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平川
在任何一種社會形態中,總會有少數社會成員的行為會超出常規甚至觸犯法律,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越軌與犯罪。我國正處在經濟與社會急劇轉型時期,社會的道德觀念,人們的行為準則,甚至國家的法律體系都在發生相應的變化。實行開放之后,東西方的文化也在相互滲透,發生沖突在所難免。海南的情況尤其如此。
海南籌備建省的1987—1988年,曾出現“十萬大軍下海南”的壯觀場景。海口作為省會和改革開放的前沿,在許多方面得以開風氣之先,也是越軌與犯罪現象相對集中的城市。據海口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統計,1988年全市常住人口只有52萬,而流動人口就有近20萬,也就是說在這座城市里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流動人口,而流動人口中絕大多數是青壯年人。應該說,年輕活躍的人口群體集中流向海口,為海口市的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外來流動人口的盲目性和無序性,也給海口市造成社會秩序混亂,管理難度加大,治安形勢嚴峻等一系列社會問題。①
一、海口市外來青少年違法犯罪數據統計分析②
海口市外來人口所引發的社會問題突出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誘發刑事案件頻繁發生。據海口市公安局統計:從1993年至1998年,流動人口犯罪占全市刑事案件70%以上,外來人員在海口市違法犯罪的比例逐年遞增。另一方面,違法犯罪人口群體日益年輕化。據統計資料分析,16歲至25歲年齡段的青少年違法犯罪則占外來人口違法犯罪的絕大部分。
據海口市公安部門統計,1991年,海口市外來犯罪青少年占刑事作案成員總數的48%,1992年占40%,1993年占52%,1994年占58%,1995年占55%,1996年占43%,1997年占38%,1998年占35%,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4歲。
據海南省少管所統計,截至1999年7月,有120名在海口市犯罪的青少年在該所服刑,其中屬于流動人口的外來青少年服刑人員有73名,占61%。
據海南省婦教所統計,截至1999年7月,有185名賣淫婦女在該所強制教養,其中外省進入海南的賣淫婦女有86名,占46%。
統計數據表明,1991年以后,外來犯罪青少年占刑事作案成員總數的比例居高不下,均在40%—60%之間;1997年以后,曾經一度出現下降并逐漸趨向平穩,說明海口市在打擊和防范社會越軌與犯罪活動方面已經取得明顯的成效。
二、海口市外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特點分析
(一)以同鄉關系為紐帶,呈現犯罪團伙的“地域性”特點
在海口市公安機關破獲的外來人員刑事犯罪案件中,犯罪人員以同鄉關系為紐帶,結伙作案者居多,這表明了青少年犯罪“地域性”的特點。這些犯罪成員之間具有相類似的家庭背景、成長環境、心理特點,他們相互之間易于溝通和配合。如1997—1998年海口市摧毀的“樂東幫”盜搶團伙、“臨高幫”盜搶團伙就是典型的例子。“樂東幫”盜搶團伙都是同村、同鎮的農村青少年,他們中的有些人來海口較早,對城市社會相對熟悉。作案后回到原籍,就把同學、同鄉甚至同宗族兄弟帶到海口,對家里人說是出去務工,實則一起結伙作案。僅原海口市新華公安分局在1998年一年內共打掉這類團伙9個,總人數達到41人。③
(二)日趨組織化是外來青少年犯罪的新特點
在結構上外來青少年犯罪已呈現組織化的趨勢,并與本地犯罪分子勾結,狼狽為奸,沆瀣一氣,凸顯犯罪團伙形成結構的組織化、混合化的特點。這些團伙在形成、發展擴大的過程中逐漸建立了“幫規”,互相稱兄道弟,組織日趨嚴密。實際上,這類犯罪已經逐步向幫會(黑社會)組織演化。例如,原海口市新華公安分局偵破的“內地聾啞幫”搶奪團伙一案,團伙成員有的是同鄉聾啞人,有的是同一所聾啞學校的學生,共同居住在一起,有專人負責做飯等“后勤工作”,其余的人則由“老大”安排每天去什么地方伺機搶奪,搶來的物品每天統一上交“老大”組織銷贓后對錢款進行統一分配,犯罪活動的團伙性、組織性特征日益明顯。
(三)作案過程的連續性、暴力性增強,并且具有脅迫和教唆的特點
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具有易沖動、自我控制力弱、固執等特點。外來青少年在初次作案得手后,僥幸逃脫懲罰的冒險心理得到強化,貪婪的心理日益膨脹,因此,在犯罪特點上就表現為連續作案。如“臨高幫”犯罪團伙成員猖獗到每天都要去盜竊機動車,甚至在一個晚上多次作案,在數小時內盜竊三輛摩托車,完全無所顧忌。
青少年的生理特點表現出儲能充足、官能靈敏、耐受力、恢復力強等特點,因而就犯罪者必需的體能來講,青少年時期是犯罪體能最充沛的時期,他們在犯罪時往往呈現出使用暴力的瘋狂性,作案時往往攜帶兇器,一旦作案受阻便行兇傷(殺)人,手段殘忍。2004年底,海口市連續發生三起打昏公安民警搶走槍支的案件,經查明,均是“樂東幫”搶劫團伙成員所為。④
青少年的模仿能力很強,在犯罪團伙中互相模仿,互相教唆、傳授犯罪方法,經常是以老帶新,多面手傳授犯罪技巧給新手。而這種危害性行為所帶來的后果往往是使被教唆者產生不良行為方式的定型,多次重復不法犯罪行為,久而久之,形成了固定的行為方式。青少年違法犯罪個體從初犯及偶犯到慣犯和累犯逐步演化,逐步形成了反社會的個人品質和性格特征。
(四)犯罪類型向多元化、綜合化方向發展
這幾年來,海口市外來人口中少數青少年從小偷小摸、賣淫嫖娼、賭博、詐騙、吸毒、制作假證、傳播淫穢、非法出版物等社會越軌行為過渡到搶奪、搶劫、殺人、強奸、放火、綁架人質等嚴重犯罪行為,而且各種犯罪能量不斷加大。從街頭“兩搶”發展到持槍搶劫店鋪、搶劫銀行、搶劫行人、冒充軍警搶劫;從單一的入室盜竊發展到專門撬盜保險柜、盜竊國家機關辦公室;從傳統的利用假文物、假金元寶詐騙發展到團伙詐騙;從以往“流鶯”方式賣淫發展到利用娛樂場所、發廊作掩護專門從事賣淫活動。
三、海口市外來青少年犯罪問題突出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良好教育,過早地進入社會,是導致外來青少年違法犯罪的主要原因
從已偵破的犯罪案件來看,外來青少年犯罪人員大都出生于“文革”末期及“文革”之后,他們的文化程度不高,基本上都是初中生,有的小學都沒有畢業。1998年海口市共對513名外來違法犯罪青少年實施逮捕,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僅有32名,占6%,初中文化程度的294名,占57%,小學文化程度以下的162名,占32%。90%的違法犯罪外來青少年來自農村,他們的父母文化程度也不高,有的甚至是文盲,家境的貧困使他們早早輟學,無法完成學業,為了承擔起“養家”的責任,為了改變自己的生存環境,他們過早地離開家鄉,外出務工。雖然他們生理上已漸趨于成熟,可心理上還處于幼稚期,所以他們在現實復雜的社會面前,缺乏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適應社會的能力,于是他們進入城市以后,遇上不良的外界影響,不良的社會交往,在缺乏正確引導、行為規范的情況下,導致違法犯罪的機會就增多了。⑤
(二)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和沖突以及社會丑惡、腐敗現象的滋生,社會價值觀偏離正常軌道,是導致外來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加劇的重要原因
價值觀念是社會成員在社會生活中遵循的道德準則和精神支柱,它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行為規范體系,它包括個人對生存的信念、對社會的評價以及對自己行為方向的認定。我國目前正處在一個深刻的社會變革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正在發生重大變化,傳統道德觀念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商品經濟的負面效應致使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在部分人群中大行其道,使本身沒有完成社會化進程的外來青少年無所適從。此外,社會分配不公、貧富差距擴大,“黃、賭、毒”的泛濫等,以及部分本地居民對外來人員的歧視、偏見,使外來青少年的價值觀念產生混亂和迷失方向,逐步形成了一種有別主流文化的“亞文化”,如及時行樂的人生觀、不勞而獲的幸福觀、亡命霸道的英雄觀及江湖義氣的友誼觀等,在少數青年的頭腦中占了上風,導致個體偏離社會規范的要求,一旦為犯罪分子所誘惑,極易與其同流合污,墮落為犯罪成員。
絕大多數農村青年外出務工的目的都是為了“養家糊口”,還有極少數人寄希望于在城市里成家立業,跳出“農門”。他們開始時并無任何犯罪動機,而且在原籍也沒有違法犯罪的記錄。出外務工以后,有的受到各種丑惡現象的影響,有的遇上不良的社會交往,有的打工不成,生活無著落……種種原因誘使他們走上犯罪道路。少年服刑人員申讇祝?7歲)從原籍河南來瓊務工,碰上同鄉凡讇祝?1歲),在務工不成的情況下,兩人就在私人廢品收購站里幫忙,后來認識川籍無業人員李祝得知李贅本不工作,晚上就到管理不嚴的企業倉庫里盜竊,得手后就到收購站里銷贓@顎椎牟煥投獲和大手花錢立即對他兩形成強烈“吸引力”和“示范效應”K們從開始跟著李茲ネ擔發展到單獨去偷;從白天工作,晚上偶爾盜竊發展到白天睡覺,晚上專門盜竊;從盜竊倉庫物品發展到盜竊居民的空調機,最后因盜割電纜專線被捕?
(三)社會控制乏力,出現管理“真空地帶”,致使外來青少年成為“城市邊緣人”,是導致外來青少年犯罪的外部原因。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控制與社會管理機制還有待進一步完善,留下許多管理上的漏洞。一些城市的居民委員會、農村中的村民委員會等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的措施落實不力,社會治安執法部門沒有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對外來青少年的檔案管理和相應的控制工作感到力不從心,對越軌青少年的監督管理措施還不到位。學校、工會、團委、婦聯也無暇顧及流動人口,故有部分外來青少年實際游離于社會控制之外,成為“沒人管的孩子”。他們的生活困難、就業問題無人過問和解決,也沒有可供他們開展正常健康文娛活動的場所,他們生活在城市“邊緣”,也生活在犯罪的“邊緣”。最終他們中的少數人從“打工仔”淪為罪犯。
正是由于缺乏所居住城市的認同和關心,,他們在心理上容易對所居住的城市產生敵視和抗拒,逐漸形成反社會情緒,不適應所遇到的挫折,容易形成對生活失望、冷漠、壓抑、懷疑、憤怒甚至反叛的消極態度。他們或者自輕自賤、頹廢墮落,或者個人欲望急劇膨脹,恣意妄為,尋找生活的刺激和冒險,甚至沖破社會道德規范和法律的約束,進而危害社會,“他鄉做賊不臉紅”的“匿名”心理效應在絕大多數外來違法犯罪青少年中存在。研究表明,無固定居所、無穩定職業和從事不良職業的人員是外來青少年犯罪的高發群體,而這一群體經常活動在缺乏社會控制的“真空”地帶,從而在城鄉結合部、居住人員相對混雜的老城區和一些尚未建立基層社區組織的新建城區,成為偷、盜、搶、販毒、賣淫、嫖娼等越軌與犯罪活動的高發區。
當前,我國處于以改革開放為主線的漸進式現代化階段。這個階段的最大特色是改革引發急劇的社會轉型(RevolutionarySociety)。改革意味著對傳統體制的否定和對新制度的創造,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現實利益關系的調整過程。因而,許多改革政策與措施必然容易引發不同利益相關方的矛盾與沖突,使我國進入到了一個社會矛盾多發期,明顯加大了社會控制的復雜性和工作的難度,在新形勢下,如何探索社會控制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仍是值得研究的一個重大而迫切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