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 歡
私法是規范個人與個人之間關系的規范,更詳細的說,它是關于人的財產關系和家族關系的法規。①因此人是私法規范的核心。那么人作為私法主體隨著社會的發展究竟有怎樣的變化呢?這是本文所要討論的一個部分。我們會對人作為私法主體的變化進行一個詳細的歷史探討,進而分析當今私法中的人是怎樣一個現象,以對我國私主體的泛平等化進行批評。
一、人作為私法主體的發展歷史
人就其與近代法的關聯上而言,就是“法律人格”。所謂“法律人格者”就是私法上的權利和義務所歸屬之主體。②但是這個私法主體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卻有不同的解釋。
(一)古羅馬法中的人:人格的不平等
人作為法律上的權利義務主體,在羅馬法就存在,只是那時并非所有人皆是平等的私法上的權利義務主體。當代各國民法基本都規定人的權利能力始于出生,終于死亡,然而在羅馬法上,不是人人都享有權利能力,古羅馬時代,要想具有人的資格,首先必有享有自由權,自由權即自由人之特權,因此奴隸被排除在外。但自由人中,因為有羅馬市民與非羅馬市民之分,也區分不同的身份而享有不同的權利。同時,在羅馬法市民中,更以在家族團體中所處地位不同,而有自權人與他權人的區分。自權人是指在家族團體中不受他人權利支配的人,他權人即在自權人權利支配下的人。如羅馬法中家長權理論,即認為家長是一家之主,享有完全的行為能力、責任能力及訴訟能力,家屬、奴隸等不具有行為能力,其行為處于家長的嚴密控制之下并受到家長的指導,這里家長即自權人,而家屬是他權人,奴隸因為不具有人格而被認為是物。因此,在古羅馬法中,人的人格是分等級的,人不具有平等的人格,奴隸更是別排除在人之外被認為是物。也正因為如此,羅馬法在設定人的權利義務時具有濃厚的等級色彩。
(二)近代民法中被抽象化的人:完全平等的法律人格
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封建身份制被一舉擊破,受18世紀啟蒙哲學和近代自然法論的影響,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思潮占據了主流,“自由、平等、博愛”為當時的口號,這種思想在法律上也有所體現,如《法國民法典》第8條“所有法國人均享有私權”的規定,于是人享有平等的人格在法律上得到了承認。直至19世紀末,以高度抽象化和概念化著稱的《德國民法典》則進一步把“人”作抽象化的處理,表現在:首先使民事權利義務的主體不僅是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其次在財產法上,把人作概念化的處理和分類,如人以所有權人、抵押權人、買方和賣方等的身份而存在。再次,所有者不論是生產大量產品的大企業還是為了生活而買掉繼承到的巴掌大一塊土地的老婆婆,在契約中均作為平等的主體來對待??梢哉f近代民法中的人被抽掉了經濟勢力、社會勢力、情報收集能力的差異,因此私法中的人被作為抽象掉了各種能力和財力等的抽象的個人而存在。綜上所述,有一句話來說,近代私主體的特色在于承認所有的人的完全平等的法律人格。
(三)現代民法中的不平等的具體的人
然而,進入現代以來,廣大學者發現,把人置于絕對平等的地位而在法律規制上作平等的對待卻不利于社會的正義。人被作為抽象掉了種種能力的個人并且是以平等的自由意思行動的主體被對待的處理,致使在各種情況下從人與人之間實際上的不平等、尤其是貧富差距中產生的諸問題表面化,從而產生了令人難以忍受的后果。③尤其是在契約方面,以契約雙方當事人的平等、自由為前提的各種契約理論因雙方當事人社會、經濟方面的不平等而顯現出了破綻,具體表現為:1.雇傭契約所設置的否定一生連續雇傭契約無效的條文,當時重點考慮的是由勞動者一方終止契約的情況,但實際上勞動者從雇主那里獲得的自我解放的自由,幾乎只是作為雇主解雇勞動者的自由而發揮作用的。2.由于契約標的物供求關系的不平衡而使一方當事人處于社會經濟的劣勢的場合中,結果會出現契約內容的不合理而對一方當事人相當苛刻的情況。3.關于大量生產的生活物資諸如商品住宅、家具、食品、衣料等的買賣中,買主與銷售商或大企業之間,關于標的物狀況、商品品質等存在著顯著的信息掌握上的不平衡,其結果是消費者經常處于一種極為不利的地位。
綜上所述,人作為私主體經歷了由人格的不平等到人格的平等再到不平等的具體的人的發展,但我們現在私法中所謂的不平等的具體的人,只是說人的種種能力的不平等,而人的人格卻是平等的。
二、現代私法對人的相關法律規定
正是由于現代社會中人的種種能力的不平等,法律開始傾向于保護那些能力較差的弱者,于是出臺了各種應對措施以維護社會的正義。
(一)《勞動法》等相關法律的出臺,是針對私主體的不平等現象進行一定的救濟
首先,針對雇傭契約,《勞動法》作了限制性規定,從正面上承認了雇主與勞動者之間在經濟、社會方面的不平等,并企圖糾正從那些不平等產生出的不正當結果。其次,針對供求關系不平衡的契約,可以采取直接依據法律規定契約條件的最低限度,使違反它的契約無效。最后,針對有關生活物資的契約,對由于買賣雙方掌握信息的不平衡,出現了一些從各個方面規制這種不平衡的法律,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等,在這些法律中有差異的人按照它的原樣對待。
(二)民商分離立法的國家中,將商人這一特殊主體抽象出來,給予其不同于民法主體的規定
在中世紀,商人這一團體得到了發展,從而促進了商法體系的形成,商人也一躍為私主體中的一員,與自然人相比成為一類特殊的私主體。在商人之間,具有同一財產信用者被同等對待,而全然無視各個人所具有的高貴個性,商人活動的世界是一個剝去了法律之外的一切要素的,即自然的、血統的、歷史的、人道的、道德的要素均不得存在的純粹的法律世界。④因此,商人在進行經濟交易時,其能力要強于普通的自然人。
以商人為中心而建立的《德國商法典》與《德國民法典》的相互聯系最能說明以上觀點。根據《德國民法典》的規定,保證和債務的承認只有在具有書面形式時方為有效,但口頭保證或承認債務人對商人卻有拘束力。依據《德國商法典》的規定,承諾支付契約違約金的商人,不管數額再大也必須支付;但對于承諾了支付契約違約金的普通人來說,根據《德國民法典》的規定,法院可以將違約金減至“合理的數額”。對于契約,《德國商法典》在某些方面改變了契約法的一般規則,作為一般規則,契約的成立必須經過要約和承諾,如果受要約人為對要約作出明示的或默示的承諾,契約就不存在;但是,根據《德國商法典》第362條的規定,如果受要約人是商人,而其業務涉及對他人事務的管理,那么在其不打算接受要約時,必須作出明確的表示,對要約的沉默將構成承諾。另有根據《德國民法典》的一般規定,對要約的承諾如果遲延,契約不能成立,因為遲延的承諾構成了新要約;但對于商人來說,他可能負有答復這一新要約或明確表示不打算接受這一新要約的義務,因此,他的沉默將等同于對新要約的承諾。由此可以看出,在《德國商法典》中,商人對自己的行為和承諾的責任要比普通人更為嚴格,因為他們的能力要強于普通自然人。因此,《德國商法典》中的人則更體現了現代私主體中的具體的一類。
三、我國私主體的泛平等化
現代民法中所體現的不平等的具體的人,在我國民事立法中也有所體現,如《勞動法》、最近出臺的《勞動合同法》以及《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相關規定,都是為了保護弱勢群體,以體現對各種具體的人的不平等對待。
雖然如此,但我國在私法方面的發展,卻表現出過于傾向于民法方面的研究,而忽略樂商法的研究,以至于在編制民法典的過程中,大家都傾向于民商合一的立法模式,提倡商法民法化,讓民法兼容商法,卻忽視了商法的獨立性。而1999年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更是被廣大學者們認為是民商合一的一個成功的典范,其實我國《合同法》將所有私主體一律平等化,便是把人作為抽象掉了種種能力的主體來對待的處理,具體我們可以從《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中看出,如《合同法》中有關要約和承諾的規定,第十條規定:“當事人訂立合同,有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規規定采用書面形式的,應當采用書面形式。當事人約定采用書面形式的,應當采用書面形式?!钡诙藯l規定:“受要約人超過承諾期限發出承諾的,除要約人及時通知受要約人該承諾有效的以外,為新要約。”又如,《合同法》第104條的有關違約金的規定,該條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的違約金低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于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后,還應當履行債務?!币陨线@些規定與《德國民法典》中的一般規定相似,但由于商法體系的未形成,商人也就同樣適用上述規定,并不像《德國商法典》那樣對于商人作出更為嚴格的規定,因此我國的私主體還存在近代民法中的人的特點,即對法律人格的完全平等化處理,而不考慮社會勢力、經濟能力的差異。
事實上隨著工業的突飛猛進和商業的日益發達,經濟活動的主體已由以個體為主的時代轉入以大公司、大企業甚至是壟斷組織為主的時代,因此主體明顯暴露出力量上的不平等,于是我國《合同法》對私主體的泛平等化處理,便違背了法理學的一個基本原則即平等原則。
四、結語
人作為私主體經歷了由不具有平等人格向具有平等人格的發展。但是隨著其缺點的暴露,把私法中的人作具體的不平等的對待更有利于保護人的各種權利。而在現代私法中,商法可以算作民法的特別法,商人則是民法中的一類具體的人。但我國民事立法并為把商人從民法中的人中提出并對其以不同對待,這是不適應民法中的人的發展趨勢的,顯現了我國私主體的泛平等化。鑒于此,筆者認為,商法與民法并不是完全一致,商法本身有其獨立性,其基本原則的適用也不應完全等同于民法。因此,私主體在民法和商法體系中應有完全不同的規定,我國將私主體完全歸于民法的調整之中,有欠妥當。有鑒于此,筆者建議我國應加強對商法的研究,制定統領各個商事單行法規的商法典。