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迎梅
一、傳統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
涉外侵權行為立法應該考慮到侵權行為的認定和損害賠償的范圍。傳統國際私法上侵權行為的法律適用主要采用以下方法:1.適用侵權行為地法。這一原則在往昔幾乎為國際社會所普遍承認,只是理由各異。2.適用法院地法。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適用法院地法的理論最早來自德國的薩維尼于1849年出版的《現代羅馬法體系》。不過在今天仍然堅持的國家已屈指可數。3.重疊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和法院地法。這是目前國際社會比較普遍的做法。中國法也要求對發生在國外的侵權行為重疊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和法院地法。
二、現代涉外侵權行為準據法分割適用方法的確立
美國沖突法“革命”首先對傳統的侵權行為地法原則發起猛烈抨擊,法院在處理侵權行為案件時不再拘泥于侵權行為地法原則,開始適用最密切聯系原則或最有利于原告的法律。在美國,對于侵權行為原先是適用侵權損害地法,但在1963年紐約州法院審理的巴布科克訴杰克遜(Babcockv.Jackson)一案中采用了莫里斯的最密切聯系原則。該案為住所在紐約州的杰克遜夫婦邀請他們的女友巴布科克于周末乘他們的汽車去加拿大旅游,但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因杰克遜駕車不慎出了事故,使巴布科克受傷。回到紐約后,巴布科克向法院起訴要求杰克遜夫婦賠償損失。如按美國傳統的沖突規范,本應適用作為侵權行為地法的安大略省法律,而安大略省法律是不承認免費乘客有此種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但紐約州法院認為,在本案中除了事故偶然發生在安大略省外,其他因素都集中紐約州。當事人雙方住所都在紐約州,汽車、車庫和駕駛執照等均在紐約州注冊和保險,旅游始發點和終結地也都是紐約州,故認為只有紐約州法律與本案具有最重要聯系,應適用它作為本案的準據法。而紐約州法律卻是承認免費乘客的這種請求的,結果滿足了巴布科克的訴訟請求。該案中對侵權行為的認定采取的是以侵權行為地法為準據法的原則,而對該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最終是適用與該爭議有更強利益或有更密切聯系之法律。在此確立了道路交通事故侵權中行為規則和賠償規則分割適用的原則。
1971年在海牙訂立的《道路交通事故法律適用公約》(下稱《海牙公約》)是規范含有涉外因素的公路交通事故法律適用的統一沖突法公約。目前為止我國尚未加入該公約。公路交通事故應適用的法律原則上為事故發生地的內國法(第3條),這是侵權行為法的一般規則。由于車輛登記地大多是車輛保險地,公約規定,一些例外情況下也適用車輛登記地的內國法。不論所適用的法律如何,在決定交通事故責任時,應考慮出事地點在出事時的交通規則及安全規則,作為決定責任大小的參考。
有關國家及國際組織試圖找到一種較好的調整道路路交通事故侵權的法律適用方法。1999年德國國際私法40條規定:一般適用侵權行為地法,事件發生時有共同慣常居所地者,依共同慣常地法。除此之外,日本2007年《關于法律適用的通則法》中也有此類似規定,只是該法還規定了侵權行為發生后,當事人可以合意變更準據法,此準據法可以作為法律適用之規則,而且還規定了公序對侵權行為適用外國法可以有限制。這些與道路交通事故相關的新型沖突規范,都是在侵權領域中對侵權行為地規則進行改革,以適應現代侵權法的發展。與《海牙公約》一樣,它們對我國都具有重大的借鑒意義。
三、我國涉外道路交通事故法律適用
我國《民法通則》146條及最高人民法院1988年《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87條是我國侵權行為法律適用的核心。即“侵權行為的損害賠償,適用侵權行為地法律。當事人雙方國籍相同或在同一國家有住所的,也可以適用當事人本國法律或住所地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不認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外發生的行為是侵權行為的,不作為侵權行為處理。”“侵權行為地的法律包括侵權行為實施地法律和侵權結果發生地法律,如兩者不一致時,人民法院可以選擇適用。”筆者認為我國涉外道路交通事故法律適用應運用侵權行為規則與賠償規則分割適用的方法。應該遵循最密切聯系原則和有限的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但必須限制最密切聯系原則為具體沖突規范的原則:(1)在確立最密切聯系地時以立法中規定的可能有聯系的地點為范圍;(2)在確立最密切聯系法律時,在(1)項的范圍中選擇一國的法律作為最密切聯系的法律,該法律應是最有利于受害人損害救濟的法律。另外筆者認為對僅有一名或多名具有相同外國國籍或住所地的事故當事人,應采取有限的意思自治原則,允許他們協議選擇適用其本國法、共同國籍法、慣常居所地法和我國法律,并且當事人可以在侵權行為發生后協議變更該選擇的法律。但是也應該注意到不論所適用的法律是什么,在決定責任時應考慮事故發生時發生地有效的有關交通管理規則和安全規則,此即公序對侵權行為適用外國法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