當的位置,損害實質正義,案結事了、解決實際問題才是我們的重終極目標。我們審判工作的實踐也表明:不講究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一判了之,輸的怨氣沖天,贏的未必高興,當事人申訴不止,矛盾糾紛仍舊處于沒有解決的狀態。特別是在當今建設和諧社會時期,人民法院要負擔的責任既要根據法律來判定是非,更要通過適用法律來及時化解糾紛、確保一方平安,確保社會和諧。這要求法官不能就案論案,不能僅滿足于一般的法律邏輯推理,還得時常注意法律以外的一些東西,對一些比較復雜或爭議較大的案件,法官還要在更深的層面去把握法律規定背后的法學原理、法律原則、立法目的以及涉及的本國法律文化等,需要從法的價值、目的和作用以及法的基本原理、國家和執政黨的政策、道德準則等方面運用經驗方法綜合考慮,權衡選擇。
三、法官的尊榮由廉潔鑄就
尊榮是指法官在為捍衛社會正義而忠實履行法官義務的過程中在個人心里上產生的自尊、自愛、自豪和神圣等情感上的滿足。法官的尊榮由廉潔鑄就。
在審判活動中,法官要保障司法公正、鐵面無私、秉公執法,不能因為受到了他人的干涉而枉法裁判,對社會造成不良影響,正如培根在《論司法》中所言:“一次不公的判斷比多次不平的舉動為禍猶烈,因為這些不平的舉動不過弄臟了水流,而不公的判斷則把水源敗壞了”。
法官還要注意約束業外活動,要管得住自己。不法之物不拿,不義之財不取,不正之友不交,不凈之地不去,嚴守職業道德。執掌著生殺予奪之權的法官,要守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清正廉潔、一身正氣。保持純潔的交友圈、娛樂圈和生活圈,不為惡所懼,不為情所累,不為名所惑,不為利所誘,永保浩然正氣,真正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正如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張立勇說的“作為一名法官,要把為老百姓伸張正義,作為最基本的信念,恪守基本的職業良心和價值追求,守住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這條底線”。⑥
當然,法官職業廉潔的維系靠法官自身修養的保證是不夠的。“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沒有監督,或者是雖有監督但監督不力,就會產生腐敗。法院內部要形成監督制度,例如健全審判監督制度、案件評查制度等等,做到有章可尋。同時,法院外部監督方面,要積極主動的接受黨的領導、人大的工作監督、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社會的民主監督和新聞媒體的輿論監督。法官要正確處理好接受依法監督和法院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的的關系。
社會的和諧穩定是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的結果,其中法院、法官的化解糾紛、定分止爭作用功不可沒。法官作為司法權系統中最具活力的構成要素,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司法公正的形象,代表著法治的形象,牽系社會公眾對司法公正的信任程度。人民群眾正睜大了雙眼看著法官的言行舉動,社會的期待也是法官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